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学会用专家的思维来看问题

  邵亦波是个公认的大头神童。打小学起数学就超好,数学竞赛基本金银铜铁钢都拿遍了,最终在高中毕业时拿到哈佛大学的全奖。我记得看过一个对邵亦波的采访,记者问起为什么邵亦波数学那么好,邵亦波说非常简单,他的父亲常常拿起扑克,随便抽出几张就让他四则运算,到后来就从整幅牌拿掉一张,让他通过心算找出这张牌。最后,他已经把常用的四则运算都背出来了!这些四则运算对他来说不是计算,而是记忆。

  我们可以想象,此后邵亦波去菜场买菜,从来都不用带计算器,直接就能和卖菜的阿姨讨价还价加减乘除直到把阿姨算残废。同样,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作为风险投资人计算财务模型的时候可能够用别人十分之一的时间不动声色就把结果都算好了从而胸有成竹。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使用脑中的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例子。为什么要举那么长的一个例子呢?是因为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螺旋式误区。我们常常努力阅读,但是不知道阅读到的东西如何形成自己的思想;我们甚至能记住书中的经典案例和计算公式,但是不知道何时可以运用;最后我们能够如数家珍提到一门学科就能娓娓到来但是看到两个人在网上争论最后发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理性判断谁对谁错。

  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之有效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我们脑中的简单思维模型来使用,例如邵亦波背出的大量四则运算。当我们有许多这样的“简单思维模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调用相应的模型,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就像个球队,有人负责防守,有人负责控球,有人负责盯人,有人负责跑位。将这些要点整合在一起,就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投资。你在判断何时买入何时退出的时候需要用到经济,金融,心理,社会,财务等大量思维模型,才能做出一个不是很片面的决定,前提是你使用的模型是正确的。

  那么如何完成从阅读到吸收,再到形成自己的模型并且能够择优而用呢?

  根据个人经验,我觉得会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行使用

  当学习到一个思维模型之后(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均量分析),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相关事件,都强行使用均量模型来判断思考。例如,你发现追你的女孩子变多了可能不是因为你变得更加有魅力而仅仅是因为单身男性变少了,或者喜欢女性的男性变少了。有句说“当你拿着锤子,你眼中的一切看起来都像钉子”。尽可能的将思维模型和现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虽然其中大部分的分析都是错误的。

  第二阶段—相互勾结

  过了一段时间,你的脑中一定有数个可以使用的模型了。将他们交叉起来,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比如从生物学角度解读同样的例子,你更受欢迎可能是因为身边女性随着年龄的变大,他们越来越重视“安全”,而不是“刺激”,所以你这样非常有安全感的人就更加受欢迎了。那么,还能不能用其他模型思考这个简单的问题呢?我没去细想,不过一定不少。

  第三阶段—优胜劣汰

  如果一个思维模型,让你在某方面屡次碰壁,那么你就要反省一下这个方式是不是正确使用了。如果这个思维方式让你在各个方面都碰壁,那么你就要反省这个思维模型本身是不是有问题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大可淘汰这个模型,下次不再使用。需要注意一点,大部分的模型都是有其前提(Pre-condition)的,不同的土壤里,同一个模型使用会有不同的结果。通过不断地试错熟悉并且淘汰那些不适合的思维模式。我觉得这个过程会是一直持续,终此一生的。

  以上是我对什么是思维模型以及如何将跨学科学习转化为思维模型的看法,个人经验毕竟有限,我相信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我时刻准备着将旧的自己淘汰。

(实习编辑:卢晓平)

2010-05-02 00:00:0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