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孩子哭了,抱还是不抱

  没有什么动作比拥抱更能单纯而直接地传达情感了!通过拥抱,孩子可以充分享受依偎在大人身边的温暖,这样的温暖记忆将会伴随他一生的成长。如果父母能从小就与孩子养成亲密拥抱的习惯,相信亲子关系并不会因孩子年纪增长而日渐疏离!

  对许多妈妈而言,如果能拥有刚生产完就立刻拥抱初生婴儿的体验,那总是一份很美好的回忆。而且许多研究也显示,妈妈将初生婴儿拥入怀里,能降低他初来这个陌生世界的不安与害怕,同时也能够感受让他熟悉的心跳与气味,这也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拥抱不分年龄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拥抱,即使他已经长大了,也还是不可或缺。因为拥抱本就是人类的天性。下面两个实例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拥抱。

  第一个实例是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教授做过的一个很有名的猴子实验,他将一只刚出生的猴子和母亲隔离,然后准备了两只“铁丝网妈妈”,其中一只用绒布包裹,比较温暖,另一只则没有,但身上放了一个奶瓶。实验结果发现,这只小猴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抱着包裹了绒布的猴妈妈,这和小孩跟妈妈抱在一起情况很相似,而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去找有奶瓶的猴妈妈。

  另一个例子在罗马尼亚的孤儿院进行,院中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喂食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几乎没有任何与他人拥抱的机会。最后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他们每天都定时喂饱院中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生长发育仍旧不尽如人意,而且智力发展也明显迟缓。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除了让孩子衣食无缺之外,更应该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而拥抱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它直接带给孩子最强烈的信息:“我是爱你的!”通过亲子肌肤接触的拥抱,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进而建立起对人的信任与安全感,将来也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向外探索世界。

  TIPS:孩子一哭就抱,好吗?

  许多父母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孩子嚎啕大哭时,有人会严肃地“告诫”你,这个时候不要去抱小孩,因为会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此时心中难免挣扎,看着哭得面红耳赤的宝贝,到底是去抱抱他、安抚一下他不安的情绪,还是不理会他呢?

  据李文贞医师分析,1岁以前孩子的哭是一种运动,而且他们需要父母来满足生理需求,并快速做出反应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多抱一抱,以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等孩子过了1岁之后,当他渐渐会说话、会表达时,就要问清楚哭闹的原因,坚守应有的尺度,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把哭闹作为要挟大人的“武器”。

  拥抱培养性格

  也许是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热情,人与人之间拥抱的动作实在是不多见。就算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特别等他们长大到一定的年龄后,就很少有亲密拥抱的动作出现。但千万不要小看拥抱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它对孩子可是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拥抱的习惯,养成习惯后就变成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了。

  据李文贞医师介绍,拥抱对孩子的影响可以从“质”与“量”这两个方面来讲。在质的方面,时常被拥抱的孩子,一定是被父母关怀、接纳的孩子,当他长大向外发展时,以往收到的拥抱经验更能鼓舞他独立探索,发展独立性格,就像一艘扬帆待发的船,时刻准确出发,航向惊喜的旅程。另外,在智能发展上,充分被拥抱的孩子由于拥有安全感与自信心,所以发展得也较为出色,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在量的方面,时常拥抱孩子、用心接纳孩子,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身体发育状况。正如先前提到的罗马尼亚孤儿院内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生长迟缓呢,就是因为缺乏充分的爱。

  TIPS:多拥抱,有益身心发展

  据相关研究发现,拥抱对幼儿来说具有6大心理功能和4大生理益处。

  6大心理功能:情绪较为稳定、较容易建立安全感与信赖感、较容易睡眠安稳、较容易建立幼儿的自我认知、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较容易体验母亲所接触的外界。

  4大生理益处:促进肠胃功能、循环功能、免疫功能、呼吸功能。

  拥抱不分时间

  或许你以为,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就已经不需要拥抱了。其实,不论人的年龄有多大,人人都喜欢被拥抱的感觉,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人。所以,拥抱可以随时在平日生活中展开,自然又时常的肢体、肌肤接触,抱抱孩子、摸摸头、碰碰鼻子、拍拍背、搭搭肩膀,这些小动作都可以充分传递爱的讯息。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等孩子充分熟悉这些动作的含义后,亲子沟通会更好,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TIPS:来场亲密的抱球游戏

  小孩子都很喜欢球类游戏,如果能在游戏中加入拥抱的亲密接触,那么孩子将获得更充分的安全感,对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帮助。

  1、 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皮球。

  2、 把皮球夹在你和孩子中间,你抱紧孩子,让孩子也抱紧你。

  3、 提示孩子注意,不要让皮球掉下去。

  4、 可以和孩子来上一段舞蹈,尽情地玩耍吧,只要不让皮球掉下去就可以。

(实习编辑:张曼)

2010-06-10 00:00:00浏览8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张萍
精选
张萍主治医师精神科
祁阳市人民医院
去咨询
分裂症、焦虑、抑郁等精神科疾病
王学红
精选
王学红副主任医师心身疾病科
十堰市中医院
去咨询
诊疗范围:1、各类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疑病症等)、心因性精神障碍及睡眠障碍。2、脑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身心障碍),以及躯体疾病与精神病共病(多病并存);3、癫痫性精神病;4、酒精及药物依赖性精神障碍。5、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重症精神病。6、老年及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7、长期的社会心理压力导致的反复“逛医”,多医院、多种检查“无异常”的全身多处躯体不适症状(心身障碍或疾病)。8、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提供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会诊-联络服务。
崔界峰
精选
崔界峰副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
北京回龙观医院
去咨询
基于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或来访者的需要,根据症状或个人成长的轻重缓急,分阶段地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和温尼科特式心理动力学治疗,并将各种心理治疗流派有机结合,针对焦虑恐惧、各类人格障碍、愤怒烦躁、情感困扰、婚姻家庭关系、夫妻治疗、性心理障碍、亲子关系、网络成瘾、双相情感障碍、有一定程度自知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帮助患者理解症状,了解自己,增强自我功能,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个人实现和自我掌控的目标。可通过面对面心理治疗、网络视频及电话咨询等方式,与患者和来访者建立长期稳定的治疗关系,保证其获得后疗效的巩固和维持,及社会功能的远期改善。
查看更多心理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哮喘病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事项
哮喘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注意食物选择、饮食方式及营养均衡等方面。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过敏原,可通过过敏原检测等方式确定,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更有针对性地避开过敏食物。1、注意食物选择: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贝类、坚果等,这些食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诱发哮喘发作。同时,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等,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哮喘症状,也应尽量避免。此外,过冷、过热的食物,如冰淇淋、刚出锅的热汤等,可能引起呼吸道痉挛,同样不利于哮喘患者,需谨慎食用。2、饮食方式:哮喘患者应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以免胃胀压迫膈肌,影响呼吸。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快速进食或边吃边说话,防止吸入过多空气,引发咳嗽或喘息。3、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禽类等,以增强体质。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如胡萝卜、西兰花、苹果、橙子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的健康。适当补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橄榄油等,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在外出就餐或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成分表,避免误食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哮喘病人不能吃的食物有哪些哮喘能吃韭菜吗
哮喘病人不能吃的食物包括易致敏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高盐食物、产气食物等。哮喘患者能吃韭菜。1、易致敏食物:许多哮喘患者存在过敏体质,某些食物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哮喘发作。常见的易致敏食物有海鲜类,如虾、蟹、贝类等。以虾为例,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部分哮喘病人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组胺等炎性介质释放,引起支气管痉挛,加重哮喘症状。2、辛辣刺激性食物:此类食物易刺激呼吸道黏膜,使气道反应性增高,进而诱发哮喘。像辣椒,含有辣椒素,食用后会对口腔、咽喉及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促使哮喘发作。还有芥末、花椒等辛辣调料,同样可能对哮喘病人的呼吸道产生不良影响。3、高盐食物:摄入过多高盐食物,可能会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气道阻力,加重哮喘病情。例如咸菜,其盐分含量高,长期大量食用会改变体内电解质平衡,影响气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使哮喘发作或使病情加重。4、产气食物:这类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使膈肌上抬,影响肺部的正常通气功能,对哮喘病人不利。比如豆类,像黄豆、绿豆等,含有棉子糖、水苏糖等糖类物质,人体缺乏分解这些糖类的酶,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发酵产气,可能加重哮喘患者呼吸负担。对于哮喘病人,除注意饮食禁忌外,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病情。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以减少尘螨滋生。在寒冷季节或空气质量不佳时,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及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刺激。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哮喘病人的寿命有多长
哮喘患者的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治疗依从性、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以及生活方式等。若病情控制良好且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寿命可与正常人相近。然而,若病情严重且控制不佳,可能因反复发作导致肺功能下降、呼吸衰竭或肺心病等并发症,从而影响寿命。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症状反复发作,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轻度哮喘患者若能严格遵循医嘱,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病情,并避免诱发因素,其寿命与健康人群无异。例如,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或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等药物,可有效缓解症状并维持肺功能。然而,部分哮喘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气道炎症难以控制,或者由于未规范治疗、接触过敏原等多种因素,导致哮喘频繁发作。长期反复的发作会逐渐损害肺功能,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尤其是在哮喘急性重度发作时,若未得到及时救治,可能会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此外,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等也会对哮喘患者产生一定影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而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则可能加重病情。建议哮喘患者严格遵医嘱进行长期规范治疗,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适量运动和均衡饮食。通过科学管理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实现病情稳定,其寿命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哮喘病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问题
哮喘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避免过敏原食物、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选择营养均衡的饮食以及注意饮食方式等。1、避免过敏原食物:许多哮喘患者对某些食物存在过敏反应,这些食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哮喘症状。常见的过敏原食物包括牛奶及乳制品、海鲜(如鱼、虾)、坚果、鸡蛋等。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识别并避免这些可能引发过敏的食物。2、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哮喘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减少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黏膜处于充血状态,增加气道反应性;油腻食物易生痰,可能导致气道堵塞;生冷食物会使气道收缩,诱发哮喘。3、选择营养均衡的饮食:哮喘患者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素,以维持机体能量需求。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和抗氧化剂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柑橘、猕猴桃、西红柿等。此外,患者可以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油;以及优质蛋白质如瘦肉、豆类等。4、注意饮食方式: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以免胃胀压迫膈肌,影响呼吸。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防止过快进食导致呛咳,引发哮喘发作。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哮喘患者的饮食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建议记录饮食和症状。同时,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更好地控制哮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