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群中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痴呆类型。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0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临床上患者常会有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症状。
前期阿尔茨海魔病患者症状较轻,患者通常无法察觉,最近有消息称,利用一滴血可检测出是否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这一传言是真的吗?
一般来说,脑脊液异常患者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通过检测是否存在脑脊液是否存在异常状况,可作为判断是否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依据。
而通过检测血液中的Aβ40、Aβ42和tau蛋白,可80%预测脑脊液异常状况。不过,这种操作方法其实并不代表就能100%筛查出阿尔茨海默病,“一滴血就能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的说法并不靠谱。
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段是非常复杂的,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措施进行综合评估。去到医院后,医生首先会看患者的病史是否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特点;其次会使用一些量表来测定患者的认知障碍,国际上通用的量表有MMSE、摩卡量表等;然后还需要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如CT、核磁共振、SPET、PET、脑电图等,以判断大脑、血流等是否存在异常状况;最后还需要化验血液,包括血糖、血脂等高危因素的化验,叶酸、维生素B12、甲状腺功能的测定等。
总而言之,目前还没有一种基于血液的有效方法来筛查和监测阿尔茨海默症,血液检测如今仅仅是研究阶段,尚未临床使用,我们应注意不要轻信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