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精神疾病 > 人格障碍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举报/反馈
2011-01-04 02:07:0039健康网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英文称为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亦称“悖德型”“违纪型”“无情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之一,多见于男性。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精神异常。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1.遗传。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大脑发育不良。

  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

  3.家庭和社会环境。

  不少调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类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临床表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特点:

  1.早年开始显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是极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容易冲动,往往受偶然动机驱使,经常违反道德法纪而不后悔,在犯罪者中约占10%到50%。做出这一诊断时,患者至少需年满18岁,但在15岁以前即出现下列品行障碍

  1)经常逃学,闲荡;

  2)因行为不端曾多次被学校开除或勒令退学;

  3)曾被拘捕或送交少年法庭;

  4)至少有两次离家出走,在外过夜;

  5)经常撒谎(并非为逃避责罚);

  6)过早发生性行为;

  7)过早吸烟、酒,或吸毒;

  8)经常偷窃;

  9)不止一次故意破坏公共设施;

  10)反复挑起斗殴;

  11)经常违反家庭或学校规章制度(出逃学,出走外);

  15岁后主要有下述表现:

  1)不能坚持学习或工作,有学不上或有业不就达半年以上;

  2)经常旷课矿工;

  3)数次离开工作岗位并无就业打算;

  4)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约束,产生违法行为(不论是否被捕),如破坏公物,骚扰他人,偷盗或从事其他非法活动;

  5)易激惹或产生攻击行为,常斗殴或殴打妻儿;

  6)不履行承诺或义务,欠债不还,不供养子女;

  7)生活无计划,仅凭一时冲动,如无目的离家出走,无固定住址达一个月;

  8)不可信赖,如用假名骗人;

  9)行为卤莽,不记后果;

  10)忽视或虐待子女,不尽赡养人义务;

  11)无法维持一夫一妻生活超过一年。

  治疗方法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张曼)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