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诊疗 > 2019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

张澍田:解开神秘面纱,重新认识幽门螺旋杆菌

举报/反馈
2019-07-13 23:43:1439健康网

  临床上,由病原体感染造成的感染性疾病相当普遍,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造成的幽门螺旋杆菌胃炎正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种。

  在2019年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由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治共识出发,讲解幽门螺旋杆菌的“前世”、“今生”并肯定了其“贡献”,带领我们了解不同角度下的幽门螺旋杆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

  幽门螺旋杆菌诊治共识回顾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达50%。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中,约70%患者出现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胃炎,15-20%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10%患者出现消化不良,1%患者出现胃恶性肿瘤。规范诊治不容忽视!

  30余年来全球大量人群研究显示,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获益远大于幽门螺旋杆菌造成的负面影响。可是否所有Hp感染者都应该接受根除治疗呢?尽管2014年京都共识推荐——除非有抗衡因素,否则所有Hp感染者都应该接受根除治疗,但这一推荐尚未得到国内学者的一致认同。

  幽门螺旋杆菌的“前世”

  说到幽门螺旋杆菌的“前世”,还需追溯人类的迁徙史。伴随着人类的迁徙、进化,幽门螺旋杆菌也在进行着自身的迁徙与演变。张澍田介绍,Hp与人类的迁移路线一致,是人类迁移史中的标志物。在迁徙的过程中,Hp还与人类共进化,演变出其他菌株。

  幽门螺旋杆菌约58000年随着人类从非洲第一次迁移,约52000年第二次迁移后出现了欧洲类型。经过漫长的迁徙与演变,这种细菌跟随着人类“走遍”世界各地,是伴随人类进化的古细菌。

  在迁徙期间,幽门螺旋杆菌和它的人类宿主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如不同地理区域内,Hp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化。由此,幽门螺旋杆菌成为了人类迁徙的标记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的“今生

  1、幽门螺旋杆菌,胃微生物的一员

  流行病学显示,世界上50%的人群携带幽门螺旋杆菌。在发展中国家,携带这种细菌的人群甚至达到约80%。

  我们谈论幽门螺旋杆菌时首先得明确:作为胃微生物群的一员,幽门螺旋杆菌与其他100多种细菌构成的细菌群落共同影响着胃内生态平衡,并可能在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2、幽门螺旋杆菌:胃癌发生的帮凶之一

  虽是伴随人类已久的“老伙计”,“今生”的幽门螺旋杆菌却躲不开“胃部疾患的‘罪魁祸首’”这一头衔。自1982年,Robin Warren和Barry  Marshall吞服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基引致急性胃炎后,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逐渐深入。如今,人们已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视为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病因之一。

  在“闻癌色变”的今天,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癌一说令人对其避之不及。而张澍田强调,胃癌是饮食、宿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只是众多帮凶之一。同时,根除Hp是否预防胃癌任务定论,在无症状人群中根除Hp预防胃癌的证据不足。

  3、菌落失衡或与胃癌发生有关

  与胃炎患者相比,胃癌患者的尾部菌落多样性降低、螺杆菌属丰度降低、其他细菌属的丰度增加。

  香港中文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胃微生物组成的改变与胃癌发生相关,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的黏膜菌群明显失衡,且比起幽门螺杆菌阳性样本,阴性样本中胃部微生物相互作用更强烈。

  另一方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团队对香港健康数据库的分析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有胃癌高风险,亦提示了胃内菌群的变化与胃癌之间的复杂关系。

  4、幽门螺旋杆菌正在慢慢消失

  日本新生一代Hp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日本学者指出,这一趋势的出现可能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导致卫生环境的改善有关,而非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和根除。

  同样,数据显示,中国儿童Hp感染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至2014年间,杭州儿童Hp总感染率从21.6%下降到17.2%。另一研究指出,中、美两国农村的Hp感染率高于城市,但仍呈下降趋势。

  总的来看,Hp感染率的逐渐降低与生活水平、住房条件、供水卫生、教育水平等因素改善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的“默默奉献”

  正如一枚硬币有其正反面,我们在正视幽门螺旋杆菌给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时,也要肯定其对人体产生的正面效益。报告到最后,张澍田肯定了幽门螺旋杆菌的“默默奉献”。

  实际上,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与人体共生的有益细菌。在发展中国家,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孩子更不容易患上过敏。在儿童时期,携带上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降低哮喘的发病奉献。此外,幼年时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抑制湿疹、皮炎等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关系密切。当幽门螺旋杆菌从人体的胃中消失,人们反而更容易患上食道反流症及其并发症,如巴雷特食管和食道癌。幽门螺旋杆菌还可能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或许令人意外,幽门螺旋杆菌还默默“奋斗”在你的减肥前线上。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缺失可能造成体重增加。皆因幽门螺旋杆菌能保持胃饥饿素的平衡,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根除会造成肠道菌群的比例变化。

  除此之外,根除Hp还可能带来这些不良后果:50%以上的患者在根除中会出现不良反应。存在约20%几率会根除失败;根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影响;使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的风险。

  总结:Hp需要重新再认识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会一步步揭开幽门螺旋杆菌的神秘面纱。而经济水平的发展、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是根除Hp的重要举措。

  从某个角度看,我们不妨将重心从消灭幽门螺旋杆菌方面,转移到预防幽门螺旋杆菌不良影响上去。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无致病性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作为疫苗、

  保持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损,或许才是更理想的治疗方式。(通讯员:杨隽莹)

南方心脏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