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静脉和皮下注射是胰岛素最早、最经典的用药途径。目前1型糖尿病和晚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是靠皮下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需要输注葡萄糖时就必需在补液中加入胰岛素,这样既可以补充液体提供能量,又不致使血糖上升。
由于皮下注射有痛苦,静脉注射又不适合患者自我使用。于是人们想到吸入性胰岛素,首先是鼻喷雾剂,这样就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免除打针的痛苦,但困挠鼻喷雾剂的主要问题是喷雾剂吸收很不稳定,剂量很难把握。普通感冒就可能使吸收率与平时大相径庭,这样就很难保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能够得到平稳的控制。而且,如果患者有肺部疾病,则会使吸入性胰岛素的吸收大打折扣。其后研究人员又想到口喷雾剂,口喷雾剂比鼻喷雾剂使用更加方也更易于接受,而且由于口腔受外界影响比呼吸道小,所以吸收也相应的更为稳定些。对于吸入性胰岛素医学家一直担心长期使用是否会导致呼吸系统和口鼻咽喉方面的疾病,使得患者雪上加霜,所以学术界对吸入性胰岛素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目前有4种吸入性胰岛素产品在开发中,今年3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药物研究所研制的胰岛素口喷剂完成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显示,口喷剂治疗与皮下注射疗效无明显差异,也没有发现对口腔粘膜的刺激与损伤。看来吸入性胰岛素前景光明。
口服胰岛素,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按照经典的理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必然被破坏而失效。但人类历来就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所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触摸口服胰岛素这个老虎屁股。经过努力,今年2月27日,俄罗斯科学院生化合成技术研究所宣布研制出胰岛素片剂。据研究人员介绍第一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每天4次服用胰岛素药片,可达到与每天注射胰岛素一样的疗效。目前,该药品已进入了第二期临床试验阶段,最乐观的估计是新药将有望于数年后上市。虽然,这在医学界内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确认,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希望,口服胰岛素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看来糖尿病患者,免除打针的痛苦不再是一个难圆的梦。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在于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对于糖尿病,人们也在想,如果能够在体内加入某种药物或装置,令身体能自己不断产生胰岛素那该多好。据《中国医药报》2001年11月29日报道,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工程系研制出一种胶囊,将其植入老鼠体内,可以不断产生出胰岛素。在这个1厘米长的胶囊里面是一种细胞,这些细胞运用体内的养分和氧气,会不断分泌出胰岛素来。将这种胶囊,称之为“胰岛素胶囊”,将它归为胰岛素的一种用药途径,不免欠恰当,而且,它仅仅是个动物试验,就算将来它真的植入人体内也可以产生胰岛素,也还面临着如何调控的巨大难题,但它使研究人员和患者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顾胰岛素用药途径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朝一日,糖尿病将不再可怕。
到目前为止,胰岛素仍是糖尿病病人最好的治疗药物之一。但胰岛素毕竟需要反复注射,一个人如果每天注射3次共注射30年,那就意味着他要注射3万余次,这中间的烦琐、不便和疼痛是正常人或不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难以体会的。所以,人们对不需注射的胰岛素制剂抱有很大的期望,国内外专家也投入很多时间和经费,致力于这项工作,并已取得很大进展。非注射性胰岛素给药方式包括:
第一,胰岛素滴眼剂:将胰岛素制剂滴入眼内,通过结膜加以吸收,动物实验已获成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我国也将在临床上对这种胰岛素制剂加以研究和观察。
第二,胰岛素滴鼻剂:通过鼻黏膜吸收而发挥作用,有一定疗效,但可能引起鼻黏膜水肿,造成鼻塞。
第三,胰岛素喷雾剂:吸入呼吸道后经小支气管或肺泡黏膜吸收,经动物实验证实,也有较好的疗效。
第四,口服胰岛素制剂: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非注射法胰岛素给药方式,口服后胰岛素在胃及小肠内不被破坏,在大肠内分解、释放出来,通过肠黏膜进行吸收。动物实验正在进一步完善。困难的是如何让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与血糖变化同步。
第五,皮肤渗透法:将胰岛素制剂置于皮肤表面,借助于离子活性物质使胰岛素透入体内,此种方法也在研究之中。
总之,非注射性胰岛素给药方式虽然目前还不够成熟,未能用于临床,但很有前途,最后终将代替胰岛素注射疗法。
(责任编辑:梅一多)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副主任药师
新疆医科大第二附七道湾医院 药剂科
主任医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医院 药剂科
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北京协和医院 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