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妊娠患者不再避开二甲双胍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包括糖尿病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是因为,妊娠时产生了许多能够使机体对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生长激素和胎盘生乳素),从而加重了胰岛素抵抗而增加对胰岛素分泌的需要。大多数孕妇对此的反应是胰腺产生大量“额外”的胰岛素,以克服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能额外产生充足的胰岛素,并且血糖不能适当地被身体利用,以致血糖在血液中积聚。

  孕妇高血糖是影响母婴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暴露于高血糖环境可致胎儿畸形、巨大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有效控制孕妇血糖是避免围产期风险的关键。临床通常推荐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在饮食干预无效时即加用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治疗不被常规应用于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妇女。

  近来的研究显示,如果孕妇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停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将胎儿暴露于高血糖环境,从而导致更大的致畸风险,因此二甲双胍是一种合理且相对安全的选择。当二甲双胍通过控制血糖带来的益处超过其潜在的危险时,其可以作为胰岛素治疗的辅助用药或独自用于控制妊娠妇女的血糖。

  二甲双胍是推荐一线降糖药

  那么,二甲双胍是如何降低血糖的呢?首先,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不是靠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它不会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也不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其次,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肯定,文献报道,单药治疗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达1.5%~2.0%;再次,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在降糖的同时可有效控制体重;第四,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并减少血小板凝聚力,改善纤溶酶活性,因而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2005年9月,IDF(国际糖尿病联盟)颁布的《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将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二甲双胍也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可用于儿童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

  由于二甲双胍的主要降糖作用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异生和糖原分解来完成,因此二甲双胍能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需求,从而保护胰岛细胞功能,防止妊娠期糖尿病的发展。

  曾担心其对胎儿不利

  由于二甲双胍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因此临床医生曾担心其有致畸和对胎儿不利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是禁用二甲双胍的。但目前,一些学者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在妊娠前和妊娠过程中应用二甲双胍并没有引起明显的围产期副反应,没有影响正常的妊娠和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美国一些医学研究也发现,在孕前和孕早期使用二甲双胍不仅不会增加胎儿畸形,而且对轻度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还可以提高受孕率。

  最近一项由新西兰奥克兰医院牵头的研究发现,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363名妊娠糖尿病妇女与370名接受传统胰岛素注射治疗者比较,新生儿呼吸窘迫、产伤、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无差异。产后,有接近77%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妇女表示,如果她们再次妊娠,愿意继续使用二甲双胍,虽然她们之中有46%需要额外注射胰岛素,这些发现无疑为糖尿病合并妊娠而血糖难以控制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糖尿病妇女在妊娠期间,因为某些原因继续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在关注和研究妊娠期间服用二甲双胍对于母婴的近期和远期安全性。尽管已有循证医学的数据表明,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妇女应用二甲双胍的安全性,但研究的样本尚不够大,仍需在更大人群中开展安全性的研究。因此我们建议,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仍应首选胰岛素控制血糖,如确需应用二甲双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监测下使用。

(实习编辑:李杏)

2010-01-19 05:39:00浏览4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琴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阴虱是性传播疾病吗
阴虱导致的阴虱病通常是性传播疾病的一种,但该疾病并非仅通过性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疾病传染。阴虱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行为过程中,双方的私密部位密切接触,阴虱很容易从一方的阴毛区域转移到另一方。由于阴虱以吸食人体血液为生,且其足上有特殊的抓握结构,能够紧紧附着在阴毛上,这种近距离的身体接触为阴虱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患有阴虱病的人群中,大多患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尤其是在性伴侣不固定、性生活较为活跃的人群中,阴虱病的传播风险更高。然而,阴虱病并非仅通过性接触传播,还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阴虱及其虫卵可附着在被污染的物品上,如毛巾、床单、马桶座圈等。当其他人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后,阴虱有可能转移到其阴毛部位,从而导致感染。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的场所,如集体宿舍、公共浴室等,间接传播的风险显著增加。若怀疑感染阴虱,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治疗期间,患者要对个人衣物、床单被罩等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可采用高温煮沸或暴晒的方式,以消灭可能残留的阴虱和虫卵。另外,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衣物等,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性伴侣,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以避免再次传播。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阴虱从感染到发现大约需要多久
阴虱从感染到被发现的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在数天至数周。具体时间受感染的阴虱数量以及个人卫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阴虱感染后,通常会在数天内开始出现症状。当阴虱寄生于人体毛发部位,其吸血活动会导致局部皮肤产生瘙痒感,这种瘙痒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在感染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适,容易被忽视;但随着阴虱数量增多,其活动范围扩大,瘙痒程度愈发明显。不过,也有部分患者因个体敏感度较低,症状不明显,从感染到发现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影响阴虱从感染到发现时间的因素较多。首先,感染的阴虱数量对症状出现时间有一定影响,若最初感染的阴虱数量较多,繁殖速度快,症状出现及被发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反之,感染数量少,繁殖过程相对较慢,症状显现及被发现的时间就会延迟。其次,个人卫生状况也会影响发现时间,若个人卫生条件良好,阴虱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潜伏期相对较长;反之,若局部卫生较差,阴虱更容易繁殖和引发症状,可能在数天内就被发现。若怀疑感染阴虱,应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在就医前,避免自行使用未经证实的偏方或药物处理,以免干扰诊断结果。确诊后,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同时对个人物品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防止再次感染。在治疗期间,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衣物等,切断传播途径。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阴虱最怕三个东西
对于阴虱病的治疗,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硫磺软膏、林旦乳膏、百部酊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杀灭阴虱成虫及虫卵,缓解患者瘙痒等症状。1、硫磺软膏:硫磺软膏是一种常用的外用药物,它能够直接作用于阴虱及其虫卵,破坏其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治疗阴虱病的目的。同时,硫磺软膏不仅能够直接消灭阴虱成虫,还具备抑制阴虱繁殖的能力。但由于硫磺软膏可能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皮肤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2、林旦乳膏:林旦乳膏也是一种强效的外用杀虫剂,能够迅速杀灭阴虱成虫及虫卵。它通过干扰阴虱的神经系统,使其麻痹死亡。然而,林旦乳膏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时需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敏感部位。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3、百部酊:百部酊是一种中药制剂,由百部等中药材浸泡而成,具有杀虫、止痒的作用。百部所含的生物碱等成分对阴虱有特殊的杀灭作用。它能麻痹阴虱的神经系统,使其活动能力丧失,最终死亡。百部酊相对温和,对皮肤刺激较小,适合大多数患者使用。但孕妇应慎用。硫磺软膏、林旦乳膏和百部酊都是治疗阴虱病的有效药物。它们各有特点,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裤,并对用过的贴身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如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阴虱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用什么药
阴虱病是由阴虱寄生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非疾病因素涉及卫生习惯不良、性行为传播等;疾病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其他感染等。一、非疾病因素:1、卫生习惯不良:阴虱病的传播与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不更换内衣裤、共用毛巾或床单等行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阴虱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卫生条件差的环境更易滋生和传播阴虱。2、性行为传播:阴虱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性伴侣之间的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多个性伴侣或无保护性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二、疾病因素:1、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易感染阴虱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导致阴虱繁殖加快,症状加重。治疗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林旦乳膏,同时加强免疫支持治疗。2、合并其他感染:阴虱病可能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梅毒等。合并感染会加重症状,增加治疗难度。治疗时需全面检查,针对合并感染使用相应药物,如淋病可使用头孢曲松,梅毒可使用青霉素。合并感染的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建议患者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预防,阴虱病可有效治愈并避免复发。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更换或中断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