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宝宝的笑透视着健康和智慧

  知名育儿专家鲍秀兰老师从事儿科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已经40余年,擅长新生宝宝行为、发育评估和0~3岁宝宝的早期教育。对于宝宝的笑,鲍老师说:“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性格开朗,有乐观稳定的情绪,这非常有利于其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乐于探索,好奇心比较强,这样会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情绪好,生长激素分泌好,健康少生病,更有利于体格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加健康。笑不仅是开启宝宝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极佳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促进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衡地发展大有裨益。”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到3个月左右时宝宝就会出现发笑反应,只要醒着,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画片与玩具时,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嘴里呵呵地叫,又抡胳膊又蹬腿,可谓手舞足蹈。另外,当他吃饱睡足,精神状态良好时,尽管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出微笑。前一种笑被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后一种则被称为“无人自笑”。

  笑是宝宝智慧的曙光

  研究表明,“天真快乐效应”是宝宝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不但在宝宝精神发育方面是一次飞跃,对宝宝大脑发育也是一种良性刺激,被誉为智慧的一缕曙光。父母多与宝宝接触,并用欢乐的表情、语言以及玩具等激发其天真快乐效应,是促使其早笑、多笑,及中期智力开发的一大妙招。

  笑是宝宝健康的保障

  由衷的笑有益身心,能刺激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预防感冒至癌症等许多病症的发生;还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高抗病激素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真正的快乐可以滋养宝宝的心灵,让他对周围变化繁复的世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专家们说,快乐的宝宝都有同样的特点,比如:开朗乐观,有自制力,而且非常自信。

  笑是宝宝最好的运动

  生命离不开运动,宝宝的发育同样如此。可宝宝不同于成人,甚至也不同于年长儿,他们的活动能力很有限。如何运动呢?不妨促使其发笑。

  笑是一种类似于原地踏步的良好锻炼方法。人在笑时面部表情肌运动,胸肌、腹肌参与共振,可对多种器官起到锻炼与按摩作用,故多笑的孩子体格较为强健。以心脏为例,笑能使动脉血管壁的平滑肌放松,血管口径增大,心脏便可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对于肺脏,笑能使胸廓向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扩展,肺活量增加,换气率上升。测试表明,当孩子大笑时,其呼吸换气值可达到静止状态的3~4倍。

  对于肝脏,笑是最好的消毒剂,笑能促使肝和胆道蠕动,增进胆汁分泌,有助于肝功发育。对于胃肠,腹肌运动促使胃肠运动,可帮助消化,同时排出消化道中的气体,有利于大便畅通,防止便秘。总之,笑不仅是开启儿童智力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锻炼儿童身体的良好方式,值得向家长推荐。

  TIPS 逗笑也要讲科学

  逗宝宝笑的具体做法是:多向宝宝微笑,或给以新奇的玩具、画片等激发其天真快乐反应,让其早笑、多笑,这样的婴儿长大后智商会更高。

  不过,逗宝宝发笑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把握好时机、强度与方法。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逗宝宝发笑的,如进食时逗笑容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发呛咳甚至窒息,晚睡前逗笑可能诱发宝宝失眠或者夜哭。另外,逗笑要适度,过度大笑可能使婴幼儿发生瞬间窒息、缺氧、暂时性脑贫血而损伤大脑,或者引起下颌关节脱臼。

(实习编辑:张曼)

2010-06-10 00:00:00浏览29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兰娜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小孩大腿内侧痒痒越抓越痒有小红疙瘩怎么办
小孩大腿内侧痒痒越抓越痒有小红疙瘩可以通过保持皮肤清洁、调整饮食、使用药物等方法来应对,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症状,若情况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1、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大腿内侧皮肤清洁干爽能减少刺激,缓解瘙痒和红疙瘩症状。由于孩子活动量大,大腿内侧易出汗,汗液及污垢会刺激皮肤,加重瘙痒和红疙瘩。建议家长每天用温水清洗孩子大腿内侧,水温以37℃左右为宜,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清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2、调整饮食:某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过敏反应,导致瘙痒和红疙瘩症状加剧。一些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芒果、牛奶等,可能会使身体产生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物质,使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瘙痒和红疙瘩等症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饮食情况,若发现吃了某些食物后症状加重,应尽量避免孩子食用,及时带孩子就医。 3、使用药物:必要时,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使用药物缓解不适症状。如果是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引起,可使用炉甘石洗剂,能起到收敛、止痒的作用,涂抹在患处可缓解瘙痒,减少红疙瘩。若症状较严重,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地奈德乳膏等,其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皮肤的过敏症状,但可能有皮肤变薄等副作用,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建议家长给孩子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紧身化纤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同时,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期打扫房间,勤换床单被罩,减少尘螨等过敏原。另外,避免孩子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的环境。
郭凯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半夜结石疼起来怎么缓解
半夜结石疼需采取多模式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体位调整、药物镇痛、物理缓解等,旨在快速控制症状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1、体位调整:改变体位缓解尿路梗阻。患侧卧位可能减轻结石对尿路的压迫,膝胸卧位有助于输尿管上段结石移位。避免剧烈翻滚动作,防止结石嵌顿加重。轻柔的腰部旋转运动配合深呼吸或可促进结石松动。疼痛间歇期保持适度活动,利用重力作用辅助结石移动。完全静止体位可能导致肌肉痉挛加重,需平衡休息与活动的关系。2、药物镇痛:阶梯式用药控制剧痛。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绞痛和炎症。解痉药山莨菪碱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减轻痉挛性疼痛。阿片类药物哌替啶用于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需警惕呼吸抑制等副作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可扩张输尿管,促进结石排出。止吐药甲氧氯普胺控制疼痛伴随的恶心呕吐症状。药物需遵医嘱使用。3、物理缓解:非药物性疼痛干预方法。局部热敷使用40-45℃热毛巾敷于疼痛区域,缓解肌肉痉挛。振动疗法通过体外冲击波促进结石位移。穴位按压刺激三阴交、肾俞等穴位止痛。水合疗法在可耐受情况下增加饮水量,产生内冲洗效应。生物反馈训练帮助控制疼痛相关的焦虑反应。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可干扰痛觉传导。疼痛急性期应立即就医评估,排除肾积水、感染等需紧急处理的并发症。收集排尿标本观察有无血尿或结石排出,保留排出物进行成分分析。避免长时间憋尿,保持规律排尿习惯。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定期随访监测结石复发情况,每年进行泌尿系超声筛查。
谢春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半夜牙齿肿痛如何消肿止痛
半夜牙齿肿痛可通过冷敷、盐水漱口、按压穴位、使用药物等方法消肿止痛。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牙齿肿痛带来的不适。1、冷敷:取一块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或将毛巾在冷水中浸湿后拧至半干,敷在肿痛牙齿对应的脸颊部位。冷敷能促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液流动,降低炎症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2、盐水漱口:用温盐水漱口是简单有效的消肿止痛方式。将适量食盐溶解在温开水中,浓度以口感微微发咸为宜。含漱时,让盐水在口腔内充分流动,特别是肿痛牙齿周围,保持30秒至1分钟后吐出,重复多次。盐水具有杀菌消炎作用,能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减轻炎症,缓解牙齿肿痛。3、按压穴位:通过按压特定穴位,也能缓解牙齿肿痛。常见的穴位有合谷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用拇指指尖按压对侧合谷穴,力度由轻渐重,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度,持续按压1-2分钟,可左右交替进行。4、使用药物:若牙齿肿痛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能减轻牙齿肿痛带来的疼痛。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服用,一般在服药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开始起效。若半夜牙齿肿痛,不要自行随意用药或采用不科学的方法处理。首先尝试上述方法缓解疼痛,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伴有发热、面部肿胀明显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口腔科就诊。在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保持口腔清洁。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青少年半夜腿抽筋怎么办
青少年半夜腿抽筋可通过拉伸缓解、补充营养、注意保暖、改善生活习惯等方法进行改善。半夜腿抽筋在青少年中较常见,多因腿部肌肉突然强烈收缩所致,常伴有疼痛,可影响睡眠。如果青少年频繁出现半夜腿抽筋且通过常规方法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血钙、血磷等血液检查,以及肌电图检查。1、拉伸缓解:当腿抽筋发生时应立即坐起,伸直抽筋的腿,用手握住前脚掌,缓慢向身体方向用力扳,拉伸小腿后侧肌肉,持续15至30秒,可重复多次。同时还可尽量伸直膝关节,勾起脚尖,保持一段时间,这样能帮助放松痉挛的肌肉,缓解疼痛。2、补充营养: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对营养需求大。钙是维持肌肉正常收缩舒张的重要元素,如果缺乏钙元素,易引发腿抽筋。因此可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必要时也可遵医嘱补充钙剂,如碳酸钙D3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促进骨骼发育,减少抽筋发生。3、注意保暖:夜间腿部受凉,会使腿部肌肉兴奋性增加,导致抽筋。青少年应注意夜间保暖,盖好被子,尤其是腿部,避免空调、风扇直吹腿部。如果因保暖不足导致抽筋,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抽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4、改善生活习惯:过度运动、运动前未充分热身,易使腿部肌肉疲劳,容易诱发夜间抽筋。青少年应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动态拉伸等,运动后适当放松肌肉,如按摩、静态拉伸。青少年应保持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营养。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身体恢复和生长发育。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方式方法。若腿抽筋情况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