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诊疗 > 行业·动态

癌痛能忍则忍?你错了!

举报/反馈
2019-06-27 15:27:1239健康网

  “癌痛对于人的折磨简直就像生孩子一样,痛得哭,痛得叫,痛得要死不活。开始的时候爆发痛一天一次,每次就持续半个小时,后来1个小时,再后来3个小时,那真的叫痛不欲生!……”

  这是一位癌痛患者写下的文字,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患者的痛苦绝望,换位试想,每天睁眼,迎接自己的不是阳光与幸福,而是深入骨髓的疼痛,这种钻心之痛,任谁都难以接受。

  可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例,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高达429万例[i],新发癌症患者中约有30%~6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50%的疼痛为中度到重度,约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ii]。

  所谓疼痛评分是指,医生会根据患者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将疼痛程度按从轻到重分为0-10分。一般情况下,1-3分,不影响睡眠;4分-7分,在一定程度下影响睡眠;7分-10分,会严重影响睡眠,无法入睡。

  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中至少有一百万人以上被癌痛所折磨,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与“癌痛”作斗争已经成为诸多患者、家庭、医院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帮助癌痛患者有效控制疼痛,6月19日,在中日友好医院,来自蔚蓝丝带公益活动专家组的权威专家齐聚一堂,从“医、药、护”三个角度全方位探讨如何推进“癌痛”规范化治疗,更好地帮助癌痛患者有效控制疼痛,实现无痛生活,尊严人生的夙愿。


  患者:急需转变的忍痛思维

  对于癌症病人来说,最好的消息是,医生有办法治疗癌痛,只需一片药,就可以让90%的患者不痛。

  对于医生来说,坏消息就是,中国人深受“忍”文化的影响,羞于谈痛,仿佛不能忍痛即是矫情,导致临床上出现了有药却少有人用的情况。

  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王杰军教授提到:“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癌痛病人不会主动跟医生讲疼痛。”

  大部分患者存在认知不足的情况,认为癌症就应该伴随着疼痛,在能忍的前提下,从不理会疼痛,但真相是,癌痛需要治疗,并且越早治疗越好。

  如果刚开始发生的急性痛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后面出现的慢性痛就是一种病,将对整个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也会给病人带来很多痛苦。

  经历过战争的“老革命”老张就体会过慢性痛的痛苦。最初,老张被查出肺部肿瘤,幸亏恶性肿瘤发现得及时,第一时间得到积极治疗。肿瘤切除得非常顺利,从术后的片子来看,没有任何转移迹象。

  但令人不安的是,肿瘤切除后,癌痛没有随之消失,反复检查后,显示一切指标正常。但时时刻刻如凌迟一般的疼痛击垮了老张,他选择了跳楼。

  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后,老张开口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还没死吗?”。

  曾经在战场上经历过枪林弹雨,老张连死都不怕,现在却因无法忍受疼痛而跳楼自杀,究竟是什么样的疼痛,能让铁骨铮铮的硬汉束手无策。

  “那种疼就像每时每刻,都有一个人在把我的肋骨一节、一节地掰断。”

  经历了这一切,老张来到了中日友好医院的疼痛科,当时的他被疼痛折磨到只有38.4公斤。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根据多模式镇痛的原则,选择不同的镇痛手段,为其制定了规范化的癌痛治疗方案,及时控制住生理疼痛。

  看到这里,你可能不禁产生疑问,都已经疼到轻生的地步了,为何老张不早点到医院治疗?原因在于,老张每次去检查,医生都说他没有病,他自己也从来不知道癌痛需要治疗。

  看到这,不禁一声长叹,为老张捏了一把汗,如果他知道癌痛需要治疗,就不必经历疼痛的磨难了。

  为造福广大癌痛患者,蔚蓝丝带公益活动积极进行科普宣传,2017年6月,联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出版了《疼痛患者教育手册2017版》,转变癌痛患者的忍痛思维,指导癌痛患者科学地进行疼痛管理。

  除此以外,蔚蓝丝带公益活动还面向全国癌痛医务工作者发出倡议,倡导癌痛规范化治疗,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癌痛筛查工作,通过筛查发现,疼痛诊疗比例明显提高,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在都在倡导有尊严地死,相较而言,迫在眉睫的事情应该是如何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王杰军教授如是说。

  医生:急需转变的诊疗思维

  “老革命”老张的案例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情,如果医生对疼痛可治疗的认知不足,将直接影响病人对疼痛的观念认识。

  造成老张这种悲剧,一个原因可能是医生没有认识到治疗疼痛对患者来说有多重要,医生认为癌症自然伴随着疼痛,肿瘤治疗排第一位,不必把癌痛当回事。

  我国一项权威的调查数据表明,疼痛治疗不好的原因是因为肿瘤病人对疼痛认知不够。而王杰军教授则认为,不是肿瘤病人认知不够,而是医生认知不够。

  美国的先进药物,刚到中国病人就能认识,这很大程度上是医生教育的结果。如果医生能主动教育患者治疗疼痛,患者的认知度一定能提高。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医生对疼痛本身认知不够,患者的癌痛问题自然很难改善。

  另一个原因是医生不具备治疗的技能,止疼药物剂型种类繁多,使用要求高,大部分基层医生欠缺相关知识,不知道阿片类药物怎么使用,不知道不良反应怎么处理,所以就不敢用药。

  “最开始提出GPM(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项目)时,效果不错,麻醉药品的使用增长较高,这些年增长率就变得很慢,这说明非疼痛科的医生不太会处理癌痛,所以增长率在放缓。”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覃旺军博士如是说。

  对待癌痛,要像对待癌症一样,把它当核心理念去对待,才能真正地促进癌痛事业,挽救那些饱受癌痛折磨的患者。

  为此,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强调:“疼痛治疗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态,无论什么科室,只要涉及到癌痛诊疗的大夫,都要树立起这样的理念,疼痛已经是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患者家属:急需转变的认知思维

  王杰军教授在临床中遇过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癌症患者已经痛到忍无可忍,他建议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疼。患者和患者家属立马反对,认为这是吸毒,传出去将无脸见人。

  所谓阿片类药物,是指从阿片(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及体内外的衍生物,与中枢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能缓解疼痛,产生愉悦感。它的一种重要成分是为人熟知的吗啡,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鸦片。

  面对死亡,中国患者总有自己的一番倔强,总认为要死得有尊严才最难能可贵。医生也只好作罢,一周后,患者因为难忍疼痛而逝去。

  179年前,英国人用鸦片残害了中国人,开启近代中国的耻辱历史。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原因,中国人从骨子里就特别抗拒吗啡这一类药物。导致我国医用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处于世界低水平[iii]。根据2017年国际麻醉药品管制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医用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全球排名第95位,亚洲排名第22位[iv]。

  “能理解患者害怕成瘾的心情,但现在的麻醉药品,与鸦片有所区别。”覃旺军博士如是说。

  国外做过研究,麻醉药品应用到癌症患者疼痛的治疗中,它的成瘾概率只有万分之三,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

  在肿瘤界“战斗”了60多年的孙燕院士,治疗过几十万例的癌痛病人,他遇到的成瘾的病例只有几个。

  以解除痛苦为核心目标,加上合理规范的阿片类治疗药物,两者相结合,往往没有成瘾机制,而是真的在治病救人。

  覃旺军博士提到,在临床中应用麻醉药品会出现一个现象——身体依赖,突然停药后会非常难受,专业上叫做戒断症状,患者会认为这就是成瘾。

  这种情况只是产生了身体依赖性,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本能——长时间使用某样物品后,机体产生适应性,突然不用后,身体反而不适应了。

  不只是麻醉药品,很多药物都有身体依赖性,比如激素。要解决这种问题,只要把药物慢慢停掉,就能避免该现象。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副主任护师邹本燕表示:“使用镇痛药物,很多病人家属都会怀疑这是不是在吸毒,往往不想让患者使用。但疼痛的治疗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药物、心理、情绪,还有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家人的支持。”

  患者家属更应该了解到,癌痛是另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镇痛药物用于止痛治疗并不是毒品,它是一种药物,而且是核心用药。

  在面对疼痛时,我们谁都不该是个局外人。

  愿世间再无痛不欲生的患者,愿癌症患者们“有癌无痛尊严人生”的夙愿能够早日实现。



  [i]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等,《CA: A Cancer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上发表的 2015 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

  [ii]《疼痛患者教育手册 2017版》,中国临床肿瘤基金会、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iii]Berterame S, et al. Use of and barriers to access to opioid analgesics: aworldwide, regional, and national study. Lancet. 2016 Apr 16;387(10028):1644-56.

  [iv]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INCB) Narcotic drugs 2018 report

樊碧发主任医师疼痛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