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探秘:中年人婚姻

  俗话说:“人到中年知酸甜。”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夫妻经过恋爱时的激情缠绵,婚初的松懈,及孩子出生后情感的转移,又来到了中年的负重期。激情退化后的生活越来越消沉,暗藏的急流给婚姻带来最深沉的考验。夫妻在经过5到15年的共同生活后,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对方并真正体会到婚姻的滋味:有快乐、鼓舞和甜蜜,同样也有沮丧、失落及痛苦。因此,中年期的爱情,便是以后婚姻走向的真正的标志。稍不在意,就会亲手埋葬已有的婚姻。

  人到中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已经走向成熟,心理也日趋完善,人的个性、情趣完全暴露出来并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定型。而那褪去绚烂后显得平淡和消沉的生活,以及与现实的直接碰撞,都会给他们的婚姻生活蒙上一层灰色。

  正因为这样的年龄和现状,该期间的夫妻若产生了裂缝,就很难弥补,而这样的裂缝,往往会导致婚姻的解体。中年夫妻还常常有种失落感,尤其是女性,曾经为家庭的付出,此时已成为她们索取的筹码,一旦感觉遭到丈夫冷落或疏忽,就会怨恨,并寻找发泄。心态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她们的生活质量,并由此引发婚姻危机。针对这类现象,我们请来了心理咨询师何风进行一一解答。

  案例一

  丈夫和女儿嫌我层次太低

  杨杨 40岁 国企员工

  为人妻为人母已经十二个年头了。丈夫毕业于本市一所著名高校,工作后,因为我的支持和他的努力,运气不差的他,现在已经是单位重量级的领导干部。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我那读初中的女儿,随着年龄的长大,变得跟我像前世的仇人似的,就喜欢跟我抬杠。

  曾经也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在现实生活的种种磨砺下,早就没有了当初的锐气和执着,更没有理想与追求。那些曾经让我充满热情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现在看来却是如此的幼稚可笑。完全融入现实的我,已有了自己对生活的解读:享受生活要从点滴做起。

  35岁后的我,在单位已经算名“老工人”了。我曾经也是骨干,因为丈夫和孩子,不得不放弃事业。这几年来,工作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饭碗,一份生活的保障而已。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家人身上,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发展,照顾孩子的生活,逐渐我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思进取,随遇而安。业余爱好也从以前的看书、欣赏音乐到如今的打麻将、看电视。

  不怕被人笑话,书,我已经有好多年没碰了,平时最多也就看看报纸杂志。家里的“买、汰、烧”我全包,丈夫几次提出请钟点工来减轻我的负担,希望我有点时间能学点新的东西,不至于被社会淘汰,但都被我拒绝了。丈夫劝过多次都不见效果,有时候女儿也会插一脚,列举她同学母亲的种种高质量行为来刺激我,都被我一一拒绝。最终,他们只能放弃。

  虽然嘴上不说,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们两人越来越少跟我说话,有时看他们聊得开心,我也想“轧闹猛”,但均遭拒绝:你听不懂,跟你没有共同语言。

  女儿有什么心事总是跟爸爸说,从来不跟我讲。对此,我无所谓,作为母亲和妻子,管好他们的生活琐事就够我忙和烦的,这种闲事少一件是一件。女儿喜欢弹琴,但曾经对音乐也颇为欣赏的我,如今这些细胞不知都跑哪里去了,一听她练琴我就烦。为这事,跟女儿和丈夫吵过好几回。曾有一次,丈夫被我一系列的行为激怒了,提出了分居的要求。目前虽然我们还是一家人同居一室,但我感觉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专家解答

  人们说,婚姻是一场“双人舞”。人到中年,我们越来越深信:婚姻不仅仅是爱情,更多的是两个人一直以来的共同经营。在这过程中,我们有付出,也有收获,有快乐,也有悲伤,然而,我们常常看不到,伴随我们婚姻整个旅程最可贵的,是我们共同的成长。

  婚姻不可能一条腿走路,其实我们个人也一样,当善良的妈妈们,以牺牲自己的事业、才干乃至成长机会为代价,心甘情愿做一个“贤妻良母”时,忘了自己的她,在若干年后惊觉,自己早已在婚姻的道路上失去了原本的自己,而成为一个“瘸子”。

  令人欣慰的是,杨杨女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是什么让自己下不了决心去改变现状呢?不要把一切的理由都归结到“家务繁忙”上,这实在不是发自内心的想法。是对于自己缺乏信心?抑或是满足于传统观念对“妻子”角色的塑造要求和对婚姻的认识?先搞清楚这个,改变就自然悄悄产生。

  案例二

  丈夫和我各忙各的

  莫东 43岁 自由职业

  自从丈夫做房产开发生意后,我就辞职成了自由人。儿子一直是由双方老人带养。无所事事的我,在家休息了半年,开始了炒股生涯。最初我只是跟着朋友小打小闹打发时间。但一段时间下来,股票的刺激,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让我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以后,我便一头扎进了变幻莫测的股海中。因为不用照顾孩子,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沉浸在股市里,因此也结识了一拨股友。这些朋友的资金量较大,所以证券公司给他们独立的一间房,也就是大户室。我虽然未达标,因为与他们关系不错,也就“混”了进去。

  丈夫从事房产生意初期,虽然工作繁忙,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家与我和儿子团聚,偶尔还会跟我聊聊股票行情走势,一家人其乐融融。尤其是当我看着资金总值的不断创新高,丈夫的事业发展也逐渐顺畅,心里就甜滋滋的,对现有的生活状态很满足。孩子也习惯了与祖辈们一起生活,对于我们俩不常在他身边习以为常。丈夫的公司越做越大,赚钱的速度不断加速,我们的物质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只是如此现状,却让长辈们开始担忧。

  丈夫因为工作繁忙,回家的时间不断减少,双方父母担心我们这样各忙各的,接触太少,感情会逐渐疏远。他们的担忧引起了我重视,细想起来,与丈夫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更谈不上沟通交流。他除了给我足够的家用外,我们就没有什么其他的联系,他在工作中的喜怒哀乐我从不了解。

  原以为,都到我们这个年纪,彼此太熟稔了,在一起也没什么可谈,各忙各的,倒也少麻烦。只是看着现在丈夫逐渐冷淡和漠然的表情,一丝阴影留在我的心底。曾经想改变现状,但几次努力都不见效。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不在意的时候也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一旦在意了越想事越多:他最近给家里的电话越来越少,他忙于工作常常夜不归宿也想不到跟我说一声……

  记得有次他回家吃饭,看着穿校服的儿子问:儿子,你这衣服什么时候买的,不错。儿子听了这话大笑,而我却无话可说,心直往下沉。眼看着不断加重的陌生感,我却无能为力。

  不可否认,现代的成功女性真的挺艰难的,一方面,她们要承担传统文化一直赋予女性过多的“家庭责任”,另一方面,自立自强的她们又不甘于落后,在职场上打拼自己的青春。

  只是我们有时候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扮演的那么多社会角色是为了谁?拥有财富地位的过程除了物欲的满足,究竟带给我们哪些精神的快感?

  婚姻是每个社会人情感的港湾,当情感在婚姻中退居二线,我们会感到无助、苍白,是时候和丈夫进行深入地交流了,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有个合理的分工,原则在于:事业不是家庭的借口,情感是维系彼此永远的纽带。

  案例三

  离婚是我的唯一出路

  竺竺 39岁 企业员工

  公司效益不好,现在我每月的工资只有一千多元。问题是,我这一千多元要负担一家三口的日常开销。丈夫几年前就下岗,这两年也找过就业机会,都没能做久;他也曾自己干过,却因为好高骛远而放弃。无所事事的丈夫,在家却像老爷,所有家务都由我一人承担。已经读高中的儿子,到现在剪脚趾甲还要我帮忙。我就像这个家的保姆,忙完了外面忙家里。才39岁的我,又老又瘦,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一截。

  孩子刚读高一,学费加生活费,是一大笔开支。为此,我跟丈夫谈过无数次,希望他能找点事做,帮我减轻负担。可他似乎很安心这样的生活,吃好吃坏都无所谓,家里再乱也要等我来收拾,真不知道,一个男人怎么就可以如此不求上进。眼前的生活让我看不到一丝希望,我就像一头疲惫的老黄牛,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会就更少,改变也更困难。

  我不甘心自己这一辈子是如此窝囊度过,我想到离婚,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闺中密友。我还特意找了时间与丈夫谈起离婚之事,他听后并没挽留,首先想到的是向我要10万块钱,拿不出就不离婚。

  看着眼前这个男人的窝囊相,我由衷地厌恶和鄙视。更让我伤心的是儿子的态度,我问儿子,如果父母离婚,你同意吗?他很平静地回答我:无所谓。紧接着补充一句:妈妈,如果你离婚后生活条件改善了,别忘记带上我。儿子的态度让我彻底失望,对这个家更无希望和留恋。其实我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认为作为一个丈夫应该有最起码的责任感,如果说他努力过却失败了那另当别论,问题是他根本就不努力。

  也许有人会说我太现实,不该抛夫弃子,但我终究也是个人,也希望能过上好日子,我想有这样愿望也无可厚非吧。

  不明白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持、维系着这段婚姻?这个家庭中还有哪些值得留恋的东西?

  不是建议你离婚,只是想建议你思考一个问题:婚姻对于你,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幸福生活的底限?还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载体?先生和儿子固然让一般女人都难以容忍,但今天的局面,你是否也应反省?毕竟你也有教养儿子的义务,他对你的“冷漠”,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那么,当他产生这种情绪的时候,你做过什么来纠正他吗?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又难以改变的时候,常常容易执着地把事情归结于某一点原因,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自己不满的根源是什么?难以改变的原因又是什么?情绪是相互影响的,快乐发自我们自己的内心,辐射身边的所有生物,这有时真的和婚姻无关。

(实习编辑:张曼)

2010-05-25 00:00:00浏览9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