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古人为你诠释好色的境界

  一、无欲则刚 理论奠基人:释迦牟尼 所谓“众生重果,菩萨重因”,事情发生后,你处理的多么得当,多么完美,也不如在事情的萌芽阶段就作出或抑或扬的决断来得高明。好色显然是迷于外相,丧失了本我,所以在源头上就该破除对色的痴恋,做到心地澄静,无“色”可好。任凭天气如何炎热,日头如何毒辣,我佛释迦牟尼从也不在一棵树下乘凉超过三天,以免日久生情,坠入六道轮回。 结论:有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二、色与不色之间 理论奠基人:老子

  老子强调“知雄守雌”,“以柔克刚”,“不为天下先”,认为任何事情做的太过分了也就离完蛋不远了。老子从不刻意的去反对什么,也从来没有执着的追求过什么,任其自然而已。说他好色,他还真没有痴迷;说他不好色,他又有对色的向往。游离于色与不色之间,即可超脱色的束缚,事情原来就这么简单。无可无不可,率性自然,便是真知。 结论:若即若离,似有还无,乃好色的最高境界。 三、好色的中庸之道 理论奠基人:孔子

  子曰:“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也。”好色的动源在社会伦理,在自然本能。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孔子不偏不倚,无意于偏废某一端。叫孔子感伤的是人们肆无忌惮的发泄着肉欲,而不注重礼义教化,打破了本该有的灵肉平衡。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讲的是理性认知,“好”指的是感性印象,只有讲二者完美的中和成“乐”,才能达到乐在其中,陶然忘物的境界。发乎情,合乎礼,才不至于亵渎了那份真爱。

  结论:过犹不及,不及更不及!恰好合适便是奇绝完满。 四、大而化之

  理论奠基人:孟子 孟子见齐宣王,宣王说:“我有毛病,我好色。”孟子说:“好色好啊,请大而化之!”宣王说:“此话怎讲?”孟子说:“如果大王能够施行仁政,关心国事,体恤民疾,令普天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岂不美哉?倘能做到与民同乐,老百姓还唯恐你不好色呢!”孟子这个好色理论最冠冕堂皇,又最不易操作。人的觉悟,志趣不尽相同,“大而化”出的东西也就良莠不齐了。比如我吧,提到好色的“大而化”,首先想到的是“让世间所有的女人都成为我的妻子”;然后想到的是“叫地球上的男人全作我的太监”......

  结论:孟子的境界太高了,高得虚无飘渺。

(实习编辑:张曼)

2010-05-08 00:00:00浏览8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心理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