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精神疾病 > 强迫症

专家解读强迫症

举报/反馈
2010-08-19 14:40:0039健康网

  当“洁癖”,“手机强迫症”,“晚睡强迫症”这些症状如同感冒一般飞入寻常百姓生活中时,想必大家对强迫症都不会再陌生,而强迫症状也正以各种方式泛化到生活中各个方面。很多人总会问起,我这样到底属不属于强迫症?那么到底是不是出现强迫症状就算强迫症,强迫症是如何诊断的,它又是否会被遗传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王相兰医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王相兰

  专家简介:王相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199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2003年取得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现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抑郁障碍临床诊疗及其脑机制。

  有强迫倾并向不代表就患上了强迫症

  对于我们来说,熬夜似乎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了,还有很多人说,似乎不够夜深的话他就会睡不着觉,总之身体都在不由自主地等着一个钟点,确认已经劳累到不行了,两点三点不止了,才会恋恋不舍地进入梦乡。很多熬夜者都有这样一种认知:早睡觉是浪费生命,好好的利用晚上的时间做很多该做的事实际上是延长生命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夜猫子心态,但同时也是一种强迫症状。

  强迫症状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但是不是出现强迫症状就代表着患上强迫症呢?王医生告诉我们,要判断是不是真的患强迫症,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一定时间的沟通,通过检查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才能确诊。就算是患者通过一些强迫症自测表也并不能最终确诊,顶多只能通过测评结果了解是不是有强迫倾向,而有强迫倾向的人其实未必都会患强迫症。因此,大家不需要因为偶尔会出现强迫症状而惶恐。如果持续出现强迫症状,患者开始感觉到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强迫症属于精神疾病,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

  对于强迫症是否属于精神疾病,学术界尚存争议,王相兰医生告诉我们,医学上强迫症是被定义为精神疾病的。但这类精神疾病并非传统意义上大家所想的“精神病”。民间的精神疾病一般是指重型的精神疾病,但在医学上,无论是心理障碍还是重型精神疾病通通都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强迫症真正的定义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也就是说强迫症是一种神经症,虽然精神疾病的范畴,但患者大脑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在精神疾病中属于轻型精神疾病。因此,患者没有必要听到是“精神疾病”就惶恐不安,事实上这只是医学上的一种定义。

  作为一种轻型的精神疾病,强迫症的治疗是应该偏重于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呢?王医生告诉我们,强迫症的治疗一般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互配合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的生理机制来达到治疗的效果,目前用于治疗强迫症的还是抑郁药中对5-HT有强作用的药物,包括百优解、赛乐特、氯丙咪嗪等。而心理治疗,则是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森田疗法等来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认知,逐步减少强迫行为

  强迫性人格居然也能“遗传”?

  强迫症患者并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那么强迫症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呢?王相兰医生解释,强迫症发病是有一定的人格基础的,强迫性人格的特征是追求完美,注重细节,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严肃古板,办事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酷爱清洁等。强迫症患者中,大约80%的患者都有强迫性人格。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本强迫症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些年来发现遗传因素比较明显。王医生强调,这里所说的“遗传”不仅仅指生物学上的遗传,有些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有强迫性人格的家庭,从小对孩子的教育会比较严格,这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父母的强迫型人格有可能会间接地“遗传”给孩子。

  总的来说,强迫性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先天的因素没有办法改变,但后天的因素是父母通过转变教育方式可以改变的,因此,那些有强迫倾向的父母们,应该多注意孩子的家庭教育,从小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改变过分严格和刻板教育方式,以避免强迫性人格以家庭教育的方式“遗传”给孩子。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期俊军)

王相兰副主任医师心理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