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访谈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精神疾病 > 精神科访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抑郁症是慢性病 有必要长期药物治疗

举报/反馈
2010-10-08 10:12:0039健康网

  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抑郁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时不时爆出来的大学生、公务员自杀等新闻,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有些人认为,抑郁症是心理疾病,只要注意调节心理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去医院,更不需要服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采访专家

  潘集阳,主任医师,教授。美国精神科学会会员、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会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疗各种难治性抑郁焦虑障碍诊疗,各种难治性失眠及其它睡眠疾病诊疗,儿童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等疾病。

  抑郁症是“病”

  而且是“慢性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认为,简单的将抑郁症归结为心理问题是不科学的。抑郁症其实是一种疾病,有70%左右是大脑神经递质出现异常,是生物学因素的作用,30%是外界精神压力。但是现在人们对待抑郁症却恰恰相反,往往认为大部分都是心理压力,所以一旦出现失眠、焦虑、抑郁,总是认为是思想上太“脆弱”,无法承受压力。

  治疗抑郁症

  应该让患者消除“病耻感”

  专家认为,我们整个社会应该把抑郁症当做一种疾病来看,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种心理问题,只有这样病人才能安心的按照正常疾病的处理流程进行治疗。就好像感冒、胃肠炎、高血压糖尿病,有了病很多人都会没有什么顾虑地去医院看病,但是往往有了抑郁症,很多人就会有顾虑,怕别人说自己得了“精神病”,是“疯子”,甚至讳疾忌医,觉得自己得了这种病是一种“耻辱”、“见不得人”。上班族担心因为精神疾病失业,公务员怕因为精神疾病影响仕途,退休的人怕被别人知道之后会受到歧视,这都是误区。既然精神健康需要“理解关爱”,那么社会如果不消除对疾病的误解,患者得了病就会觉得自己被歧视,这样很可能会妨碍患者就诊。

  长期的药物治疗不可避免

  潘教授认为,现在人们对于抑郁症、失眠等精神疾病有误解,往往对药物治疗比较忌讳,也就是依从性不高。

  专家指出,抑郁症本身就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无论是WHO的分类还是教科书的分类,抑郁症从来都是医学的类别,并不属于心理学。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病人也来医院了,也看了很多资料,可医生一旦让他吃药,患者往往会拒绝,或者吃一段时间就自己停药了,就是依从性不好。患者总觉得:“我是心理问题,你跟我说两句,聊一聊就好啦,为什么要吃药呢!”其实这就是误区。

  第一,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焦虑、抑郁这些情况,但是往往老百姓总觉得医院不是什么好地方,中国文化也是排斥的,所以往往到医院来看病的人很多都是比较严重的了,已经不是自己能够调节的了,用“三言两语”就能解决是不现实的。当然,临床上大概有20%左右的病人会“自愈”,但是关键问题是,作为医生并不能判断哪些人的体质或者调节能力能够让患者自己“自愈”,就好像你去医院要打青霉素,医生肯定会问你曾经有没有过敏,你当然可以说你没有,但是医生肯定不会因为你说没有过敏就不做皮试,每个病人都要做,不管你说你有没有过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医生是不能判断哪些人能够不用吃药自己好,哪些人吃了药也不会好的,因为这是用药之后产生的结果,存在不可预期性。只能说按照医学原则,一旦在医院经过诊断,确定符合药物治疗的标准,就应该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而且在中国,如果在家里调节了一年半载都调理不好,到了医院里,一般都是已经无法自己调节的了。

  第二,吃药一定要按照医学的原则去吃。让我们很困扰的是,有些人治好了,然后自己停药了,这就是“病耻感”。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不用医生说,患者自己都知道该吃药,可是一个人要是抑郁症或者失眠了,宁愿睡不着,也不愿意吃药,就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对于长期用药的副作用

  其实言过其实

  潘教授指出,得了抑郁症的病人,有些原则上是需要长期吃药的,整个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维持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一般是3个月,通过治疗将疾病控制好,一般对于来医院就诊的病人,可以建议选择住院治疗;巩固期的药物和急性期药物相同,治疗期为6个月;维持期的长短就因人而异了,如果是第一次发病,一般至少要维持1年,如果是发病两次以上,两次间隔时间超过半年,一般要维持2年;如果发病次数超过3次,就需要终身服药了。而且事实上去正规大医院就医的,往往都是发病2次以上的了。

  对于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临床上也会遇到一定的麻烦,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患者依从性不够,比如一个患者吃药治疗,周围的人就会劝他:“你别吃药,吃药没病都变有病啦!”结果很多病人自己就停药了,而停药之后,往往又会导致20%—30%的患者抑郁症复发。其实所有的精神类药物,都是经过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的,FDA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如果一个药物吃了之后会让人变傻、变痴呆,这是非常灾难性的,药厂也会因此垮掉,所以药物的安全性是不必担心的。

  至于人们担心的药物副作用,其实很多药物都会出现这种顾虑,就好像近期媒体上议论的糖尿病药物“文迪雅”,我也问过糖尿病专家,其实如果患者本身心脏功能良好,文迪雅也是可以吃的,如果患者本身心脏功能不好,才有必要更换别的药物。精神类药物也是这样,其实严重的副作用是不存在的,比如对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的损害,否则药物也不可能上市。对于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的比如打瞌睡、精神不好、恶心等等,大概有8%—10%的患者会出现。医学药物治疗讲究“风险收益比”,当患者吃一个药物,虽然可能有一些不适或者身体反应,但是收益很大,对身体的正面疗效很明显,医生还是会选择这类的药物。而且精神类的药物很多种,如果对某一种药物有身体反应,可以更换其它的药物,这也是无须忧虑的。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张蓝飞 通讯员:温志勤)

潘集阳主任医师精神心理科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