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最全科普,一篇终结你所有疑问!

自1983年以来,科学家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将幽门螺杆菌分离成功后,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最全科普,一篇终结你所有疑问!

幽门螺旋杆菌不但与胃炎、消化道溃疡相关,还与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基于家庭和人群传播的疾病。那么,幽门螺杆菌如何在家庭传播?感染后危害有多大?需要不需要治疗?本文就有关幽门螺杆菌从专业角度,详解相关误区与真相!

1、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螺旋状细菌,该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长期稳定地定居于胃窦部,具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并能分泌细胞毒素,引起炎症及免疫反应。目前,科学家认为它是造成肠型胃癌最重要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因素。

目前我国Hp感染率约50%,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

2、传播途径有哪些?

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和水源途径传播,家庭内传播是其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家庭成员之间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共用餐具、共用食物、咀嚼食物喂食、亲吻、不良的卫生习惯等。

3、感染后没有症状,可以不治疗吗?

目前已知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会出现组织学上的胃炎,不同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临床表现差异也较大。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仅在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

1)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

2)引起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

3)可能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患者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如果没有症状,根据个人意愿,也可以选择暂时不予治疗。但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来说,即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治疗,比如萎缩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抽烟,以及长期服用非甾体药物者等。

同时,对家庭中所有的成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当遵循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 告》给予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

对家庭中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根据风险获益评估和相关疾病状态进行管理。

1)对有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必须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2)对有慢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计划长期服用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监护人或年长(年龄为12 ~ 14岁)儿童自己强烈要 求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可给予根除治疗。

4、检测方法有哪些?

侵入式检查:胃镜除了可以看到胃部的情况,还可以“顺手”取一些组织做活检,在做活检时可以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如幽门螺杆菌呈阳性,还可加做一个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对后续的药物治疗有帮助。

非侵入式检查: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家庭成员的幽门螺杆菌检测,被国内外多部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推荐,但以上方法各有特点和使用限制,需根据其特点和优势选用。

5、治疗方式有哪些?

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 处理共识报告》提出的治疗方案适用于家庭成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推荐含铋剂的四联方案(PPI+铋剂+ 2种抗生素)作为主要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经验性治疗方案,疗程为10或14天,这些方案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由于铋剂不存在耐药性,短期应用安全性高,除非有铋剂禁忌,我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经验治疗方案推荐尽可能应用铋剂四联方案。

1)一线方案:适用于克拉霉素耐 药率较低(<20%)地区,方案为:PPI+克拉霉素+ 阿莫西林,疗程10或14 d;若青霉素过敏,则换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20%)的 地区,含铋剂的三联疗法(阿莫西林+甲硝唑+胶 体次枸橼酸铋剂)以及序贯疗法(PPI+阿莫西林 5 d,PH+克拉霉素+甲硝唑5 d)可作为一线疗 法’引。

2)二线方案:用于一线方案失败者,PPI+阿 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 或伴同疗法(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疗程10或14 d。

6、是否有疫苗可接种?

有关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开发,多年来国内外已经 有过不少尝试 ,但由于其抗原制备和机体反应 的复杂性,目前仍处于实验室和临床研发阶段,短期 内尚无法应用于临床。因此,国内外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现阶段仍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和预防复 发。在尚无有效的疫苗可用之前,预防家庭中新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根除家庭成员已存在的感染同等重要,两者均是较为有效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策略。

7、治好了,容易复发吗?

据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在幼年时期,甚至是婴儿时期,相对来说成年人不是易感人群。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年复发率为2.2%。所谓的复发,很大一部分是上次根本没有根除成功。

1)了解患儿以前治疗时用药的依从性,判断治疗失败的原因;

2)有条件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 素,无条件者用分子检测方法(如原位免疫荧光杂 交)检测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帕;

3)无条件行药敏试验,再次治疗时应尽量避 免重复使用初次治疗时的抗生素或加用铋剂,对青 霉素过敏的患儿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限,能否选用氟 喹诺酮类等药物,需根据儿童的年龄来考虑使用;

4)延长治疗时问或加大药物剂量¨’61(建议不 超过药物说明书用量);

5)抑酸剂在根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PPI 代谢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会影响根除效果。因 此,可选择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基因多态 性影响较小的PPI,如埃索美拉唑,可提高根除率;

6)对多次治疗失败者,可考虑停药3个月或 半年,使细菌恢复一定的负荷量,以便提高下一次治 疗时Hp的根除率。

7)根除治疗失败,但症状缓解者,可暂缓再次根除治疗。

8、如何预防?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最重要的依旧是日常预防。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可能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进行传播。生活在拥挤的环境中、不注意卫生或生活中没有可靠的干净水源,都是日常生活中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以下几点措施需要努力遵守:

1)跟家人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

2)禁止用嘴喂孩子食物,情侣间亲热前,要充分清洁口腔。

3)饭前便后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

4)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烫的东西。

5)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尤其是使用公筷这一点,目前来看在大多数家庭或餐馆里未能得到有效普及。从科学上来看,人体呼吸道的唾液、飞沫等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其他病菌和传染病而言,公筷公勺是一道有效的屏障。包括在当前的新冠大流行中,遵守这一原则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1.佚名.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15, 53(007):496-498.

2.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等. 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J]. 中华消化杂志, 2021, 41(04):221-233.

2021-09-17 01:48:52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怎样让小腿肌肉瘦下来
让小腿肌肉瘦下来的方法通常包括调整运动方式、控制饮食、增加拉伸等,这些方法相辅相成,能有效改善小腿肌肉状况。1、调整运动方式:减少诸如长时间快跑、登山、跳绳等使小腿肌肉反复受力、刺激其生长的运动。这类运动会促使小腿肌肉不断收缩,导致肌肉纤维增粗。可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小腿肌肉刺激较小的有氧运动,游泳时身体在水中浮力作用下,小腿无需承受过多自身重量,且游泳动作能使全身得到锻炼,消耗热量;而骑自行车过程中,主要发力点并非小腿肌肉,可避免其过度发达,同时达到减脂目的,有助于减少小腿肌肉外包裹的脂肪,使小腿看起来更纤细。2、控制饮食:应控制热量摄入,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过量摄取,如油炸食品、甜品、动物内脏等。这些食物易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增加体重,间接使小腿负担加重,肌肉也更易发达。同时,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像鸡胸肉、鱼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利于废物排出,对整体身体状态有积极作用。3、增加拉伸:拉伸小腿肌肉是使小腿变瘦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拉伸动作有站立位体前屈,双脚并拢站立,缓慢弯腰,双手尽量去触摸地面,感受小腿后侧的拉伸,保持30秒左右;还有坐姿勾脚尖,坐在椅子上,双腿伸直,脚尖尽量向上勾起,同样保持30秒左右。每天进行多次这样的拉伸练习,能拉长小腿肌肉纤维,改善肌肉形态。若想让小腿肌肉瘦下来,需长期坚持上述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依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若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并咨询专业人士,如健身教练或医生。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内膜息肉多大需要手术切除
一般来说,子宫内膜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时,常考虑手术切除,但这并非唯一标准,还需综合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症状及息肉性质等因素。年轻有生育需求、症状明显或疑恶变者,即使息肉较小也可能需手术;绝经后无症状的小息肉可暂观察,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方案。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而形成的良性结节状突起,其生长速度因人而异。虽然部分小息肉可能保持稳定或自行消退,但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往往难以自行消失,且存在持续增长的风险。此外,较大的息肉更容易引起机体的不适症状,如月经间期出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甚至可能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因此,从预防和治疗的角度出发,当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时,手术切除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然而,是否进行手术切除并不仅仅取决于息肉的大小,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息肉的性质(是否为恶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年轻且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即使息肉直径未超过1厘米,但若症状明显或怀疑有恶变可能,也应考虑手术切除。相反,对于绝经后女性,若息肉较小且无症状,可暂时选择观察,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针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建议,患者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与医生充分沟通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需要手术切除的患者,手术时机通常选择在月经干净后的3至7天内进行,此时子宫内膜相对较薄,手术视野清晰,有利于减少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此外,患者在术后应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浴,以防感染。同时,定期复查也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息肉的复发或恶变情况。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肌瘤多大必须手术切除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其是否需要手术切除并不完全取决于大小,而是综合肌瘤的大小、位置、症状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来决定。一般来说,当子宫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伴有明显症状时,如月经量过多、贫血、压迫症状等,医生会建议手术切除。通常情况下,直径小于5厘米且无症状的肌瘤可以通过定期随访观察,无需立即手术。然而,当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时,由于其可能对周围器官产生压迫,导致尿频、便秘等症状,或增加肌瘤变性的风险,医生通常会建议手术切除。此外,肌瘤的生长速度也是评估手术指征的重要依据,快速增大的肌瘤可能提示恶变风险,需尽早干预。其次,子宫肌瘤的位置和症状也是决定手术与否的关键因素。肌瘤根据其生长位置可分为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即使体积较小,也可能引起明显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甚至不孕,因此常需要手术干预。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若体积较大或压迫周围器官,也可能导致腹痛、尿频、便秘等症状,需考虑手术切除。此外,若肌瘤引起严重贫血或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即使体积较小,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除了肌瘤的大小、位置和症状外,患者的年龄和生育需求也是决定手术指征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年轻且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若肌瘤影响妊娠或增加流产风险,医生可能会建议尽早手术切除。而对于接近绝经期的患者,若肌瘤症状不严重,可能会选择保守治疗,因为绝经后肌瘤通常会自然萎缩。此外,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手术耐受性也是评估手术指征的重要因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监测,尤其是对于无症状的小肌瘤,可通过随访观察其变化。若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伴有明显症状,应及时就医,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肌瘤多大必须手术切除,有什么影响
当子宫肌瘤直径大于5厘米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因为其可能引发月经紊乱、盆腔疼痛、尿频等症状,影响生育甚至致提前绝经。但手术决策需综合考量,如症状严重程度、生长速度、年龄及生育需求等。当子宫肌瘤的直径大于5厘米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切除。这是因为较大的肌瘤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月经周期的改变、经期延长、盆腔疼痛、尿频、尿急、大便不畅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提前绝经或影响生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直径大于5厘米的肌瘤都必须立即手术,因为手术决策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除了肌瘤的大小,其他因素如症状的严重程度、肌瘤的生长速度、患者的年龄和生育需求等也会影响手术决策。例如,即使肌瘤较小,但如果引起了严重的贫血、腹痛等症状,或者短期内迅速增大,或者有快速生长的倾向,那么医生可能会考虑提前进行手术治疗。此外,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即使肌瘤较大但无症状,医生也可能会建议在怀孕前进行手术切除,以避免孕期肌瘤增大导致流产、早产等并发症。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患者应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并根据个人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对于无症状的子宫肌瘤,特别是近绝经期妇女,可以考虑定期随访观察,因为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肌瘤可能会逐渐缩小。而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维护整体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