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在极其有限的狭小空间内生活5天,对于正常人来讲,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经过严格训练的两位飞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将在封闭式的座舱内度过5个日夜。他们在挑战神州大地宇航载人记录的同时,也必须经历一场自我心理考验战。
巨大荣誉感支撑
10月13日,记者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何裕民教授。他认为,若非是宇航员的太空舱,一般情况下人在进入局限空间前必须加以确认,其心理应先产生“动机效应”,即有一个信念支撑,否则长时间的封闭空间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倘若不是宇航员“飞天”巨大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对费俊龙和聂海胜心理有这么一个“动机”的话,普通人是很难健康地在这9立方米的空间内生活5天的,或多或少都会引起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
由局限空间所引起的症状中幽闭症是最普遍的一种,幽闭症是一种环境不适引发的病态心理现象,而且由于处于局限空间所产生的心理伤害,可能会影响所有被封闭在空间内的人员。初期时,人会不自觉地产生恐慌,这种恐慌所带来的是危机感和压抑感,甚至使人产生透不过气来、空间不断地压缩等等错觉,在身体上则反映出脉搏增加、呼吸急促、皮肤湿冷等客观症状。一般封闭狭小的空间容易给人造成疲倦感或者焦虑,而与时俱增的身心疲倦和焦虑导致心理压力加大、身体不适等症状恶性循环。
亲情融合抚慰孤独
当然这和不同人本身的心理素质是相关联的,何教授说,“刚才我们只是做个通常情况下的假设,费俊龙和聂海胜在9立方米的宇航舱内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首先,太空舱是安全的,他们不会面对停电、缺水或各种生存困境的心理压力。其次,他们的活动空间是和地面发射中心互动的,可以时刻与酒泉地面战友们沟通,这种沟通是幽闭症症状产生的克星。而且当他们的家人与宇航员联系的时候,一种亲情的融合也是对孤独封闭环境中生存的安抚。
同济大学精神医学研究室医学博士、同济医院心身科副主任李春波也告诉记者,一般人处在过于辽阔的空间和狭隘封闭的空间一样,都会感觉不知所措、情绪波动,甚至产生烦躁、焦虑等心情。长时间如此,就可能衍变为空间幽闭症或焦虑症。李春波教授称,“卫星的太空舱空间只有9立方米,如果在普通的环境里普通人进入其间5天,很难不会闷出问题。”不过这次好在有两名宇航员携手,这比两年前杨利伟的形单影只的飞天壮举相比就多了个同伴可以说说话,能够彼此交流毕竟比与显示屏和对讲机的交流感觉不同。这一次两位飞行员不但可以互相交流又可和地面的同事、家人对话,在这个狭隘空间中工作、生活、甚至拍摄DV……与此同时,祖国亿万同胞的殷切双眼,还有太空中的所见所闻都是新鲜的体验。因而虽然长时间处在狭隘的太空仓里,但对经过太空特训的英雄们来说都不会产生空间幽闭症。
航天界日益关注心理健康
在太空服役长达15年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见证了不少心理问题造成的危险。1997年7月,俄罗斯宇航员拉祖特金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操作失误,把一根电线过早拨掉,结果导致“和平号”的主控计算机失灵,空间站失去能量,漂浮在太空。
美国一位太空工程师后来致信给国会科学委员会说,1997年“和平号”发生的一系列事故,很多都是因宇航员“精神疲惫”引起的。例如一个宇航员错关电闸,结果生氧装置起火,几乎导致站上宇航员弃船逃生。近1年来,航天界开始对宇航员的心理健康予以关注。1995年,美国宇航员诺曼?萨加德在从“和平号”空间站返回地球后,公开指责美国宇航局“忽略宇航员精神状况”,当时的宇航局局长戈尔丁不得不公开道歉。
“当你远离自己熟悉的所有东西,这真是要命的事情。”“你真会觉得自己与世隔绝。就好像一头踏进了撒哈拉沙漠却找不到出路。”
―――俄罗斯宇航员瓦雷里?玻利雅可夫曾回忆自己的太空之旅说。
“时不时会想起自己的亲人。”
―――美国宇航员博尔登回忆太空飞行。
“我可不想再重复长距离太空任务了。因为长时间飞行看似安逸,但却要比5-14天的短途飞行强度更大。”
―――曾在太空站工作过的宇航员布拉哈,在回忆太空经历时忍不住抱怨。
“感到自己的能力开始消失。”这种感觉就像“得了精神上的综合征”。
―――迈克尔-福阿勒,这个缔造美国航天员停留太空新纪录的“国家英雄”,也曾坦言,自己在4个半月的太空工作后力不从心。
“要是时间再长些,我估计自己要撑不住了。”
―――1995年,美国宇航员诺曼-萨加德在从“和平号”空间站返回地球后,公开指责美国宇航局“忽略宇航员精神状况”。
(实习编辑:魏文巧)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优眠精神心理专科 精神心理专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