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讯·上海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诊疗 > 医讯·上海

如何才能稳住躁动的血糖?专家提醒:把控正确的进餐顺序尤为关键

举报/反馈
2020-05-21 13:24:2539健康网

  糖尿病是患者终身的负担,患者由于血糖调节机制受损,易发生血糖总体水平增高且波动增大,进而引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同时,低血糖会使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者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而积极控制血糖可有效延缓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

  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做好血糖监测,39健康网请来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周健,一起聊一聊血糖的管理。

  关注血糖波动,掌握血糖监测两大手段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血糖的控制目标应为空腹血糖4.4~7.2 mmol/L,非空腹血糖≤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但每个人的血糖波动特点不同,血糖控制目标应高度个体化,且在控制血糖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应维持血糖平稳、减少血糖波动,因此,认真规范地监测血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了解个人的血糖波动特点,做到在控制血糖时,能知己知彼,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糖监测。

  目前,患者血糖监测主要依靠两大手段:

  一是,使用家庭便携式血糖仪监测。患者在院外进行血糖监测时,通常的方式是使用家庭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患者自我血糖监测,近年来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不断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可以连续监测血糖变化,探知血糖特点,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二是,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是糖尿病监测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之一,如为近年来面市的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更加微创且便捷地进行全天的血糖监测,患者皮下(一般为手臂皮下)植入血糖传感器探头,需要时使用仪器扫描即可获得血糖信息,仪器可以记录汇总患者的血糖值并分析出血糖波动情况。但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每两周需更换一次探头,患者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

  通常认为,监测血糖的时点可选择空腹和餐后2小时,使用胰岛素或改变治疗方案时可加测用药前后的血糖,监测血糖的变化趋势以了解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并避免低血糖。

  此外,餐后及运动后应注意监测血糖,以了解不同食物和饮食方式、运动类型和时长对个人血糖波动的影响,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至于血糖的监测频率要因人而异。简单而言,血糖控制较稳定的患者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但对于近期血糖控制不佳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

  另外,为了了解长期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患者应每隔3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白蛋白检测;必要时可进行动态血糖监测,观察全天的血糖变化,帮助医生更加精确地制定治疗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了解自身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医生制定饮食运动处方以及药物治疗方案最根本的参考依据,在各糖尿病管理手段之间起桥梁作用,对维持血糖平稳具有关键性作用。

  遵循正确的进餐顺序,改善餐后血糖波动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了解自身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医生制定饮食运动处方以及药物治疗方案最根本的参考依据,在各糖尿病管理手段之间起桥梁作用,对维持血糖平稳具有关键性作用。此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还需要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坚持个体化的治疗,才能稳住“躁动的血糖”。

  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血糖监测结果,制定出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方案,辅助降糖治疗达到稳住血糖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碳水化合物和总热量摄入,同时应注意各种食材的比例。建议患者餐时主食定量(如每餐米饭1~2两),粗梁细梁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多吃蔬菜,种类颜色要多样,除绿叶菜外,应兼顾彩色蔬菜如西红柿、胡萝卜、紫甘蓝等;常吃鱼类、禽类等白肉,限制加工肉类(火腿、培根、香肠等)的食用。

  用餐应定时定量,尽量保持每天用餐时间和食物摄入量保持一致,有利于血糖保持稳定。

  此外,研究显示,“先喝汤、吃蔬菜,再吃鱼类肉类,最后吃主食”的进餐顺序餐后血糖升高最小,这种顺序对正常人、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患者都可以改善餐后血糖波动。同时,应注重自我管理,记录饮食与血糖的关系,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饮食指导,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

  在运动方面。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还有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脂血压、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但不适当运动也会给患者带来损伤。

  因此,在鼓励患者积极运动的同时,建议患者开始运动前应接受医生评估,筛查心血管并发症,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强度和频率,做好运动准备和运动后监测(血糖、血压和心率等)。

  结合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特点,患者可以中等强度、有氧训练为主,中老年患者可以进行传统体育项目如静松功、木兰拳、太极拳以增加运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每周至少3次、每次不低于20分钟。

  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选择较低强度的运动,同时应尽可能在心脏康复计划下进行运动并监测血压、心率等。

  

本文指导专家:

  周健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行政副主任。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等甲状腺疾病的个体化诊治。

  应诊时间:专家门诊:周二下午;特需门诊:周一下午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