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友服降糖药当“对症下药”

  在门诊与糖尿病人的交谈中,经常会有患者问我“什么降糖药最好”,他们往往表示:“我要吃最好、最贵的药”。而我也会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说:“没有最贵、最好的降糖药,只有最适合你病情的药。”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最常用的降糖药无非是以下几种,他们各有各的降糖特点,有其长处也有不足之处,最关键的是如何评估病情和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以达到最好的降糖效果。

  一、双胍类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为盐酸二甲双胍,它们的商品名不尽相同,如格华止、美迪康等。该药不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促进糖的利用达到降糖效果。很多糖尿病治疗指南,将这类药列为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尤其对于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效果更好。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有患者对这类药有所顾忌,认为双胍类药物对肝肾功能有损害。其实,该药只是通过肝肾代谢而已,长期使用是安全的。但是若肾功能已经有损害,如果血清肌酐值>133μmol/L(1.5mg/dl)就应该停用或不用该药。如患者有缺性疾病,如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也应该避免或谨慎使用该药。服药的时间可以在餐前、餐中或餐后,具体的时间视患者的胃肠道副作用而定。

  二、磺脲类促泌剂

  这类药有格列本脲、格列奇特、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美脲,均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降糖。大部分的药物是从肾脏代谢的,所以在肾功能不好时是要慎用的,而格列喹酮只有5%从肾脏代谢。这些药物作用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根据血糖谱来选用合适的药,而不是根据价格。磺脲类药物最大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在用药时需要有防范意识,首先是通过自我血糖监测,去发现有症状或无症状的低血糖。其次在平时外出活动时,要随身带点糖果或饼干,也要随身带一张急救卡,以便在低血糖发生时可以自救或求助他人。另外,磺脲类药物会引起白细胞的减低,尽管发生率很低,但是也要提醒服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定期复查血细胞。磺脲类药物的服药时间为餐前3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格列吡嗪的控释片是不能掰开服用的,否则会破坏药物的释放系统。

  三、非磺脲类促泌剂

  目前这类药是以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为代表的,也是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代表药物。该药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一相分泌而降糖,作用快速,服药的方式为一餐一药,餐时服用。因为能够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所以也有可能出现低血糖。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以拜糖平为代表的这一类药,是通过抑制食入的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来达到延缓葡萄糖吸收的目的,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饮食中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效果更好。在单药使用时,不会出现低血糖,对控制餐后高血糖具有优势。在我国这类药已使用了十年之多,有较高的安全性。服药方式是药物随餐时第一口饭嚼服,不要随水吞服。腹胀、肛门排气增多是这个药物的常见副反应,有的患者可随服用时间的延长,副反应逐渐减轻。遇有肠道疾病、疝气时,要慎用,因为肠内气体增多,容易引起疝气的嵌顿。当肝功能有中重度损害时以及肾小球滤过率<25ml/分钟时,也要避免使用该药。

  五、噻唑烷二酮类

  这类药的代表药物是糖尿病患者都很熟悉的“马来酸罗格列酮”以及“盐酸吡格列酮”。它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激活体内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从而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发挥降糖作用,降糖作用稳定而持久,对于那些胰岛功能相对较好的患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类药物每日服用一次,每次1~2片。

  第六类药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类似物,简称GLP-1,这类药在我国尚未上市,但预计在2009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在中国市场将会看到这种药。

  综上所述药物的特点,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上,我想对糖尿病患者提出如下看法:

  首先,治疗糖尿病的药很多,但是必须是符合国家药物管理部门规范的药品,患者的用药安全才能得到基本的保证。同时患者也要认识到,并非最贵的药才是最好的药,而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由专科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最适合病情的药才是最好的药。

  其次,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必须的,但是要知道,患者之间病情是不一样的,就象老百姓经常说的“千人千面”,糖尿病的治疗也需要“个性化”的处理。所以A患者治疗有效的方案用于B患者不一定有效,这与年龄、病程、胰岛功能以及诸多的因素有关。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对治疗有想法或看法,应该尽可能地与您的主管医生沟通,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得到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第三,就糖尿病本身而言,并不是疑难杂症。从病情控制角度说,更重要的是患者的自我管理。盲目而不断地变更就诊医院,不断地变更治疗方案,也就不断地付出经济的代价。笔者曾见过不少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可以拿出目前所有种类的降糖药,每种药都有几个品牌,都是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开的药,而血糖却很糟糕。

  最后一点是,药物和胰岛素对于病情的控制只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方面,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饮食的管理。控制饮食不等于节食,最近笔者看到一位患者,为了控制血糖,进食以“钱”为单位,个子1.70米,体重只有48公斤,并且还不断地往下降,而糖化血红蛋白仍高达8.7%,血糖并非象他所期望的“好”。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并不少见。仔细询问才知道,患者是为了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尽可能少吃药,因此才尽可能少吃饭。这样认识和处理只能使病情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有害而无益。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10-09-15 05:21:00浏览2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肤有红斑、不痛不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皮肤出现红斑且不伴有痛痒症状,可以通过外用药物治疗、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光疗等方式进行治疗。若红斑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更专业的诊断和治疗。1、外用药物治疗:对于由蚊虫叮咬或轻微过敏引起的红斑,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氢化可的松乳膏、硼酸氧化锌软膏等药物进行局部涂抹,以减轻炎症和刺激,促进红斑消退。2、口服抗组胺药物:若红斑由过敏反应引起,且症状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等。这些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从而缓解红斑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嗜睡、口干等,并遵循医嘱进行剂量调整。3、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由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红斑,免疫抑制剂是常用的治疗手段。环孢素软胶囊、甲氨蝶呤片等药物能够干扰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红斑症状。但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4、光疗:光疗是利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患处,以破坏异常增生的表皮细胞,促进色素沉着和皮损愈合。对于某些类型的红斑,如银屑病所致的红斑,光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需注意治疗次数和剂量,避免过度照射导致皮肤损伤。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穿着透气、棉质的衣物,避免过度摩擦和刺激皮肤。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是什么
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可能涉及多种疾病,常见的有樱桃状血管瘤、过敏性紫癜、前驱斑阶段的玫瑰糠疹等。建议患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摩擦,防止皮疹破损继发感染。1、樱桃状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发病原因可能与皮肤老化、遗传因素等有关。初期表现为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之后逐渐增大,呈半球形隆起,质地柔软,颜色鲜艳如同樱桃。通常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面部、颈部也可出现。樱桃状血管瘤一般不会恶变,也不会引起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对身体健康基本无影响,只是可能影响美观。随着年龄增长,其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多。2、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皮肤紫癜。其皮疹特点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瘀点、瘀斑或荨麻疹样皮疹,颜色初起为紫红色,按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严重时可出现水疱、血疱。早期部分患者的皮疹可能仅表现为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常见于下肢和臀部,呈对称性分布。3、前驱斑阶段的玫瑰糠疹:玫瑰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在典型皮疹出现前,部分患者会先出现一个孤立的、较大的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片,称为前驱斑,边界清楚,表面有细小鳞屑,常无明显疼痛和瘙痒症状。前驱斑多发生于躯干或四肢近端,之后随着病情发展,躯干和四肢近端会陆续出现许多皮疹,沿皮肤纹理分布,呈玫瑰红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但前驱斑阶段通常不痒。若发现身上出现不痛不痒的红色丘疹,不要自行猜测病情或随意用药。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详细向医生描述丘疹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是否有扩散趋势、身体其他部位有无类似症状等信息。同时,按时复诊,观察病情变化。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上有小红点像血点不痛不痒
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小红点可能由环境刺激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过敏性紫癜、老年性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等疾病因素引起。一、非疾病因素: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冷热交替环境或干燥空气,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出现散在小红点。建议使用防晒霜,冬季注意保湿,选择无香料护肤品修复皮肤屏障。二、疾病因素:1、过敏性紫癜:IgA 介导的小血管炎,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分布的可触及性紫癜。病因与感染、食物或药物相关。治疗需卧床休息,口服维生素 C 改善血管通透性,严重时使用泼尼松,合并肾炎者需加用免疫抑制剂。2、老年性血管瘤:皮肤老化导致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表现为直径 1-5mm 的红色丘疹,常见于躯干。组织病理学显示内皮细胞增生伴管腔扩张。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影响美观时可选择激光治疗或电凝术。3、樱桃状血管瘤: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良性肿瘤,表现为圆形红色丘疹,随年龄增长数目增多。组织学显示内皮细胞呈小叶状增生。通常无需治疗,若出现出血或疼痛,可采用液氮冷冻或脉冲染料激光去除。建议密切观察红点变化,记录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及发展趋势。避免搔抓或热水烫洗患处,穿着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若红点在2周内未消退、数量增多或伴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过敏原检测。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小红点像血点不痛不痒特别小正常吗
皮肤上出现小红点,像血点但不痛不痒,且特别小,部分情况是正常的。如果小红点短期内自行消退,不伴其他不适,多为正常现象,是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常见反应。反之,如果小红点持续存在、增多、扩大,或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异常表现,可能是疾病所致,如紫癜、血管痣等。正常情况下,穿粗糙衣物、进行摩擦性活动,可能导致皮肤下毛细血管破裂出现小红点;蚊虫叮咬注入唾液引发局部过敏,初期也可表现为此类小红点;不小心碰撞硬物导致的外力挤压,同样会使局部皮肤出现小红点。这些小红点一般数天内会随身体自我修复而消失。 待如果类似血点的小红点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不适,则可能与疾病有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为常见,由于血小板减少影响凝血,皮肤易现出血点。治疗常只要注意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提升血小板数量,严重时可能需脾切除手术。过敏性紫癜是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紫癜。治疗通常按医嘱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减轻过敏症状,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血管痣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若影响美观,可能需激光治疗。 若皮肤上这类小红点长时间不消退或伴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做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注意避免皮肤过度摩擦与外伤,减少刺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