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儿童好动还是多动

杜亚松 儿童精神医学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三级甲等

  有调查表明,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在我国学龄儿童中患病率为4.31%%-5.83%%,估计全国共有患儿1461-1979万。下面为儿童心理专家对两例儿童多动症的心理问题分析。

  好动不等于多动

  案例:小明是一个6岁男孩,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在第一个学期末的家长会上,老师对他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分裂性行为进行了批评。他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经允许就离开座位,或者在座位上和同学说话、打闹。由于他经常在上课时打扰同学,并且无法耐心地排队等候游戏,因此他和伙伴们相处得很不好。

  分析:据小明父母介绍,他是个足月顺产的孩子,生长发育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异。但是他在婴儿期就十分活跃,即便睡眠时也不安分。当他到了学走路的年龄,经常在吃饭时到处奔跑,看卡通片时他也常常在椅子中不停地扭动,在公园玩耍时他更是常常因为鲁莽的攀爬和奔跑而弄伤腿或胳膊。

  幼儿园老师注意到小明不能遵守班级纪律,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就建议他的父母带他去检查。但当时父母没有重视老师的建议,并认为他们的儿子只不过和其他孩子一样顽皮好动罢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专家杜亚松教授表示,在整个儿童保健体系中,医生们关注更多的是孩子们的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情况,而没有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发育评估。与此同时,家长、教师对多动症的低认知度,使得小学一年级成为多动症患儿易发和集中发病的时期。80%-90%的多动症患儿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学习困难,而70%的多动症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会持续终身。

  不过,多动症孩子却有40%的高误诊率,家长也不要随便给好动的孩子下定义,毕竟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而言,多动症孩子智力正常,只是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特点是自控力差,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在独立生活、与人交往等方面也有一定困难。而好动的孩子虽然活动多,但并非不分场合地胡吵乱闹,他们往往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多动症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心理医生鉴定。如果经过确诊,小明确实为多动症患者,则应建议小明及时服药,并参加儿童训练,其父母也应参加心理教育计划和家长培训,并和学校保持联络。

  对多动症儿童要因材施教

  案例:小红是一个9岁女孩,今年她要重读三年级。她的父母和老师说,小红在幼儿园时就发现她在某些方面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在阅读和拼写方面她尤为落后:她几乎不能正确拼出家庭地址的每一个单词,常会误读同义字,书写中常常会将“b”和“d”,“p”和“q”搞混。但是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师又发现她在不需要阅读和拼写的学习中表现得非常聪明。

  分析:通过和老师的沟通记者了解到,小红总是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游荡。她很容易和伙伴们打架。当老师要求她管好自己时,她甚至和老师争吵起来。

  综合其表现,基本上可以判断小红是一个存在学习困难的多动症孩子。多动症孩子是智能正常的孩子,经过努力基本上可以赶上学习进度。孩子不合群可以通过一些需要与人合作的活动,使其从中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获得满足。

  南京连线心理咨询中心徐清照教授指出,面对多动症孩子,父母要做的是因材施教。除了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让这种长处继续发扬。相对于自我管理和注意力而言,孩子的其他能力,如绘画、音乐或运动才能,在学校的学习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们的价值可能体现在孩子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家长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和非功利的角度来挖掘孩子的潜能。

  父母也许不是教育专家,但他们一定热爱孩子、信任孩子。正是这种信任、宽容与爱给予家长力量,使他们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之后,还是不遗余力地耐心教导孩子,而家长的信任和鼓励对治愈儿童多动症十分重要。

(实习编辑:卢晓平)

2010-03-13 00:00:00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黄静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宝宝眼睛斜视是怎么造成的
宝宝眼睛斜视可由遗传因素引发,也可能与疾病因素有关,如先天性神经肌肉发育异常、屈光不正、眼部外伤等导致。若发现宝宝眼睛有斜视表现,应及时带其到眼科就诊,一般需进行视力检查、眼位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屈光检查等,以明确斜视类型及病因。一、非疾病因素:斜视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斜视患者,宝宝患斜视风险会增加。遗传可能影响眼外肌发育、眼球运动控制机制等,致使眼位异常。对于遗传因素导致的斜视,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可能需要进行双眼视觉训练配合配镜,帮助建立正常双眼视觉功能。二、疾病因素:1、先天性神经肌肉发育异常:宝宝在胚胎期,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发育不完善,导致眼肌力量不均衡,引发先天性内斜视。治疗多采用手术方式,如肌肉减弱术减弱过强眼外肌力量,或肌肉加强术增强较弱眼外肌力量,调整眼位。2、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会使宝宝看东西时需过度调节眼球,易造成眼肌疲劳与不平衡,进而引发斜视。通过佩戴合适眼镜矫正,如框架眼镜,可矫正视力,部分斜视情况会随之改善;对于部分近视患儿,还可考虑角膜塑形镜。3、眼部外伤:宝宝眼部遭受外力撞击、摔倒等外伤,可能会损伤眼外肌或眼眶骨骼,影响眼肌正常功能与眼球位置,导致斜视。医生通常会依据外伤程度选择治疗方法,可能需进行眼外肌修复手术恢复眼肌功能,或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术矫正因骨折导致的眼球位置异常。日常应注意控制宝宝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沐浴阳光。保证宝宝营养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及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定期带宝宝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斜视家族史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宝宝,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周林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8个月宝宝鹅口疮是什么原因
8个月宝宝鹅口疮的病因可能包括非疾病因素如口腔卫生不洁;以及疾病因素如系统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等。一、非疾病因素:宝宝口腔清洁不到位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堆积,为白色念珠菌提供繁殖条件。其次,母乳喂养时母亲乳头清洁不彻底也可能成为感染源。此外,奶瓶、奶嘴或安抚奶嘴等喂养器具清洁不彻底可能导致白色念珠菌滋生,进而感染宝宝口腔黏膜。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真菌更易繁殖。二、疾病因素:1、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或慢性腹泻等系统性疾病可能导致宝宝免疫力下降或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增加鹅口疮的发生风险。治疗系统性疾病相关的鹅口疮需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或局部消毒剂如碳酸氢钠溶液。2、遗传易感性:部分宝宝可能因遗传因素,对念珠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从而导致鹅口疮的发生。针对此类情况,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氟康唑或制霉菌素。建议加强宝宝的口腔卫生,哺乳或喂食后及时清洁口腔,避免食物残渣残留。同时,确保奶瓶、奶嘴等喂养工具的充分消毒,减少病原体带入口腔的机会。其次,注意宝宝的营养均衡,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对于已感染鹅口疮的宝宝,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进一步破坏口腔内菌群平衡。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两岁宝宝多少颗牙齿正常
两岁宝宝牙齿的正常数量通常在16颗至20颗之间,但这一范围可能受到遗传、营养和咀嚼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牙齿发育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宝宝牙齿的健康发育。在两岁这个年龄阶段,宝宝的乳牙已经开始逐步萌出并趋于完善。通常,乳牙会在宝宝出生后6个月至8个月之间开始萌出,到30个月左右时,20颗乳牙通常会全部萌出。因此,在两岁这个时间点,宝宝的牙齿数量多数会落在16颗至20颗的范围内。这一区间的牙齿数量包括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以及第二乳磨牙等各类乳牙。然而,宝宝的牙齿萌出数量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波动。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宝宝的父母在童年时期出牙较早,那么宝宝出牙早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其次是营养因素,如果宝宝在日常饮食中能够及时补充维生素D与钙质,那么牙齿萌出的速度可能会相对较快。反之,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D和钙质,可能会导致牙齿萌出延迟。此外,宝宝的咀嚼训练也会对牙齿萌出速度产生影响,如果宝宝总是吃流食,未能充分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那么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针对两岁宝宝牙齿数量的情况,家长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呵护。首先,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口腔问题。其次,要注意宝宝的饮食营养,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质,以促进牙齿的正常发育。同时,家长还可以适当引导宝宝进行咀嚼训练,如给宝宝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以锻炼宝宝的牙齿咀嚼能力。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3个月的宝宝不吃奶怎么回事
宝宝3个月大时出现不吃奶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生理性厌奶期、环境因素影响、喂养方式不当等;以及疾病因素如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一、非疾病因素:1、生理性厌奶期:部分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生理性厌奶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对吃奶不感兴趣。这通常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家长应保持耐心,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体重增长情况。2、环境因素影响:宝宝吃奶时若周围环境嘈杂或光线过强,可能会分散其注意力,导致不愿意吃奶。家长应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吃奶。3、喂养方式不当:喂养姿势不正确或奶嘴大小不合适,可能导致宝宝吃奶时感到不适,从而拒绝吃奶。家长应调整喂养姿势,选择合适的奶嘴,确保宝宝能够顺利吃奶。二、疾病因素:1、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如鹅口疮、口腔溃疡等,会导致宝宝口腔疼痛,不愿吃奶。家长需观察宝宝口腔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干混悬剂或局部止痛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凝胶。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等,会导致宝宝食欲不振,不愿吃奶。家长可尝试拍嗝、按摩腹部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混悬液或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3、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会引起宝宝全身不适,影响食欲。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对症治疗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家长应保持冷静,观察宝宝的具体表现。同时,应保持耐心和科学的喂养方式,有助于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若怀疑疾病因素,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