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精神在经济危机的泥沼中煎熬,肉体在倒春寒的风雨中飘摇”。曾几何时,在被称作“白骨精”的那个群体当中,“我抑郁了”已经从一句笑话变作事实,“减压”已经从一种时尚沦为必需……哭,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防护,也是最有效的精神胜利法。几年前,“周末号哭族”初现京城,在外界一片“丫有病吧” 的评语中,很快销声匿迹;几年后的今天,“号哭族”应运重生,大旗所至一呼百应,他们的口号是“倡导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发泄”,以及“哭哭更健康”。
想哭你就哭吧
“号哭族”最早从日本兴起,研究显示,哭泣能够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大,很多白领特别是职业女性主动选择了加入“号哭族”,他们借大哭一场来释放心中的压力……这是网上关于“号哭族”的一段简单定义。
不得不说,“号哭族”在几年前的初次亮相确显得有些尴尬,记者搜索发现,当时与之相关的新闻多举这样的事例:某女白领夜夜悲恸,四邻受惊,上门一探究竟,被告知“我正在自我减压呢”;某精英人士素以干练成熟形象示人,却每每在闲时隐入郊区某处,行踪举止甚密,终有一日被人撞见他梨花带雨悲伤莫名的哭相,随之引出“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一面”这个千古命题……总之,彼时的“号哭族”,虽有心理学、医学等诸多理论证明“流泪有益”,可他们仍然哭得低调,哭得保守,哭得含蓄,族人们的种种“哭行”传诸于外则显得神秘甚至诡异,一时间形象尽毁,备受质疑。
“号哭族”的旗号暂别江湖,可以哭减压的秘笈仍在代代相传,当股市的乍涨还跌,天气的乍暖还寒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到网上骂几句粗口,找朋友灌几口老酒这些屡试不爽的法子已不足以宣泄心中郁闷,他们开始想起那个匿迹许久的古老门派——几年的韬光养晦让“号哭族”洗尽铅华,没有主题网站,没有固定论坛,不需要发起人,不需要建群,所有这些被还原成一个简单的概念:想哭你就哭吧。
流泪的感觉很奇妙
是的,正如网友“云雨之后”在自己的博文理提到“号哭族”所说的那样:同样是心理宣泄,“号哭族”比网上那些“哭墙”、“许愿树”真实,它其实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你的内心打开了一扇门。而有别于时下层出不穷的“××族”,“号哭族”的群体特征并不明显,毕竟,再如何光明正大,“哭”也是一件与隐私有关的事,而且心理学专家也曾经说过,一个人流泪最容易放得开,而越放得开,对心理问题的疗效越好。
不过记者注意到,要想成为“号哭族”也并非那么容易,“欲哭无泪”可是现代人经常遇到的事。在网上可以看到,“号哭族”们聚到一起时,会互相推荐一本催人泪下的书,一部让人心酸的电影,或者一首引人共鸣的歌。在百度有一个成立不久的哭吧,吧内置顶的几个帖子中,“求让人一看就哭的文章”、“让人 5分钟落泪的视频推荐”、“你知道几首歌让人一听就流泪”的点击率是最高的。
对此,一位在线等待“催泪文章”的网友“sjkkk”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从小就很少哭,工作以后就更没流过眼泪了,总觉得对男人来说那是懦弱的象征。直到有一次在家里看一部好莱坞的电影,主角是跟我一样的小白领,情节是讲他如何遭受命运的各种戏弄,最后又是如何有志者事竟成。本来是喜剧片,可我看到最后竟然泪流满面,真的,我从中看到了自己很多影子,不知不觉就代入了。”说起那种流泪的感觉,“sjkkk”说,真的很奇妙,先是背脊一阵阵发凉,鼻子就开始发酸,“整个过程很短,也就几秒钟,几滴眼泪而已,但我承认我迷上了那种哭完以后如释重负的感觉。”
南京哭吧已开6年
其实,说起“号哭族”,南京人罗俊绝对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6年前,他在南京创建了全国首家“哭吧”,专门接待那些为了各种理由谋一哭的人。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罗俊。
罗俊告诉记者,6年来“哭吧”的客流量一直维持在日均10人左右,“顾客的层次比较高,以白领、商人或者大学生为主,女性占8成以上。”罗俊说,就在记者打电话的前两个小时,刚刚有一个小伙子在他那里哭足了两个小时,“他是博士生毕业,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出人头地,却发现机关里人员升迁并不完全看工作能力,他说自己在一次岗位竞争中输给了一个大专文凭却人脉熟络的同事,心理非常不平衡,已经连续一个多礼拜没有睡好觉了。 ”
小伙子哭了以后觉得好多了,临走时表示过两天还要过来。“像他这样的客户多了去了,来的人里百分之八九十是有事的。”当然,罗俊也遇到过没啥特别遭遇的人,就是来体验一把哭的感觉,找找流泪的记忆,“好几个年轻人,有男有女,定期到我这里哭一个小时,来了也不说话,一个人关在屋里,几分钟就哭开了,然后乐呵呵地走人。”
开哭吧6年,罗俊不仅认识了很多作为顾问的心理学专家,自己说起心理学话题来也头头是道,“那些遇到伤心事的人来哭一场也就罢了,其实更让我担心的反而是那些好像就来过过哭瘾的年轻人,他们心里也有事,只是不愿说出来,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罗俊还引用专家们的话说,越来越多的白领花钱买哭,这暴露了他们的脆弱和压抑,“悲伤虽能一定程度缓解焦虑情绪,但正确给自己进行社会定位,努力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才是积极之举。”
(实习编辑:古茜文)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北京裕和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北京延庆区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主任医师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