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发现糖尿病预警的“中国标记”

  作为973首席科学家和糖尿病著名专家,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带领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团队,数十载如一日,致力于寻找早期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国标准”,提高对糖尿病的“预警”能力。

  近日,以贾伟平等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开展的“2型糖尿病遗传机制新发现与早期预警标记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提起这一荣誉,她很平静:“就是研究,认真做好每件事,尽职尽力,团队一起努力。”

  填补空白:为中国预警机制确立提供支撑

  数十个医用冰箱中,整齐排列着装有样本的小方盒,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中这些不起眼和单调的陈列,却耗费了贾伟平团队十年的心血和精力。

  我国目前有9240万余名糖尿病患者,并以每天3000人的速度递增,是全世界糖尿病的“重灾区”。其中,2型糖尿病在整个糖尿病发病中占85%—90%,是目前发病机制最不清楚、病因最为复杂和遗传因素最为密切的疾病。“有50%的病人只有在发生例如失明、外周血管病变骨坏死、中风等严重的并发症后才前往医院治疗。”贾伟平十分痛惜。迄今,糖尿病的早期预警的研究和开发仍是世界性难题。

  然而,他们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遗传因素作为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发现的80余个易感位点,大多数都是在欧洲人群中发现的。但不同人种由于遗传背景不同,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通路各有差异,这种“大一统”的方法对于中国人群的治疗差强人意。因此,发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易感基因,建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此,贾伟平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开展中国人2型糖尿病大样本群体遗传学研究,并在上海挑选了两个社区进行深入研究和随访,共涉及样本量十多万,在每一位患者身上的上万个位点都得到精确监测,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样本库。通过家系连锁、精细作图等方法,科研团队首次在1号染色体长臂上定位了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新易感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1转接蛋白(NOS1AP)。通过对样本的深入研究,实现了首次在国际上发现NOS1AP、G6PC2、PAX4等11个中国及东亚人群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为中国人2型糖尿病预警机制的确立提供了重要支撑,填补了国际上对于东亚人糖尿病遗传机制的数据和研究空白,为中国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耐得寂寞:系列原创硕果累累

  11个易感基因的发现,是研究人员耐住寂寞和枯燥,十年如一日沉浸其中的成果。

  看似简单的一张位点分布图,副研究员胡承却花费了五年时间,和几千个位点日复一日地打交道,潜心钻研。正是这般踏实沉着的心态,使得贾伟平团队一路勇攀高峰,硕果累累。

  贾伟平和团队还首创了基因组联合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评估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的疗效,首次在国际上发现KCNQ1、NOS1AP等基因与降糖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对从遗传因素导致糖尿病个体间疗效差异,提供更为有效的个体化治疗预测。

  并发症作为糖尿病最为严重的病症,会对患者产生许多不可逆的病变影响,引起失明、肾功能衰竭、截肢、冠心病及中风等危害。贾伟平团队敏锐触及了这一重要领域,为预防预警和延缓并发症发生作出不懈努力。首次在国际上发现了人体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首次发现了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与糖尿病伴冠脉多支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心功能不全分级呈等级关联。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原创发现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心血管并发症的预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成果令人惊艳。项目研究成果发表论文7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4篇,总IF为201,平均IF为4.67,SCI论文被引337次,他引272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培养研究生30余名。成果被全国20家医院和科研院所应用,提升了我国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早期预警能力。

  团结协作:团队奔涌创新源泉

  实验室总是熄灯最晚;临床和研究所两部分虽然分支众多,却能共享研究成果和信息公开,互相协调合作……在贾伟平团队中,团队的力量正散发耀眼的光芒。

  在她的团队中,有临床技能一流的医学专家,有博学多才的海外游子,有技压群芳的实验能手,还有善于思考朝气勃发的年轻博士。胡承告诉记者,团队内鼓励年轻人敢于创新和挑战自我。对于年轻人提出的新想法,贾伟平在审慎考虑和判断可行性后都会予以设备、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硬件支持,让研究人员在备受鼓励的关注下潜心学术且无后顾之忧。如此,创新的活力得以激发,团队创新的源泉得以涌流。

  年轻的业务骨干迅速成长,一批在各个糖尿病有关疾病亚学科的新锐崭露头角。33岁的胡承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承担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优秀学科带头人包玉倩长期埋首于华人腹型肥胖的最佳体脂参数切割点研究,提出中国人腹型肥胖诊断标准并成为“国标”;李华婷博士对FGF21开展系列研究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近两年团队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不乏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

  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沉静和耐心考验着每一位研究人员,这也是医者仁心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所在。面对寂寞的基础研究,胡承告诉记者,解释糖尿病发病机制,易感基因数量和种类仍有待攻关研究,项目研究还任重道远。

2014-05-14 01:20:08浏览10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