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心理疾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精神疾病 > 其它心理疾病

社会网与慢性心理疾病的关系

举报/反馈
2008-03-26 08:36:0039健康网社区

  一般说来,对于慢性心理疾病的治疗,大多数人倾向于接受专家治疗或过分看重药物的作用,从而忽视患者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其心身的影响。殊不知专家诊治或药物作用的情境是短暂的。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患者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这种真空状态下。因此,只有为患者创设一个合适的社会情境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心理的成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四种社会关系情境对慢性心理疾病的影响。

  一局外人情境

  局外人情境是由对患者的病症不知情的人构成的关系状态。一般说来,慢性心理患者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自己本人或家属多不主张过多地渗入局外人情境。一来担心一旦“露馅”,难免尴尬;二来患者本人的自我标定心理难以让其自信地与局外人平等地交往;其三,与正常人的接触会强化他们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使他们感到被动和不安,但事实证明,只有在这种不知情的状态下,局外人才会毫无顾忌地将患者视为正常人而平等地与其自由交往。患者与局外人的成功互动对其自尊心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他们在这种情境下最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正常人的体验,与其他人无异的体验,从中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以利心理的成长。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亲属或心理医生有意地为患者创设这种情境或让人扮演局外人角色,并积极鼓励患者勇敢地参与局外人情境,对慢性心理病症的治疗意义深远。更确切地说,治疗慢性心理疾病的最终目标也不外乎让患者以后能无障碍地自由应对各种陌生情境,正视和处理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二、局内人情境

  局内人情境是由包括病友和了解内情的亲属、朋友、医护人员等人组成的一种关系状态,如果处于这种关系状态的慢性心理患者感受到来自知情人的信息是有意歪曲传送给予他们的,会加重自己的弱者意识。尤其在精神病院,患者面临诸多同类,羞辱感令其自尊心降低,甚至常企图把自已从类似标定的人区别开来。但透切的观察和访谈证实.慢性心理患者常常宁愿跟其他患者接触而不愿与“正常人”打交道。并诉说跟其他患者接触使他们感到安全而适意。显然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从经验上说,家庭成员较之其更远的社会网成员对患者更少侮辱态度。况且,这种侮辱态度对于慢性心理患者的负面影响是深刻的,促进患者心理成长的局内人情境应包括三个方面:

  ①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是慢性心理患者的心理的庇护所。因家庭环境与患者的特殊关系较之其它情境更具可控性。患者的心灵痛苦常常能在这里得到真诚的慰藉,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也常常在这里受到极大的鼓舞; ②营造一个融洽的治疗环境。医护人员作为专业人员至于患者的行为影响自不待说,重要的是,如何使患者能有效地相处,真正做到趋利避害。由于心理患者的特殊症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怪异行为”,但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利用他们类似的经历,让其形成更多的共同体验,从而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便可以达到互助自立的效果;

  ③营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每个正常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让旁人诽谤自己是多么的羞辱,一个心理患者生活在一片“疯子”的叫喊声中对其心理的成长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医护人员及亲人长期细致的心理抚慰必然因此前功尽弃。

  三、支持性情境

  支持性情境强调社会关系的积极功能,主要包括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许多人论证社会支持通过支撑个体的自尊而改善其健康。支持性情境通过与患者分担痛苦从而培养患者在知觉或情感上既不孤独也不异常的体验,防止患者随威胁性事件而来的心理症状的恶化,其中情感支持为患者提供精神依托,通过倾听其心理诉求、体验其精神世界(即共情)、积极关注其积极方面、尊重其不同的观点和习惯,真诚地对待其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自尊使其获得主观生活满意感。而工具支持通过给患者提供生活、工作和经济上的实质援助,有利于患者获得客观满意感。只有在工具支持的前提下,患者有了一个衣食无忧的客观环境,才谈得上心理的救护。但支持性情境既具有积极效应又具有消极功能。如果支持暗示患者是依赖性的或无能的,那么,它就可能产生痛苦的后果,引起患者对自救的怀疑,甚至满足于这种弱势地位。从而有损患者自立自强能力的恢复。为此,我们在大力提倡积极互动为患者创设支持性情境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患者的自救意识,支持的目的正是要达到不需支持的自立境界。

  四、否定性情境

  否定性情境强调社会关系的消极面。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个体对自身的看法镜射别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患者就是按别人的知觉来塑造自我的,批评性的或冲突性的互动传递给患者的信息诋毁其自我较之积极的信息支持自我可能产生更大的威力。因为这样的互动与患者对社会关系的愿望和信念相抵触,个体渴求或希望得到他的肯定,然而实际得到的却是公然违背其珍藏的希望和理想。研究发现,来自家庭的批评、敌意和分歧对慢性心理疾病的复发具有直接的意义。

  重要人物是与患者关系密切、对患者的生活具有关健影响的互动对象。其消极的态度将加倍强化患者的紧张情绪。出于欲速则不达的心情,这些重要人物往往表现出泄气、不耐烦的情绪反应。从而镜射给患者以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的消极自我知觉。重要人物与患者之间的一场口头冲突便足以致患者于更加痛苦的境地。

  然而,适度的对峙也是必要的,患者常常涉及三种类型的矛盾:①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②思维、感受与其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③想象的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只有直接指出其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或言行,才能让患者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周围世界的现实、从而较为自愿地学习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并改变自己。这种对峙通常会,至少是暂时性地会给患者个人的和社会的平衡带来某些危机,但危机过程也同样被看作是一种与新的反应和导致新的发展相联系的有机增长过程,增长过程就是一系列无止境的自我对峙过程。没有对峙的生活将是没有方向的,消极的,贫瘠的生活。

  为此,尽力减少消极互动,为患者提供一个少受伤害的社会情境是必要的,有时,偶然的接触或萍水相逢均可能损害其自尊(如路人的无意评价或售货员的冷遇),这些消极互动源也应当作为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社会关系冲突加以考虑。同时,还要认识到建立在良好的关系基础上的对峙也必不可少。

  总之,我们在讨论了四种社会情境与慢性心理疾病的关系后,可以发现,社会网通过各种情境,首先对患者的自尊产生影响,进而形成其生活满意感,最后促进或阻碍其心理的成长。从认知治疗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对于慢性心理疾病的治疗应将专家诊治和药物治疗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同等地加以考虑,也应将局外人与局内人、提供支持与给予否定同等地加以重视。

(实习编辑:魏文巧)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