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北京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诊疗 > 就医·北京

新医改方案北京实验 在社区看“私家医生”

举报/反馈
2008-11-05 08:10:0039健康网社区

  虽然新医改方案还在征求意见中,但北京已在这个方面展开了尝试——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试点,西城区推出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已经运作了一年。

  通过与大医院资源共享,社区医院的门诊量提高了30%以上,这种大医院与小诊所的“合作”给社区卫生服务的完善带来了新思路。

  社区医院从闲变忙

  以前患者宁可早起几个小时去大医院排队挂号,也不愿意到社区医院来看病,而现在社区医生经常忙得连午饭都没空吃。

  10月23日早7点50分,朱莎准时来到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这个社区医院的一名全科医生,她每天早上8点准时开诊,周边社区的很多“老病号”也都是掐着点儿来瞧病的。

  家住黄寺社区的宋斌老人刚过8点就来到了朱莎的诊室。宋斌老人73岁,已经有20多年的冠心病史。“这两天胸闷吗?”朱莎一边给老人量血压一边询问。“是啊,昨天晚上就觉得头发木,我今儿一大早就到你这里来了。”老人说道。由于是老病号,朱莎对宋斌老人的病情比较了解,在检查过后,朱莎告诉老人,主要是天气变化影响的,没有大碍,还是采用药物治疗就可以。老人点了点头,在咨询了一些服药注意事项后,老人放心地离开了。这时候,诊室外已经有新的病人在等候了。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德胜门外大街,周边有多个大型居民小区。60岁以上的居民有2.1万多人,占到了总人口的近20%,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社区里,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加在一起有400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老年病人。朱莎每天接触的病人大多也都是固定的“老病号”,从上午8点开诊到下午5点下班,每天来就诊的病患能有几十名,经常忙得连午饭都没空吃。

  但很难想象,这个繁忙的社区医院在一年多前还是门庭冷落。根据统计,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上半年的门诊量只有现在50%左右。“以前关键是很多老人不信任社区医院,害怕在小医院看病给耽误了。”朱莎对老年病患的这种顾虑也完全理解,“过去虽然一直倡导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但从我们这里去北大医院只需10分钟,到人民医院也就20分钟不到,所以很多老病号宁可起早排队挂号,等几个小时,也不愿意到我们社区医院来看病。”

  “共同体”吸引病患

  不用排队也不用挂号,患者可通过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之间的“绿色通道”,预约专家号。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2007年9月底“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建立。这个“共同体”是由人民医院和西城区卫生局合作进行的一项试点工程。“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让居民在社区服务站也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西城区卫生局局长边宝生介绍说。

  张桂春大妈家住西城区展览路百万庄社区,她就是被“共同体”吸引到社区医院的居民之一。张大妈患有糖尿病,10多年没有间断过吃药,为了开药取药每两个星期都要往人民医院跑一次。今年3月24日,她来到小区附近的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听街坊说,这个医院开药便宜,本来准备去开些药的。”但令张大妈没想到的是,卫生服务站的刘大夫却检查出她的眼角膜出血。

  刘医生告诉张桂春,眼角膜出血是糖尿病的并发症,需要及时治疗,但是服务站的医疗条件不够,社区服务站可以帮她预约去人民医院就诊。张桂春一听是预约,马上就想到会不会比平常挂号要贵出很多,而且听说糖尿病最害怕并发症,张桂春想当天自己去人民医院。刘医生笑着打消了张大妈的顾虑,并表示即使她当天自己去也未必能挂上专家号了,还不如通过卫生站来预约专家。

  看着刘医生在电脑上像选电影票一样就完成了预约,张桂春还是有些不放心。3月26日,张桂春在儿子的陪同下,按照预约时间来到了人民医院。她在社区病人接待处登记后,没有排队也没有挂号,就通过“绿色通道”按之前的预约直接找到了专家。在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后,张桂春的病历又被转回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为她看病的专家又通过网络视频向刘医生介绍了张大妈的病情以及日常用药情况。

  今年4月,张桂春便将医保转到了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前去看病,5点就要让儿子去人民医院排队挂号,现在不舒服了就去卫生站,人家看不了会自动转到人民医院去,还不用排队。”张桂春还经常向邻居们宣传去社区卫生站看病。

  在社区看“私家医生”

  社区卫生站的医生非常了解病人的情况,病人感觉就像电视里的“私家”医生一样。

  在社区预约大医院的专家,去大医院有绿色通道不用排队挂号,这些便利的背后其实是“共同体”的最终目标: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边宝生介绍,在“社区卫生服务共同体”内,社区居民有了就医需求,首先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基本医疗服务。疑难病人则可以利用人民医院的专家资源和技术优势进行远程、视频会诊,实现对疾病正确和及时的诊断。如果是重症、危症患者,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转至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等病人病情缓解后,将转回社区,依照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继续治疗和康复。

  黄寺社区的宋斌老人就是从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后回到社区康复的。

  去年年底,宋斌老人突然胸闷头晕,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朱莎经过心电图检查后发现老人房颤,当即便和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专家进行远程沟通,并将老人送到了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进行深度检查。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宋斌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主动将自己的病历转回到了社区医院。

  自从宋斌老人的病历转回到社区后,朱莎便根据要求为老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对老人的病情进行跟踪,一旦病情出现变化,她便通过“共同体”的信息平台,将病历转给专家咨询请教。

  “社区服务站挺好的,离家近,有什么不舒服的走几步就过来了。”宋斌老人说,除了距离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要比大医院便宜很多。“在这里拍个片子30多块钱,但去大医院就要200多块钱。开一样的药,也是在卫生站拿便宜。”宋斌老人说,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都不用多说话,医生就知道自己的情况,感觉就像找电视里的“私家”医生看病一样。

  根据北京市的统一规定,312种社区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按照采购价格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零差率销售。目前社区常用药价格比大医院同品种药平均降低了32%。

  而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卫人员的工资也完全由政府财政支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医卫人员完成工作的质量水平进行综合测评后再发放奖金。

  大医院功能回归

  让患者在社区看小病,可以避免教授级专家每天将精力放在看常见小病上,大医院将重新回归到疑难杂症诊断和科研教学上。

  西城区副区长陈蓓介绍,目前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还处在初步阶段,纳入到这个共同体中的医疗机构目前只有北大人民医院以及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共有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覆盖周边地区的23万居民。“共同体”运行一年至今,两个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提高了30%。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目标是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陈蓓坦言,“共同体”只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式,但让大医院参与进来却非易事。西城“社区卫生服务共同体”得以推行和成功运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民医院的主动参与配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彬说起为何要积极推动医疗共同体的建立时表示,我国在医疗卫生资源上的未来投入重心是从治疗转移到预防,从晚诊晚治疗转移到早诊早治疗。也就是说,社区医院将是未来中国医疗服务的主体,而综合性医院将重新回归到疑难杂症诊断和科研教学上。人民医院主动融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不仅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对医院的发展有益,还可以让就诊患者的结构更为合理,避免教授级专家每天却在看一些常见小病。

  陈蓓表示,虽然有很多的困难,但西城社区卫生共同体将不断扩大,共同体的“大医院”成员要推广到辖区7家区属医院及阜外医院、安定医院等专科医院,从现在的“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的区域医疗资源合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是冠心病管理团队的领头人,他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拥护者。胡大一经常在社区为居民讲健康课说,选择一个优秀的社区医生作为自己的“保健医生”,比认识几个大牌专家更有价值,因为大专家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而社区医生则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实习编辑:高巍)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