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常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胃病 > 胃炎常识

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举报/反馈
2014-06-12 16:56:24家庭用药

  胃酸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胃、食管疾病的致病因子,“无酸无溃疡”这一观点至今仍被广泛接受。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经历二十多年的研究,逐步认识到它也是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乃至胃癌的“元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我们消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胆汁,若反流至胃或食管,同样会变成致病因子,胆汁反流与食管、胃的许多疾病密切相关,与胃酸、幽门螺杆菌一样,是另一个重要的上消化道疾病的致病因子。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胆汁性胃炎、碱性反流性胃炎、肠胃反流病、十二指肠胃反流病,是由于含有过多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致胃黏膜的炎症,发生在非手术胃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称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而胃幽门术后引起胆汁反流的胃炎,称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反流”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存在十二指肠胃反流,这是生理性的,通常无害。一方面,胃幽门括约肌有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入胃的能力,另一方面,胃窦部充分的蠕动,能将胃内容物清除。继发性胆汁反流是胃术后幽门括约肌切除无抗反流作用造成的。原发性胆汁反流的发病机制是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胃排空延迟使过多十二指肠内容物潴留在胃内,肠液中主要是胆汁酸、胆盐和溶血卵磷脂,是损害胃黏膜的主要成分。这些物质通过清除胃黏膜表面黏液,抑制保护性胃蛋白酶活性,损害胃黏膜屏障,使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炎性渗出物增多、毛细血管瘀血、血流量减少、胃泌素分泌增加,干扰胃酸分泌,并因反流液呈碱性,导致胃内细菌过度生长,各种刺激造成胃炎、溃疡,甚至发展成胃癌。

  临床有何表现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的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烧心、恶心、呕吐胆汁,少数病人可有胸骨后疼痛、烧灼感,也有病人伴有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等。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无明确的原因,单纯抗酸剂多无效。极少数病人因糜烂性胃炎伴消化道出血而出现黑便或潜血阳性。少数病人无任何上消化道症状。

  不少病人出现体重减轻、恶心、贫血、倾倒综合征、慢性腹泻,还有相当部分病人表现出失眠多梦、心悸、头晕、精神萎靡等神经精神症状。

  应做哪些辅助检查

  首先,内镜检查是确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方法,它除了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外,胃腔内有黄绿色胆汁,胃黏膜有胆汁瘀积斑,有时可见幽门口有十二指肠液反流。

  其次,核素检查是用99mTc标记胆汁,通过肝脏分泌至十二指肠看有无反流,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也是判断有无胆汁反流的可靠方法。

  药物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目前十分困难,无法完全治愈,药物停用后无法阻止胆汁反流的发生或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目前的治疗药物包括络合胆酸、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

  1.络合胆酸

  有阴离子交换树脂,其代表药物有消胆胺和考来替泊。主要与胆酸结合后经肠道粪便排出,阻断了胆酸的肠肝循环,影响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铝碳酸镁(达喜),它在胃内有结合胆酸和溶血性卵磷脂的能力,在酸性环境下结合率达100%,可减少胆汁对胃的刺激。

  2.促胃肠动力药

  能增强食管、胃的蠕动,改善胃肠道排空和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收缩,减少胆汁在胃内停留时间,如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

  3.胃黏膜保护剂

  有铝碳酸镁、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胃内形成保护膜,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黏膜损伤,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增加前列腺素 合成。

  4.抑酸剂

  有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如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抑制酸的分泌,可减轻胆酸对胃损伤作用。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