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突然,责任护士小张气呼呼地来找我:“护士长,18床老太太又不配合了,餐前胰岛素不肯打,还骂我。”
又是这个怪怪的老太,住院以来,在病房里已经快出名了,医生护士都不喜欢她,连同病房的患者们也不喜欢她。
我硬着头皮来到病房里,只见老太太哭丧着脸在闹情绪,老伴在旁边也无所适从,显得可怜兮兮的。我一看这架势,劝了几句就顺口说:“叫你孩子来劝劝她吧。”
老伴瞬间老泪纵横,摇着头摆摆手说:“我们没有孩子,我们是失独老人。”
我顿时呆住,心里一阵抽搐:两位老人已年近八十,却失去了孩子再转头看同病房的患者,都是儿女陪伴左右,端茶倒水,开口闭口“孙子孙女”的,而他俩却无人问津,还被我们称为“古怪老人”,多么可怜的老人啊!我一下子很自责,老太太患糖尿病肾病住进病房一段时间了,血糖一直控制的不好,从不主动和人交谈,也没有家人来探望……我作为护士长,怎么一点都没觉察到异样呢?
看着老人苍白的脸,我把他们拉到窗前坐下,让阳光暖暖的照进来,照在他俩身上。
老先生慢慢开了口。原来十年前,他俩唯一的儿子查出食道癌晚期,全家的生活就此巨大改变了,陪着儿子辗转于各家三级医院,经历了住院、手术、化疗,不能吃不能喝,瘦得不成人形,家里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最后靠输注营养液维持生命。老俩口硬撑着孱弱的身体轮流在病榻前照顾着,希望有奇迹出现。没想到的是,奄奄一息的儿子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在一个漆黑的深夜里,趁父母熟睡时,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老人说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他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希望,哪怕一点点一丝丝。但是,他实在太痛苦了,不想再拖累我们了,你说让我们怎么办呀?”
我一时语塞,这不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是对风烛残年老人的灭顶之灾。此时此刻,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安慰老人。
当生命即将结束时,每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何让死亡更安详,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老人的儿子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用极端的方式求得最终解脱,却对含辛茹苦的亲人造成最无法接受,痛彻心扉的心理创伤......
我突然想起另一位已经去世的患者,在印象里她很特别,那是一位中学老师,患了肝癌,也是晚期,她很坦然,很勇敢。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我和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探讨了临终前是否有疼痛,目前的医疗手段如何解决这种疼痛等,也平静地谈到了如何面对死亡。
这次充满温暖的心灵沟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方面,我根据她的需要,告诉了她很多她想知道的疾病方面的知识,同时,我也获得了很多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体验和感想。我永远记得她说的那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所以我不惧怕死亡。这位老师直面死亡,坦然面对的人生态度,给她的家人,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敬意和怀念。
通过交谈,老人的神色随着缓缓地倾诉而逐渐平静。我知道老人已经接受了“永远失去儿子”这个现实。阳光依然洒在他俩身上,慈祥和蔼的脸庞渐渐露出了一点轻松的感觉,这样的场面很温馨。
我轻声安慰他们:“不管怎样,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自己的身体要照顾好哦。”我握住老太太的手讲了很多关于糖尿病方面的知识。也许是因为我全身心的倾听走进了她的心灵,关系亲近了很多,之后的一切治疗老太太都非常配合。
当我把老人的故事告诉了科里的护士们,姑娘们听了也很动容,有的还流了泪,纷纷诉说自己以前的不是:不该觉得老太太太“作”,我们应该更耐心一点。了解和理解了这对老夫妻以后,再也不觉得他们是“怪人”。之后,大家都主动打招呼,老人不开心,我们哄她;老人睡眠不好,年轻的护士送给她一个玩具抱枕;有时还送自己烘焙的点心给老人,有空时就坐在老人床边拉拉家常,尽一切所能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
渐渐地,老人的脸上有了笑容,人也变得开朗了很多,其他患者们也愿意和老人攀谈了,病房内的气氛关系变得非常融洽,老太太的病情很快就稳定了。出院那天,老人特意买了一盆绿色植物送给护士们,笑着对我说,我们的友谊像这盆植物一样四季常青。
看着他们搀扶离去的背影,我默默地祝福他们:愿从此以后,他们不要再有不幸了,一定健康快乐起来!
在中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那些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了希望的寄托,就像是从主流中掉了队,变成了游离在社会外的“特殊群体”,心理上越来越感觉自己“老无所依”,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而我们,更应该伸出关爱之手,除了治疗他们身体上的疾病,还要抚慰他们的心灵。当我们真正进入患者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相互之间才能产生信任和爱,才能让冰冷的医患关系变得充满人情味。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龙岩市第一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副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