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贪吃“无糖”食品血糖仍会亮红灯

  无糖食品的出现,让许多喜爱甜食的糖尿病患者解除了饮食上的禁令,认为食品中不含糖就不会使血糖升高。于是孝敬的子女给患糖尿病的父母买来了各种各样的无糖食品,无糖饼干、无糖巧克力、无糖酸奶、无糖月饼、无糖八宝粥、无糖饮料、无糖奶粉、无糖萨其马、无糖芝麻糊、无糖核桃粉等等。很多糖尿病患者也因食品包装上的“无糖”二字而放松了对饮食的控制,结果导致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

  无糖食品中是否含糖,应该含有多少克糖,一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自2008年5月1日起,国家卫生部颁布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开始执行,规范中明确每100克食物中含糖量少于0.5克才可以称为“无糖”。这样的食品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含量少,吃起来是没有甜味的。其实,所谓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葡糖等精制糖,而含有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以及阿斯巴甜、甜菊糖等食糖替代品生产加工的甜食品。所以,我们在市场上购买到的无糖食品往往有一定的甜味。

  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甜味剂结构上属于糖醇类,是属于营养型甜味剂。它们共同特点是甜度低、热量低。其优点是代谢途径较少依赖胰岛素,人体摄入不会引起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大的波动,但摄入过量也会引起腹泻或肠胃不适。

  无糖食品对血糖没有影响吗

  虽然无糖食品不含有明显影响血糖的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小分子的精制糖,但是,食品多是由面粉、谷物杂粮以及牛奶、鸡蛋和大量的油脂制作而成。面粉、谷物杂粮等富含碳水化物,食用之后,其中的碳水化物会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吸收入血后,血糖也会升高。

  无糖食品虽不含糖,为了口感好,却有可能加入大量的油脂。高脂饮食会造成热能过剩,导致肥胖。肥胖以及糖尿病的患者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会造成糖代谢紊乱,抑制血液中葡萄糖氧化代谢,促进糖异生以及肝糖原的合成,损伤胰岛功能,结果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即使不含糖的“无糖”食品,多吃也可能会使血糖亮起红灯。

  如何合理选用无糖食品

  作为食品,无糖食品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提供一定的热量,含有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素,并且不含有能够迅速升高血糖的小分子糖类,合理运用,仍旧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零食与加餐,丰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种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选用。我们应该将无糖食品视为饮食总热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糖食品往往是一些方便储存的食品,为了控制好血糖,减少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医生以及营养师常常建议糖尿病患者要少量多餐。减少每一次饮食的血糖负荷,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期以来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三餐之外的加餐习惯上采用零食。无糖食品有便于储存、携带的优点,可以在两餐之间饥饿时不用烹调而能及时食用。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颁布以来,市场上销售的食品都有正规的营养标签,消费者在食品包装上即可阅读到关于所购买的无糖食品的营养信息。在食用时一定要注意所摄入的无糖食品的数量,以及其所产生的能量是多少千焦耳,然后按照营养师所规划指导的定量食谱相应地减去部分主食的数量即可。如果吃掉的无糖食品可以提供400千焦耳(kj)的能量,应该从全天的主食中减去25克米饭、面条或馒头等。保证全天摄入的总热能不超出营养师的建议。这样才能既品尝了无糖食品的滋味,同时又能控制好血糖。

2017-07-08 00:58:52浏览6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血糖偏高怎么调理最快最有效
血糖偏高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合理运动、药物干预等措施来有效调理,建议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将这些方法合理地结合并长期坚持。1、饮食调整:建议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如糖果、蛋糕、炸鸡等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被分解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可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例如白菜、麦片、豆腐等。膳食纤维能在肠道内形成黏性物质,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从而避免餐后血糖大幅波动,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取。同时,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状态。2、合理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时,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增加,会促使肌肉细胞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来供能,从而降低血糖。同时,运动还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更加灵敏,更好地利用葡萄糖,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3、药物干预:在饮食和运动控制效果不理想时,需借助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是常用药物,其主要作用于肝脏,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同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含量,也可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建议饮食调整要注重营养均衡,不能盲目节食。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药物治疗务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如何科学控糖预防糖胖和血糖高
现在的人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在饮食上会刻意避开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精致淀粉等。但为什么即便我们对热量精打细算,尝试各种饮食法,腰围却还是越来越粗呢?关键就在于一日三餐中那些看似无害的「糖类」食物,包括米饭、面条、面包等主食,以及搭配的调味酱料与加工食品。比起像甜食、珍珠奶茶这类能明显看出含糖的食物,它们更容易让我们放松警惕,陷入糖胖危机。所谓糖胖,就是摄取了过多的糖类,再加上长期久坐、活动量少,导致体内囤积肝糖和体脂,使我们陷入「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危机。这堪称慢性病的关键因素,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风的共同危险因素!【吃起来不甜,不代表没有糖,正视无处不在的"添加糖"】一位男性病人前来就医,结果发现他的糖化血红蛋白竟然失控了。他委屈地说,因为疫情尽量不在外面吃饭,都是自己在家做饭。不过他不擅长厨艺,经常就是烫个西兰花,再淋上市售的酱料,他以为这样已经很节制了,没想到体重和血糖却大幅失控。"那里面有糖啊。"医生提醒道。添加糖是指并非食物天然自带的甜味,而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添加糖无处不在,稍不注意就会像那位病人一样掉进陷阱。最容易踏入的陷阱有以下三种:1.调味酱料:芝麻酱、番茄酱、烤肉酱、酱油等各种酱料。以芝麻酱为例,如果淋两大匙(30ml)用来调味,就相当于加了5-8克的糖。要是炒个番茄炒蛋,加两大匙番茄酱调色,就有约10克的糖,相当于两粒方糖的量。2.加工食品:你爱吃的香肠、火腿、花枝丸、甜不辣等都添加了糖来调味,只是你吃不出来。发表在《英格兰医学期刊(BMJ)》的研究显示,超级加工食品占总摄取热量的58%,其中90%的添加糖来自这类食品。3.低脂食品:也许你会把低脂、零脂的食品和健康联系在一起,但低脂、零脂食品通常会添加更多的糖以及其他添加物。因为去掉脂肪后,口味往往不太好,这时就会添加糖来调味。发表在《营养与糖尿病》期刊(Nutr Diabetes)的研究发现,低脂、零脂食品的含糖量均高于原味食品。以酸奶为例,零脂酸奶的糖含量比原味的还多了64.8%。像这样学会辨别生活中隐藏的添加糖,就能帮助我们控制每天的摄取量,摄入适量的糖。【避开糖胖陷阱,321餐盘减脂、增肌效果最好,还不用挨饿】计算卡路里、每餐都称重,对现代人来说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大众控糖,提倡「321餐盘法」:1.3份非淀粉类蔬菜(占餐盘1/2):例如菠菜、西兰花、番茄、黄瓜、蘑菇等,可以提供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增加饱腹感,建议选择不同颜色的蔬菜搭配。2.2份优质蛋白质(占餐盘1/3):维持肌肉量,促进代谢,增强饱腹感,减少脂肪堆积。可以选择鸡胸肉、鱼类(三文鱼、鳕鱼)、虾、鸡蛋、豆腐、瘦牛肉等食物。3.1份全谷物/低GI碳水(占餐盘1/6):例如糙米、燕麦、红薯、藜麦、全麦面包、荞麦面等,能提供稳定能量,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减少脂肪储存。这套方法乍一听感觉会饿,但实际操作后,实践的人不仅不会挨饿,还能找回健康。如果长期执行,可每周安排1-2次"灵活餐",避免心理压力。此外,提升肌肉量对减脂也有很大帮助。根据《运动医学》期刊建议,在餐后30-90分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效果最佳,此时血糖处于上升期,运动可显著改善血糖代谢。研究显示,餐后两小时内运动对减脂效果最为明显。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血糖高可以怀孕生孩子吗
血糖高患者是否可以怀孕生孩子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血糖控制良好且病情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备孕并怀孕;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处于糖尿病急性发作期,则不建议怀孕,因为高血糖会对母体和胎儿健康造成诸多风险。高血糖对怀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孕几率和妊娠风险两个方面。高血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卵巢激素分泌,干扰正常排卵过程,从而降低受孕几率。此外,高血糖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形态,不利于胚胎着床。在妊娠期间,高血糖会增加多种并发症的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早产、羊水过多、巨大儿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对孕妇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等问题。对于血糖高患者,怀孕前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建议在备孕前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3.9到6.5mmol/L,餐后血糖尽可能小于8.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在怀孕期间,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对血糖高患者怀孕也至关重要。饮食上应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建议进行适度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孕妇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焦虑和紧张导致血糖波动。建议在备孕前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咨询内分泌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意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调整生活方式和必要时进行医学干预,部分血糖高患者可以安全怀孕并生育健康的宝宝。
巩尧瑶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吃完山楂胃痛怎么办
李女士是个美食爱好者,尤其喜爱酸甜可口的山楂。某天,她一口气吃了一大盘山楂糕,可没过多久,就感觉胃部一阵剧痛,还伴有反酸、胃胀的不适。李女士被这突如其来的疼痛折磨得够呛,赶忙前往医院就诊。医生经过详细问诊和相关检查,诊断李女士是因过量食用山楂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从而引发了急性胃痉挛。根据相关医学研究数据,在日常门诊中,因饮食不当引发胃痛的患者占比相当高。其中,因食用山楂等酸性食物导致胃部不适前来就诊的患者,约占消化系统疾病门诊量的5%-10%。山楂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材,深受大众喜爱,然而,其特殊的成分和特性,若食用不当,极易引发胃部问题。「山楂的特性及对胃部的影响」1、胃酸分泌过多山楂中的有机酸对胃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会促使胃壁细胞分泌更多胃酸。当胃酸分泌超出胃黏膜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出现胃痛、烧心、反酸等症状。尤其是本身就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的人群,胃黏膜本身就比较脆弱,食用山楂后更容易因胃酸刺激而引发胃痛。2、胃石形成山楂中的果胶和膳食纤维在胃酸作用下,容易发生凝结,因此如果短时间内大量食用山楂,这些凝结物可能会逐渐聚集形成胃石。胃石在胃内会不断摩擦胃黏膜,引起胃痛、胃胀,甚至可能导致胃黏膜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胃石的形成与食用山楂的量、个体的消化功能等因素有关,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较弱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形成胃石。3、食用方式不当空腹食用山楂也是导致胃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空腹时,胃内胃酸浓度相对较高,此时食用山楂,山楂中的有机酸会进一步增加胃酸浓度,对胃黏膜的刺激更为强烈。此外,食用未成熟的山楂也容易引发胃痛,未成熟的山楂中有机酸含量更高,对胃部的刺激性更大。「吃完山楂胃痛的应对方法」1、适量饮水当出现吃完山楂胃痛的情况时,适量饮用温水是一个简单有效的缓解方法。温水可以稀释胃酸,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胃痛症状。同时,喝水还能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帮助胃内食物排空,减轻胃部负担。一般建议饮用200-300毫升的温水,水温不宜过烫或过凉,以接近体温为宜。2、饮食调整在胃痛期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进一步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痛。此外,适量摄入一些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有助于中和胃酸,缓解胃痛。3、药物治疗①抑酸剂:若胃痛症状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酸剂。常用的抑酸剂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它们能够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从根本上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胃痛。还有H₂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也能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质子泵抑制剂通常建议在早餐前半小时空腹服用,以达到最佳药效;H₂受体拮抗剂则可在餐后或睡前服用,具体使用需遵循医嘱。②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从而缓解胃痛症状。铝碳酸镁一般在餐后1-2小时或胃痛发作时嚼服,硫糖铝宜在餐前1小时服用,以便药物更好地附着在胃黏膜表面发挥作用。③促胃肠动力药:对于因胃石形成或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胃胀、胃痛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开具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强胃排空能力,帮助胃内食物和胃石排出,减轻胃部负担,缓解胃痛症状。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通常在饭前15-30分钟服用,有利于药物在进食时发挥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如何预防吃完山楂胃痛」●控制山楂的食用量,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一般来说,每天食用山楂不宜超过30克。●尽量不要空腹食用山楂,可在饭后半小时左右食用。对于胃肠功能较弱或患有胃部疾病的人群,更要谨慎食用山楂。●选择成熟度高的山楂,其有机酸含量相对较低,对胃部的刺激较小。「山楂与其他食物搭配的注意事项」●山楂不宜与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等一起食用。山楂中的有机酸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物质,加重胃肠道负担,可能引发胃痛、胃胀等不适。●山楂也不宜与海鲜一起食用,海鲜中富含的钙、铁等矿物质会与山楂中的鞣酸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物质,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胃部疾病患者食用山楂的建议」对于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的患者,在食用山楂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一般情况下,这类患者应尽量减少山楂的食用量,或者选择经过加工处理的山楂制品,如山楂糕、山楂片等,其有机酸含量相对较低,并且避免空腹食用。在食用山楂后,要密切关注胃部反应,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