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过去60年的大量证据已表明体育运动(physical activity, PA)可降低冠心病(coronaryheart disease, CHD)和全因死亡(all-cause mortality)的风险。作为一项针对大约2万名年龄在20至93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哥本哈根市心脏研究(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CCHS)报道了步行[1]、骑自行车[2]和慢跑[3-6]与死亡之间存在关联。
科学家们已发现步行和骑自行车与较低的多变量修正后的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关联。对慢跑者而言,丹麦哥本哈根腓特烈斯贝医院的Peter Schnohr博士及其团队已发现多变量修正后的存活期增加,而且慢跑的运动量(可根据慢跑的步速、数量和频率加以校准)与全因死亡存在着U形关联[5]。
最有利于降低死亡的跑步运动量是每周1~2.4小时,一周不超过3个跑步日,而且跑步时保持缓慢或平均的步速[6]。几篇关于跑步或慢跑的报道支持这样的一个观点:相比于最小或极端的运动量,适度的运动量更好地促进寿命和心血管健康[7-13]。
然而,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并未明确确定在闲暇时间从事的不同体育运动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联。鉴于不同的体育运动需要明显不同的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使用的肌肉群(muscle group)、肌肉收缩的类型(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和社交互动,它们可能会对寿命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Schnohr团队评估了体育运动带来的寿命益处是否因闲暇时间从事的体育运动(PA in leisuretime, LTPA)的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14]。这些研究人员研究的具体体育运动项目有网球、羽毛球、足球、慢跑、骑自行车、健美操、游泳和健身俱乐部活动,共8项体育运动。这项研究共涉及10135名从1991年10月10日到1994年9月16日接受第三次检查的参与者,其中615人有冠心病史、362人有中风史、606人有癌症史以及145人缺乏关于LTPA方面的信息被排除在外。Schnohr团队对剩下的8577名健康男性和女性进行分析,并从第三次检测开始到2017年3月22日为止,追踪了这些参与者的全因死亡终点,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此外,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计算出充分修正混淆变量(其中对模型A而言,需要考虑的混淆变量为年龄、性别和每周的LTPA运动量;对模型B而言,需要考虑的混淆变量为年龄、性别、每周的LTPA运动量、吸烟、教育、收入、饮酒习惯和糖尿病。此外,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也应将社交活动考虑在内)后的全因死亡相对风险。这项研究的结果如表1、表2和表3所示。这项研究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丹麦心脏基金会的独立资助。
表1展现出基线数据的特征。相比于至少参加一项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久坐不动的参与者年龄较大,并且具有与较高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关的特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之间的基线数据特征也表现出显著差异。比如,与同龄人相比,参加网球运动的参与者和参加慢跑的参与者更可能拥有大学学位,而且具有更好的自我评价的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RF),以及出色的自我评价的健康。
在这8577名参与者当中,1042人(占12%)久坐不动,5674人(占66%)参加至少一项体育运动。这8项体育运动的每周平均运动时间为411分钟(将近7小时),但是不同体育运动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从游泳58分钟到每周骑自行车386分钟。与其他的体育运动相比,骑自行车的参与者花两倍多的时间在骑自行车上,而且他们中56%的人的最为常见的体育运动也是骑自行车。值得注意的是,73%的骑自行车的参与者每周骑自行车的时间超过4小时。然而,在这8项体育运动中,参加健康俱乐部活动的参与者的总持续时间是最长的,为每周599分钟,如表2所示。
在这持续25年的追踪期间,这些研究人员记录了4448人死亡。图1显示了经过修正后的全因死亡以及与这8种不同的体育运动相关的存活期增加。他们发现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相比,以下的多变量修正后的预期寿命发生延长:网球,9.7岁;羽毛球,6.2岁;足球,4.7年;骑自行车,3.7年;游泳,3.4年;慢跑,3.2年;健美操,3.1年;健康俱乐部活动,1.5年。其他体育运动的风险比(hazard ratio, HR)在模型A和B中分别0.66(95%CI,0.57-0.77)和0.76(95%CI,0.65-0.89)。较低的社交互动是全因死亡的一个风险因素,但并不会减弱不同的体育运动与死亡之间的关联。当他们仅分析具有大学学位的参与者时,根据风险比进行多种体育运动的排名基本上保持不变,当然由于较少的参与者人数,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更宽一些。相比于久坐不动的参与者,在仅对具有大学学位的参与者群体的分析中,参加网球(HR,0.26;95%CI,0.10-0.69)和羽毛球(HR,0.46;95%CI,0.19-1.12)运动的参与者具有最低的多变量修正后的死亡风险。
根据闲暇时间参加的不同体育运动的类型,表3展示了体育运动的分布情况。就每项体育运动而言,骑自行车是一项最为频繁参加的体育运动,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的体育运动(比如,在参加网球运动的参与者中,打网球的持续时间超过打羽毛球和踢足球等体育运动的持续时间)。骑自行车占每项其他的体育运动总持续时间的55%~71%,而这项体育运动本身大约占20%。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在这8项不同的体育运动中,参加网球运动的参与者具有最长的预期寿命,其次是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参与者、参加足球运动的参与者和参加慢跑运动的参与者。迄今为止,最小改善的预期寿命在主要从事健身俱乐部活动(比如在跑步机跑步、踩椭圆机、爬楼梯、骑固定式单车和举重等)的参与者中观察到。正如这项研究结果所强调的那样,预期寿命增加的巨大差异并未考虑各项体育运动的持续时间差异。
这些研究人员指出他们观察到的预期寿命差异可能是由于这8项体育运动呈现出不同的社交因素。有趣的是,需要2人或以上一起才能开展并进行社交互动的体育运动---网球、羽毛球和足球---与寿命得到最佳改善相关,然而,本质上不太需要社交互动的体育运动,比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和健身俱乐部活动,带来的寿命益处就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
这与先前的研究---它们都表明社交孤立是降低预期寿命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保持一致。诸如羽毛球和网球双打之类的体育运动通常不需要剧烈的运动,但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交互动。定期参加高度互动的体育运动不仅提供身体锻炼,而且还提供一个在一起运动的社会支持团体。归属一个定期会面的团体会提升社会支持感、信任感和共性感,而这已经证实有助于促进幸福感和改善长期健康[15-17]。此外,体育运动和锻炼降低心理困扰的益处可以解释许多关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益处[17-19]。预期寿命的最小改善在主要从事健康俱乐部活动的参与者中观察到,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运动时心率低于其他的体育运动,不过其中的原因还可能是这些人倾向于在健身俱乐部里单独在带重量的固定器材上进行锻炼,从而错过了诸如球拍运动和踢足球等体育运动所要求的社交互动。
一项关于这个主题的科学严谨的得到广泛引用的荟萃分析指出相比于不吸烟、保持苗条、具有正常的血压等任何一个其他的因素,社会支持对长期存活有更强的影响[20]。在这项荟萃分析中,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阻止早期死亡的效果比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高出两倍[21]。还有研究表明增加人际友谊的数量会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如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要比体育运动对预期寿命产生更强的影响,那么可以想象存在高度社交互动的但运动强度较低的体育运动(比如网球双打、羽毛球和高尔夫)可能要比更为孤独且费力的体育运动(比如跑步、骑自行车、踩踏固定式健身器材和游泳)与寿命存在着更强的关联性。
不过,预期寿命的不同改善还可依据各项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不同体育运动形式来加以解释。与最佳的预期寿命增加相关的体育运动通常需要使用较大的肌肉群和全身运动来实现间歇性的高强度锻炼,然而通常需要持续性进行的体育运动表现出的预期寿命增加并不太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点在增强心肺适能的干预性研究中得到证实,在干预性研究中,诸如踢足球之类的体育运动要比持续跑步的运动方案更好地改善心肺适能[22]。再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重复进行短时间的间歇性高强度锻炼似乎要比持续性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更好地改善健康结果[23]。作为一项竞技运动的自行车骑行是高强度的,但是当用于上下班时,通常是中低强度的。大约40%的哥本哈根人骑自行车上下班[24]。
参考文献:
1.Schnohr P, Scharling H, Jensen JS. Intensity versus duration of walking, impact on mortality: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Eur J CardiovascPrevRehabil. 2007;14(1):72-78.
2.Schnohr P, Marott JL, Jensen JS, Jensen GB. Intensity versus duration of cycling, impact on all-caus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Eur J PrevCardiol. 2012;19(1):73-80.
3.Schnohr P, Parner J, Lange P. Mortality in joggers: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4658 men. BMJ. 2000;321(7261):602-603.
4. Schnohr P. Physical activity in leisure time: impact on mortality. Risks and benefits. Dan Med Bull. 2009;56(1):40-71.
5. Schnohr P, Marott JL, Lange P, Jensen GB. Longevity in male and female joggers: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Am J Epidemiol. 2013;177(7):683-689.
6. Schnohr P, O’Keefe JH, Marott JL, Lange P, Jensen GB. Dose of jogging and long-term-mortality.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J Am CollCardiol. 2015;65(5):411-419.
7. Kannel WB. Habitual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Framingham Study. Can Med Assoc J. 1967;96(12):811-812.
8. Lee DC, Pate RR, Lavie CJ, Sui X, Church TS, Blair SN. Leisuretime running reduces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risk. J Am CollCardiol. 2014;64(5):472-481.
9. Lee DC, Lavie CJ, Sui X, Blair SN. Running and mortality: is more actually worse? Mayo Clin Proc. 2016;91(4):534-536.
10. Lee DC, Brellenthin AG, Thompson PD, Sui X, Lee IM, Lavie CJ. Running as a key lifestyle medicine for longevity.ProgCardiovasc Dis. 2017;60(1):45-55.
11. Lavie CJ, Lee DC, Sui X, et al. Effects of running on chronic diseases and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Mayo Clin Proc. 2015;90(11):1541-1552.
12. Lavie CJ, Arena R, Swift DL, et al. Exercise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clinical scienc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Circ Res. 2015;117(2):207-219.
13. Maslov P, Schulman A, Lavie CJ, Narula J. Personalized exercise dose prescription. Eur Heart J. 2018;39(25):2346-2355.
14. Peter Schnohr, James H. O’Keefe, Andreas Holtermann, Carl J. Lavie, Peter Lange, GormBoje Jensen, Jacob Louis Marott. Variou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Widely Divergent Life Expectancies: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Mayo Clin Proc. 2018;93(12):1775–1785.
15. Jetten J, Haslam C, Haslam SA. The Social Cure: Identity, Healthand Well-Being. Hove and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Taylor& Francis Group; 2011:408.
16.Rackow P, Scholz U, Hornung R. Re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exercising: an intervention study to test the enabling hypothesis.Br J Health Psychol. 2015;20(4):763-776.
17.Lavie CJ, Menezes AR, DeSchutter A, Milani RV, Blumenthal JA.Impact of cardiacrehabilit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risk factors and subsequent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 JCardiol. 2016;32(10, Suppl 2):S365-S373.
18. Schnohr P, Kristensen TS, Prescott E, Scharling H. Stress and life dissatisfaction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jogging and other typ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eisure time–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05;15(2): 107-112.
19. Morris JN, Clayton DG, Everitt MG, Semmence AM, Burgess EH. Exercise in leisure time: coronary attack and death rates. Br Heart J. 1990;63(6):325-334.
20. Helliwell JF, Huang H. Comparing the happiness effects of realand on-line friends. PLoS One. 2013;8(9):e72754.
21. Bok D. 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 What Government Can LearnFrom the New Research on Well-Being.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2010:272.
22. Knoepfil-Lenzin C, SennhauserC, Toigo M, et al. Effects of a12-week intervention period with football and running forhabitually active men with mild hypertension. Scand J Med SciSports. 2010;20(Suppl 1):72-79.
23. Karlsen T, Aamot IL, Haykowsky M, Rognmo Ø. High intensityinterval training for maximizing health outcomes. ProgCardiovascDis. 2017;60(1):67-77.
24. Larsen J. The making of a pro-cycling city: social practices andbicycle mobilities. Environ Planning A. 2017;49(4):876-892.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蛇口全科
副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全科
福建省人民医院 全科医疗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正东路20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蕲春县市府大道436号
三级 综合医院 公立
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一路312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烟台市福山区南山路111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克孜州阿克陶县人民南大街8号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 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