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作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 乐微 主管护师
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 许伟滨 副主任医师
脐血管置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常用措施,主要用于静脉给药、静脉营养、采血、有创血压监测、换血治疗等,可减少危重及早产宝宝反复静脉穿刺、留取动脉血标本的痛苦;同时也可以持续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保证抢救用药及药液输注畅通,被誉为是病情危重的新生宝宝,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的“生命线”。
但是,如果这条置管断在血管里,不仅意味着掐断了为患儿输送药物液体的“生命线”,还在患儿身体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近期,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孙善权主任团队,黄景思副主任医师与许伟滨副主任医师创新制定手术方案,内外科完美配合,助力基层医院成功为一名体重仅有1.8kg的早产宝宝行脐动脉置管断裂取出手术,完成了一次“取断端,保血管,防狭窄”的教科书般的操作。
32周早产宝宝闯关路上,“生命通道”变“生死难题”
胎龄仅有32周的心心(化名)是一名发育极不成熟,出生仅有巴掌大小,呼吸微弱,四肢松软,皮肤透明的“早产宝宝”,出生后需要依靠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因为“胎龄早,体重低,病情重”,救治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道关卡,医生需通过脐动脉管置管为心心监测血压变化,做血气分析,更好的掌握病情变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小心翼翼但这条救命的脐动脉置管还是发生了并发症-脐动脉导管断裂,当地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可见一段长为约8cm残余管道留在腹主动脉内,末端位于第9胸椎上缘,随时可能随血流进入心脏,导致患儿心包填塞、胸腔积液、异物栓塞、心律失常、远期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危急,需尽快取出。
1.8kg的宝宝动脉内径不足2mm,传统方法遇“瓶颈”
据文献统计,这类并发症十分罕见,处理棘手,国内外报道较少。常规的方法是微创介入取出异物,选择大小合适的血管鞘,连接圈套器,在超滑导丝引导下将圈套器经过动脉送入断端相邻的位置,然后在X线成像下用圈套器捞取导管断裂残端。微创介入首选股动脉穿刺,但心心的体重仅有1.8kg,股动脉的内径仅有1.1mm,细如发丝,连最细的鞘管都无法进入,更别说用圈套器抓取了。
唯一的穿刺入路是颈总动脉,但是颈动脉内径2.2mm,能勉强置入5F 鞘管,可脐动脉置管3.5mm,即使圈套器抓住 亦无法顺利通过5F 鞘管套住取出体外。摆在面前是一个两难的局面,瞬时难住了所有人,如何从这么细的血管里取出这么长的残端?还能保护术后颈动脉血管不出现狭窄等不良的并发症?
内外联合,技术改良创新解难题
经过远程线上会诊后,孙善权主任团队大胆尝试,技术创新,决定采用内科外科联合的手术方式为患儿取出断端,保血管。
第一步,黄景思副主任医师做外科颈总动脉切开探查。为了防止远期颈动脉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黄景思医生利用一片薄如纸翼的生物补片先缝制一条大小合适的“烟卷式人工血管”,然后再将颈总动脉分离,将缝制好的“人工血管”连接在2mm的颈总动脉上。这个过程十分精细,缝制的“人工血管”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小起不到“拓宽道路”的效果,过大又与患者的颈总动脉不吻合,1小时后,患者一条通畅的新的动脉通路建立了。
第二步,许伟滨副主任医师内科介入抓取导管断裂残端。术中使用圈套器,将脐动脉置管和血管鞘归拢于同一空间中,通过圈套器快速成功抓住脐动脉置管断断端,顺势将其成功拉出体外。
整个过程配合默契,一气呵成,仅用了1小时20分钟,成功“排雷”。心心术中、术后生命体征一直平稳,术后无并发症。许伟滨医生介绍,近年来临床上动静脉置管广泛应用,导管相关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其中较严重的就是导管松脱和断裂。由于脐部留置导管柔软且细长,有一定韧性,松脱后在复杂的心腔和大血管血流冲刷作用下变换位置及形态,若导管移位到心腔,可诱发心律失常;移位到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严重危及生命。
这例手术的成功实施,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在心血管异物取出术方面积累宝贵经验,是心脏中心内外科联合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标志着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团队介入技术日臻完善,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通讯员 王舒华)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区
副主任医师
安庆市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胜利西路1234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济南市天桥区济泺路41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和街69号
二级甲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中心街(近清苑宾馆)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三级 综合医院 民营
广州市金沙洲礼传东街1号(地铁6号线横沙站C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