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精神疾病 > 个案分析

别中了网络的心理暗示

举报/反馈
2008-01-28 09:12:0039健康网社区

  2003年冬,我发现自己的左手发颤,拿不住东西。会不会是肌无力?我一下子联想到王志文在《过把瘾》里的病状。那可是不治之症!我还年轻呀,怎么会……想到这里,我不禁一身冷汗。为了确认,通过网络搜索,我把有关“肌无力”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了解得越清楚,我越害怕。我感到自己不仅是手没有力气,浑身上下哪儿都没有力气了。于是,赶快跑到某著名医院,挂了一个专科门诊。医生询问过病史,就进行例行检查。敲敲打打、拉拉捏捏,最后结论是,“左手的力量好像比右手要弱一些。”“会不会是肌无力?”“不会。”医生回答得斩钉截铁,“可能是颈部椎管狭窄引起的。”看到我的疑惑,他最后说,“我建议你先去神经内科看一看,如果要手术再来外科。”冲到神内,女医生还没等我把状况说完,早已写好诊断记录。刷,她潇洒地撕下一张检查单,让我做MRI(颈部核磁共振)。不知道核磁共振是什么,只知道十分严重的病情才借助如此先进的手段来诊疗。天哪,我的世界一片灰暗,那个外科的毛头小伙儿还说没什么,神内的医生就给我开了MRI!

  之后,我又上网查看了“颈部椎管狭窄”的内容。严重的要做手术,但术后可能瘫痪。看来,问题严峻,核磁检查很必要。交了1200元,又等了一周,终于轮到我做检查了。躺在像棺材似的检查机器中,忍受了二十分钟的“噪声污染”后,检查结束了。还好,不痛不痒,只是钱多了些。等结果的一周让我寝食不安,拿到写着“未见异常”的报告后我不放心,再次看医生。从片子中他没看出什么椎管异常,只是说,骨髓的颜色有些不对。他坦言,这不是外科的专业范围。

  手颤的症状依然存在,而肌无力的阴影和椎管狭窄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我又挂了外科专家号。专家的检查方法与毛头小伙儿如出一辙,但是他最后让我做肌电图。想到做核磁那么简单,我兴冲冲地交钱,预约。谁知道等待我的是一场苦不堪言的经历。躺在黑乎乎的检查室,女医生把无数根电线夹在我的手上,让电流通过。之后,她竟然拿出一根大约两寸长、像纳鞋底一样粗的针,毫不犹豫地扎我的手心,疼得我叫了起来。不只如此,她还用力攥我的手心,并让我使劲挣脱她的束缚。由于疼痛,几次都没有成功。医生训斥道:“做肌电图病人不配合,屏幕上没显示,我们怎么往下进行?别耽误时间,还有好多病人等着检查呢!”于是,我忍着剧痛做了检查,心想,要是没问题,这不是没事花钱找罪受吗?

  检查结果还是“未见异常”。再看医生,他给我开了X光片。这一次,我把检查单悄悄地塞进了兜里,离开了医院。经历了恐怖的肌电图检查后,我不敢再尝试任何检查了。也许我本身就没有什么大病,只不过被网上的信息吓怕了,心理因素使然。果然,在我不看医生不吃药以后,手颤的症状竟然自动消失了。后来我想到可能是我的办公桌临窗,也许是受风了。2004年的冬天,我比往年多穿了一件小薄棉袄,防患于未然。可喜的是,我的病状一直没有再出现。

  想到自己过于依赖网络,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麻烦,真是觉得好笑。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听了我的故事说,“医生最怕你们这样懂一点医学知识,可又不完全明白的人。不当的心理暗示有时很可怕。”也许他是对的。我们可以参考网上的信息,但是不要轻信,更不要乱对症,毕竟“隔行如隔山”。不然,有了网络,还要医生干吗?

(实习编辑:魏文巧)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