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让我们用理智和耐心,把孩子心中的那份酸,化作生活中的甜。
这个周末,瑶瑶姐姐的到来,让我们发现了桐桐的“吃醋”行为。
周六晚饭时间,我和桐桐爸爸正在吃饭,桐桐在沙发旁玩,她瑶瑶表姐则在厅里跑来跑去到处找乐子,玩着玩着,瑶瑶大约去给桐桐爸爸拿了什么东西,递过去的时候,桐桐爸爸顺势把瑶瑶搂在怀里拍了几下以示夸赞,不巧这个动作被桐桐看到了,于是发生了让我们吃惊的一幕:本来在沙发旁边玩的很好的桐桐,看到爸爸抱瑶瑶姐姐,二话不说,张大歪歪(走路还不大稳)地快步走去过,一下子趴在爸爸腿上,使劲往爸爸抱瑶瑶姐姐的夹缝里挤,看着她像个鸵鸟一样蹶着小屁股和表姐挤在一起的样子,我们都被逗乐了,她爸爸更是开心,要知道,平时桐桐都不要他的!
难道这个小家伙知道吃醋了?为了验证一下,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游戏,那就是再把瑶瑶喊到我怀里来,看看桐桐什么反应,果然,瑶瑶刚被我抱在怀里,桐桐就转身跟过来了,挤着往我抱瑶瑶的空隙里钻,情急之下,还要把表姐推开。屡试不爽哈哈。
虽然“争宠”事件让我们发现了桐桐的吃醋行为,但仔细想想才发现,桐桐却不是这两天才开始“吃醋”的,最近一段时间一家三口相处的时候,这种行为早就有点苗头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抱着她的时候,如果爸爸过来抱抱我,她会马上把爸爸推开,然后自己搂住我,小脸还在我脸上蹭蹭,好像在说:妈妈是我的。如果这个时候我故意逗她,在爸爸脸上亲一下,她又会马上把小嘴凑过去,也在爸爸脸上亲一下,每每这个时候,就把她爸爸得意的一塌糊涂,因为桐桐平时不大“理会”。
怎么认识孩子的“吃醋”行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反应呢?
桐桐的这种新状况也让我发现了相关知识的局限,忙上网去查有关资料,方知孩子爱“吃醋”是一种嫉妒行为,根据墨西哥的最新研究,这种行为最早3个月就可以出现了(而现有理论认为,婴儿2岁后才开始显露嫉妒、害羞、骄傲等较为复杂的心理),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其他表现详见《儿童嫉妒》一文)。虽然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的这种反应很好玩,实际上它却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如《嫉妒是儿童消极情感体验》一文指出:
“嫉妒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它对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儿童长期处于嫉妒这种消极不良的心理体验之中,情绪上便会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器官功能减弱,机体协调出现障碍。而这种障碍又会加剧不良的心理体验,使儿童产生诸如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此外,嫉妒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使孩子产生偏见,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响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最终抑制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不过,《正确对待幼儿的嫉妒心理》一文中又指出,嫉妒也不完全是件坏事,只要加以适当引导,把这种心理以正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使之成为幼儿向上、进步的动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嫉妒心呢?根据我刚刚学习的相关资料及自己的一点思考,我认为如下建议或许是有用的:
1、既然它是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就要处之泰然,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觉得好玩而忽视了引导。在觉得这个态度特别重要,因为据我的观察,包括我在内的家长在最初发现孩子的“吃醋”(嫉妒的典型表现之一)行为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开心,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心眼了,甚至觉得值得炫耀。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虽然孩子的确是长了心眼,明白别人跟自己爸爸妈妈亲近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实际上这种反应方式却是消极的,需要我们加以引导。
2、孩子的嫉妒行为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根据当时的情景分析孩子嫉妒的原因,然后给予针对性的安抚、引导甚至教育。比如,如果孩子因为担心父母会把自己的爱转移到别人身上而嫉妒其他跟我们亲近的小朋友,我们就可以一边安抚她一边告诉她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爱她,但爱她不等于不能对其他小朋友好等等。
3、帮助孩子养成豁达乐观的性格。这是梁晓玲在《儿童嫉妒》一文中讲到的:
“平时应教育孩子理解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让孩子懂得各人都有各人的优势和长处,但同时各人也都有各人的不足和短处,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道理。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正视别人的优势和长处、欣赏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从而能够学习、借鉴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成功来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喝彩。”
最后,再用梁晓玲《儿童嫉妒》一文的结语跟大家共勉:
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让我们用理智和耐心,把孩子心中的那份酸,化作生活中的甜。
桐妈,教育学博士,曾经主修幼儿教育,推崇母乳喂养,笃信中医,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诞生之后,在把她当“课题”来“研究”的同时,刻苦涉猎幼儿心理、教育理论和护理知识,学习、工作、育儿之间隙坚持撰文分享自己的早期教育和幼儿护理知识,多次受邀为著名婴幼教育杂志供稿。
(实习编辑:张曼)
副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任医师
黑龙江省牡丹江南山医院 精神科
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北京延庆区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