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抽烟的女人并非坏女人

  一直以为,抽烟的女人,不是好女人;女人抽烟不是好事,是坏习惯,且影响女性健康。这个观点一直持续着,直到我上大学,对抽烟才有了新的认识。

  改变我这种观点是缘于一个女同学的抽烟表演--对,应该是表演,那优雅的姿势以及那份潇洒,让我惊叹不已。 从没有这样近距离的欣赏一个女性抽烟,只见袅袅青烟,慢悠悠的从小嘴里冒出来,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紧接着那青烟自然分成两缕,便轻轻柔柔的飘进鼻翼。这精彩的一幕于我来说不亚于欣赏一幅绝妙的抽象画。自此,她几乎就成了我心目中偶像级的人物,突然把抽烟这种部分人贯以“坏习惯”的行为提升到了艺术的层次,听起来是有些夸张了,但在那个青涩的年代,很是容易产生这样的激情和冲动。

  后来,她自然就成了我的“启蒙老师”了。于是乎,下课后的第一要务,当然除开吃饭的间歇,主要精力就全部集中到“袅袅饮烟”中去了。刚开始时只是象征性的吸上一口又吐出来,完全不懂得吸烟(把烟真正的吸进肺)的原理。经过“老师”的指点之后,便进入了闭六造车式的苦练,取一块小镜子,从盒子取出一根烟来点上,吸一口再吐出来,就这样反复了N多次,这种习惯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记得当烟真正被吸进肺部中央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了烟的“威力”,像得了重感冒似的头重脚轻,“老师”说这就是所谓的“醉烟”,说是跟醉酒一样的道理,还说大概是我烟量太小的缘故。呵……不知道,只记得那些天总是感觉晕晕乎乎的。

  除去消耗了大把的娱乐时间和身体偶感不适的代价外,令人高兴的是收获了那份(学会抽烟)成功的喜悦。不过我是一个没有瘾癖的人,也包括抽烟,会了就会了,似乎也没有象大多数人那样,上瘾以后每日必抽,事实上我只是一时的好奇,只为满足一时的心理需求罢了。

  再后来,走向了纷繁复杂的社会,总免不了面对或多或少的压力,以及低迷的情绪,或是大把的时间。这时便想到了抽烟,其实也不是为了抽烟而抽烟,只想要一种氛围,一种感觉。不过,我从不在公共场合或当着陌生的面抽烟,有时也会当着自己为数不多的好友面抽,也许我还是属于保守派吧,还是觉得女子在公共场合抽烟不是很雅,我更多时候抽烟是独自一人。在自己的空间里,就着柔和的灯光,让抒缓的乐曲充塞每一个空间,独自一个人,点燃一根烟,当袅袅青烟缓缓轻舞,一缕缕扩散开去,也许你心底郁集的心结便在瞬间打开,那时感觉烟就像一个伴,像是懂得你心理的知已,可以完全放松自己,什么都可以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这样静静的凝视,或是用心的聆听,去感受生活或是感悟人生。

  我相信大多数的女子都会有同感吧!抽烟于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对生活的感觉。当然也不否认,现如今有些女子抽烟只为顺应潮流,或是因为真的上了瘾,或是别的什么原由。

  不管怎样,女人抽烟都应该把握一个“度量”,偶尔为之。记得我在朱自清的散文《谈抽烟》里,见过这样一段话:“一支烟里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个小麻雀,也由它去。”我相信朱先生在强调感觉的同时,还是承认了烟的坏处。另外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过量的烟对人体的伤害是可以肯定的,尤其对女性。当然也有科学研究表明:适量的抽烟有抗癌功效。

  科学归科学,感觉归感觉,做为一个成熟女性,对于抽烟一事,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理性和认知。或多或少,就全凭自己去衡量了。

(实习编辑:张曼)

2010-06-12 00:00:00浏览9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利群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缩小卵巢早衰怎么办
当出现子宫缩小卵巢早衰的情况,可从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来改善。建议患者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1、一般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能促进身体内分泌平衡,利于卵巢功能的稳定。避免熬夜,熬夜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加重卵巢早衰症状。此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子宫和卵巢的血液供应。2、药物治疗:激素替代治疗是常用方法。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使用,如戊酸雌二醇和地屈孕酮。戊酸雌二醇可补充体内缺乏的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改善因雌激素缺乏导致的子宫萎缩等症状;地屈孕酮能调节孕激素水平,与雌激素配合,模拟正常月经周期的激素变化,维持生殖系统功能。但激素替代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促排卵药物,如枸橼酸氯米芬,能刺激卵巢排卵,提高受孕几率。3、心理治疗:卵巢早衰及子宫缩小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心理压力又会进一步影响内分泌,加重病情。因此,心理干预十分必要。患者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心理状态,对病情的控制有积极作用。建议发现子宫缩小卵巢早衰后,及时到正规医院妇科或生殖医学科就诊,进行全面检查,如性激素六项、抗苗勒管激素检测、妇科超声等,准确评估病情。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有不适或异常,如阴道不规则出血、乳房胀痛等,及时告知医生。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如潮热、盗汗加剧、情绪异常波动等,应立即复诊,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宫缩乏力对产妇的影响有哪些
宫缩乏力对产妇可能产生产后出血、产程延长、感染、生殖道瘘等多方面影响。针对宫缩乏力,建议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鼓励产妇在产程中合理进食,摄入足够的能量和水分,维持体力。1、产后出血:宫缩乏力时,子宫肌纤维不能有效收缩,无法对胎盘剥离面的血管起到压迫止血作用,导致产后出血风险显著增加,严重时可引发失血性休克,危及产妇生命。2、产程延长:正常宫缩是推动胎儿娩出的关键动力,宫缩乏力会使产程进展缓慢,初产妇总产程超过24小时称为滞产。长时间的产程不仅使产妇体力大量消耗,还易导致产妇精神疲惫、焦虑,进一步加重宫缩乏力,形成恶性循环。3、感染:产程延长增加了产妇阴道检查、剖宫产等操作的机会,且胎膜长时间破裂,细菌容易上行感染,加之产妇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易引发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产褥感染,影响产妇产后恢复。4、生殖道瘘:若第二产程延长,胎头长时间压迫软产道,可使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导致膀胱阴道瘘或直肠阴道瘘等生殖道瘘,严重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对于经处理后产程仍无明显进展或出现胎儿窘迫等紧急情况,应及时果断地选择剖宫产,确保母婴安全。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阴道流血量等,积极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宫缩是什么的感觉
宫缩的感觉可能包括腹部紧绷、疼痛感、规律性收缩、腰背部不适和下坠感等1、腹部紧绷:宫缩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腹部紧绷感。子宫肌肉收缩时,腹部会感到硬化和紧绷,类似于肌肉紧张的状态。这种紧绷感通常从子宫顶部开始,逐渐向下方扩散,持续一段时间后逐渐缓解。腹部紧绷的频率和强度会随着宫缩的进展而增加,尤其是在分娩过程中。2、疼痛感:宫缩通常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初期宫缩可能表现为轻微的不适或隐痛,类似于月经痛。随着宫缩强度的增加,疼痛感可能逐渐加剧,表现为剧烈的绞痛或压迫痛。疼痛部位通常集中在腹部,但也可能放射至腰背部或大腿根部。疼痛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是判断宫缩阶段的重要指标。3、规律性收缩:宫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规律性。真正的宫缩通常具有规律的时间间隔,初期可能每隔10-15分钟一次,每次持续30-60秒。随着分娩的临近,宫缩间隔时间逐渐缩短,持续时间延长,强度增加。规律性收缩是区分真宫缩和假宫缩的关键特征,假宫缩通常无规律且强度较弱。4、下坠感:宫缩时子宫会向下挤压,产妇会感觉到下腹部有明显的下坠感,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往下坠,这种感觉会随着宫缩的加强而越发明显。同时,由于子宫对膀胱的压迫增加,还可能会出现尿频的症状,这是因为下坠感会刺激膀胱,让人产生频繁的尿意,即使膀胱内尿液不多,也会有想排尿的感觉。宫缩是分娩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需注意区分真宫缩和假宫缩。若宫缩具有规律性且强度逐渐增加,可能提示分娩即将开始,应及时就医。若宫缩伴随阴道出血、羊水破裂或胎动减少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潜在风险。孕妇在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了解宫缩的相关知识,做好分娩准备。若宫缩过早发生,需及时就医,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母婴健康。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不协调性宫缩乏力可以用缩宫素吗
不协调性宫缩乏力通常不可以使用缩宫素。此时若使用缩宫素,不仅无法促进有效宫缩,反而可能加重子宫收缩的不协调,对产妇和胎儿造成更大危害。不协调性宫缩乏力时,子宫收缩失去正常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宫缩兴奋点不是起自两侧子宫角部,而是来自子宫下段的一处或多处,导致宫缩时宫底部不强,而子宫下段强,宫缩间歇期子宫壁也不能完全松弛。这种无效宫缩无法使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产妇常感到下腹部持续疼痛、拒按,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由于宫缩不协调,子宫肌纤维不能有效缩复,还可能影响胎盘血液循环,导致胎儿窘迫,对母婴安全构成威胁。缩宫素的作用是通过与子宫平滑肌上的缩宫素受体结合,增加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和强度,促进子宫收缩。在协调性宫缩乏力时,遵医嘱使用缩宫素能有效增强宫缩,推动产程进展。但在不协调性宫缩乏力时,子宫平滑肌已处于紊乱的收缩状态,缩宫素会进一步刺激子宫收缩,加重这种不协调,使子宫收缩更加紊乱无规律,不仅无法改善宫缩情况,还会使产妇疼痛加剧,且可能进一步减少子宫胎盘的血流量,严重危及胎儿的氧气供应和生命安全。对于不协调性宫缩乏力,首先应充分休息,可遵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如哌替啶等,使产妇充分放松,恢复子宫收缩的协调性。对于足月胎儿,若经过处理宫缩仍无改善,或出现胎儿窘迫等紧急情况,应及时行剖宫产术,以确保母婴安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