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改变我国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脱节现状?前天,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沪举行。专家在会上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转化医学”,将“实验室”和“病床”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呼吁,政府部门应针对心脏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组建专家组,让他们制订出治疗这些疾病的“中国方案”。
据介绍,“转化医学”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提出的,指把生物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过程,即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目前,美国已有38个大学和医学院建立医学转化中心,并得到政府资助。我国还没有建立转化性研究中心的大型计划。
同济校长裴钢院士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转化医学,鼓励科研人员多做临床研究,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动物实验”,只做基础科学研究。在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界的当务之急是应对一批重大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疾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裴钢表示,对这些疾病,国家政府部门、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牵头组建多个专家组,通过讨论、筛选制订出治疗它们的“中国方案”。这些方案是标准化的,可以不断改进。只有当它们被推广到各地临床实践中,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才会得到普遍提高。
瑞金医院王振义院士指出,我国的药物研究也应以临床效果为导向,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资助,让廉价良药惠及百姓。他说,我国生产的“柔红霉素”每针96元,进口的同类产品“去甲氧红霉素”每针却高达4000元。他研究发现,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几乎是一样的,而这种廉价药和高价药疗效相近的情况还有不少。制药企业为了牟利,倾向生产高价药。王振义院士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专项,资助科研人员开展药物疗效的比较研究,让老百姓安心使用廉价良药,不为高额药费所累。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