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我们生活中是否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不算什么,但德国的一位心理学专家指出,做事总想拖延很可能意味着当事人已患上一种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需要寻求专业治疗。
柏林自由大学的心理分析师汉斯·吕克特说,把事情往后拖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一些久拖未决的任务可能因此转化为压力,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学界对此有个相应的专有名词:拖延症。这一症状通常分两种:刺激型拖延症和逃避型拖延症。
一般来讲,患刺激型拖延症的人喜欢在压力下工作,他们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并在紧张不安中“高效”完成任务。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甚至就需要这种压力带来的刺激,以“迫使”自身进入工作状态。
对逃避型拖延症患者来说,他们拖延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担心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一些完美主义者通常属于这类人。他们希望摆脱任务带来的不适感,但实际上拖延只能带来短暂的放松,焦虑的情绪第二天会再次出现,还可能比前一天更强烈。
按这位专家的说法,拖延症与性别无关,关键是人们是否“有条件”拖延。流水线上的工人很难“磨蹭”,但自由职业者、学生、律师等则常常拥有较多时间供他们“拖延”。
心理学研究还显示,拖延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理痛苦、负罪感等反应,并且他们倾向于隐藏这些情绪。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因无人理解而陷入孤单、抑郁,难以自拔。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外界的帮助就较难实施了。因此,吕克特说:“最好是不让患者发展到这种程度。”
那么,一旦患上拖延症,又该如何治疗呢?吕克特说,想告别拖延症的人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可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某些情况下也可在亲友帮助下自我治疗,“重要的是找到拖延的原因,并重新明确哪些是要优先解决的事”。
(责任编辑:廖颖瑶)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中医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