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上学的用处

  节日季节来了,是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了。感恩节,十几个朋友聚集我家,他们都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同学。那天如果有鸟儿飞过我家上空,拉下一撮鸟粪,不幸落在某人的头上,那一定会砸中一位博士– 因为在座的都是博士。博士们不能说个个学富五车,但毫无疑义人人都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苦读了十几年,做了很多作业,考了很多试,个个身经百战。

  闲话到我们大学和研究院所学的课程,有人问哪一门课是最有用的?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王博士说:“从大学到研究院的门门功课都有用,还远远不够,得天天学新的东西。” 现任某半导体仪器公司首席技术执行长的赵博士说:“自从转入企业界工作以来,顶多用上大学一二年级的普通物理。” 在金融业从事证券定量操作的刘博士目前用得上的仅是大学所学的统计数学和物理;在某著名互联网企业任研究主管的李博士原为高能物理博士,现在所从事最尖端的互联网技术研究完全是工作中的自学,与原专业毫无干系;在某公司主管市场营销的张博士认为,她所用的仅是写作技能加上英文功夫而已,大学和研究院所学的高深数理化一概无用……不幸的是,张博士的观点竟然代表了在座的各行业大多数博士们的意见。由于多次改行,大部分人已记不得当年的专业是什么了。

  如果讨论到此结束,在座的博士们投票得出“大学研究院白上了” 的结论,一定会让老师们气歪了鼻子,厉声质问:“尔等怎么可以宣扬读书无用论?” 显然,老师们不仅在理论上不同意这个结论,这种结论对他们的切身利益和饭碗也是很不利的。众位家长更会“义愤填膺”,他们从孩子幼儿园起花了多少精力和金钱,一步步地将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甚至博士,容易吗?更让他们恼火的是,回头看看他们自己的情况,可能大学所学的课程几十年后也的确没有什么用得上的。可是你等偷偷谈论也就罢了,也不能这么将我们隐藏了几十年的秘密就这样泄露了。有些不爱读书上学的“坏孩子”乐了,欢呼今日总算找到了“知音”,来日更可以肆无忌惮地玩了。

  众位且慢,博士们的讨论还没完。这时有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后悔上大学和研究院?”在座的博士们虽有个别人希望学的是另一个专业,但没有一人后悔完成学业。事情讨论至此,就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矛盾:博士们花了十数年学了很多这辈子用不上的学问,但如果时光倒流,他们还将无怨无悔地再来一遍。出现这样的矛盾,当然不是因为在座的博士们特别愚钝,其实整个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教育史都是这样运作的。一个人可以错,但很少所有人都错;即使所有人在某个时代都错了,也不会几千年一错再错,因此上学念书必定有它的意义和道理。那么博士们的讨论便转向了另一个命题:“上学有什么用?”

  首先,我们看看上学都学了什么。小学生主要是学文字和算术 – 这基本上是人类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创造的文化。这段时期的学习目的可以说是为了打基础。中学时期学数学,语文/写作,自然科学(数理化等),还有社会学(历史,地里,哲学,政治等)。中学所学的知识人类祖先两千年前便提出了问题开始研究了,然后不断修改和完善结论。中学生除了学知识,也学习不少基本的技巧和方法,如语文中的写作和数学演绎的逻辑思维。大学生将知识性的学习集中到某一个类别或专业。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一般是近代的人文和科技知识- 也即近几百年人类积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积累,还需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需要把握一些社会和生活需要的技巧,如编程和操作修理机器等等。研究院的博士项目更是要求研究生将学习和研究聚焦到某一个方面,从世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新的问题和做出新的结论。博士生们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知识的积累,而是学习和改善研究方法,增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有几个主要方面:知识承传,技术学习,能力培养。所以有人提出“哪一门课是最有用”这个问题,而博士们的回答多为否定,仅仅说明人们在大学和研究院所学的课程未必在将来的生活和事业中有直接的用处,而不能否定学校的价值。以下是基于博士们的讨论所总结的上学的几点收获:

  学位:上学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获得学位文凭,文凭当然是有用的,尤其是对找第一份工作特别管用。这个结论很明显,大街上任何人都能得出,无需博士们煞有介事的讨论。社会依赖学校大规模地选拔和培养人才,企业看看学位和学校就基本知道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识。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社会选拔人才的成本和用人风险。这也是学生们愿意出大力气,花大价钱上名校的原因。

  知识:人类积累了数千年知识如数理化,文史哲等等。对于社会来说,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但具体到个人短暂的一生和很小的事业空间,却只能直接用上极小部分。加上社会的快速变化, 很多知识今天对社会是先进尖端,明天也可能就成为基础文化了。 基础知识对个人事业虽然不都是直接有用的,但一个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往往决定了他将来事业的高度和广度。学校对知识的传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小学到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基础性的知识。大学所谓的“专业”,也只是大概定一个方向而已,并不意味着培养专家。专家的培养,一般是博士项目的任务。

  技术:这里技术的定义是那些社会和个人事业需要技巧,如写作,编程,机器操作以及开车调酒等等。对于社会来说,大部分技术在一定的时期都是有用的。但现在社会变化快速,很多技术的有用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同时还要考虑市场的供求关系,有些热门技术人才太多,超过了社会的需求,也会变成过剩“产品”。学校(特别是技校)对技术的传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话说:“技不压身”,这话永远不会过时。不同的是,古时候的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终身糊口了,而现今的社会则要求人们所拥有多项技术并不断更新。

  能力:这里能力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的发展能力,如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断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还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致你能从现有的现象中发现新的规律和机会,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有能力的人都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的能力虽然先天悟性的优劣奠定相当的基础,学校和社会以及家庭的培养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积累密切相关,它是人们对所学具体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抽象和升华。一般来说,一个人对所学的东西越感兴趣,便会更加积极地举一反三,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主动转化为能力的培养。

  交友:每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院,都会结交很多朋友,这种友谊是比较纯洁的。古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也说“物以类聚”,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们既是你心灵交流的对象,也是事业合作的基本圈子,而你朋友圈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你生活品质和事业高度。每次升学,学校都会帮助你选择一批更优秀的朋友“候选人”。 所以上学不要只是埋头读书,也要广交朋友。

  说到这里,老师和家长也许会松了一口气,顽皮的孩子也只好收起部分的借口。 是的,在座的博士们没有后悔几十年的学校岁月,因为除了学校的给与他们的学位外,让他们终身受用的是学校带给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朋友。凭借这些能力和对知识的广阔而深切的理解以及对许多基本技术的把握,再加上朋友的互相鼓励和提携,他们可以欣然涉猎人类还未开拓的领域,或自由地驱动和追逐社会潮流一次又一次转行。

  最后,我要问,孩子们,你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吗?你的所学所闻对个人和现在的社会有什么用?你有几项用人单位立刻愿意花钱购买的技巧?你是否有能力适应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学习更新自我?你今天所学的知识能够承载将来的理想吗?你是否在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升华为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积累?你都交了什么朋友? 在几十年后的同学朋友聚会时,你们是笑谈今天的寒窗苦读,还是悔恨当年虚度年华呢?

(实习编辑:卢晓平)

2010-05-28 07:27:00浏览9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