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超急性白血病 中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要注意

  多发性骨髓瘤,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事实上,它并不罕见。

  “多发性骨髓瘤在很多国家其发病率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中国医师协会骨髓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路瑾教授表示,“但是,由于其起病症状不典型,大部分的患者首诊往往并不在血液科。”

  大部分患者确诊已晚期

  中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要注意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二 ,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 ,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2012年全球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大约114,000 例,死亡80,000例。

  然而,目前我国公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同时,疾病起病较慢且症状缺乏典型性,与其他科室疾病很难区分,导致患者延误治疗时机、预后较差。

  有数据显示,我国多发性骨髓瘤III期患者占比高达36%,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约6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初期或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骨痛和骨折的现象,不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而且造成患者极大的伤残率;另外,有约20%-50%的患者伴有肾脏损伤,如肾功能不全以及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多发性骨髓瘤的4大核心症状为CRAB——C高钙血症、R肾功能不全、A贫血、B骨质病变。”路瑾教授说,“从这些症状就能看到患者首诊往往不在血液科,除贫血外,以其他症状起病的多会在骨科、肾内科、呼吸科等就诊。不少患者是因为多次骨折后再发现其他症状才诊断出多发性骨髓瘤。”

  这些症状并不一定会同时出现,有的可能以贫血为主,有的以骨质破坏为主,有的以肾脏功能改变为主,而且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路瑾教授强调:“如果出现骨痛、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反复感染等症状时,应尽早到血液科就诊,通过血尿检查、骨髓穿刺及活检等相关检测判断是否患病,以实现早诊早治、改善预后。”

  规范治疗生存期生存质量大大改善

  支柱药物已进医保

  辛少华先生,多发性骨髓瘤病友互助协会代理会长,今年64岁,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已经14年。近日,在广州举办的“多一点”行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抗癌之路分享会上,他和其他9名患者一起分享了他们的抗癌故事。

  14年前,辛会长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是个偶然。他在做其他检查的时候发现肋骨有个很大的包块,确诊为浆细胞瘤并手术切除。同时,检查颅骨、骨盆都发现了溶骨性的骨破坏——骨头像是被凿子凿过一样,布满一个一个的小坑,由此而发现了多发性骨髓瘤。“当时没有什么症状,身体一点感觉都没有。”辛会长说。经过积极的治疗,辛会长目前已恢复健康,每月仅需极少的药量维持。60多岁他精力充沛,爱好广泛,前不久还周游了世界。

  良好的预后得益于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控制以及个体化的医学指导。尽管多发性骨髓瘤尚无法治愈,但是随着新型治疗方式的不断应用,患者的生存期较之前已明显延长——以前中位生存期为3年左右,现在约为5-7年。

  路谨教授介绍,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单抗类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也被普遍认可,但是移植是一种高强度治疗,不适用于老年人和衰弱的患者。

  同时,患者的信任、理解和配合对疾病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分享会上,路瑾教授见到一位已带病生存十三年仍神采奕奕的老患者后倍感欣慰地表示,只有帮助他们提升治疗依从性,实现足量、足疗程治疗,才能达到疾病可能的最大缓解、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用,很多时候治疗并不取决于医生的治疗理念而是在于患者的钱包。这一情况从今年起或能得到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核心治疗药物硼替佐米纳入到2017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帮助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据悉,广东省已于2017年10月1日开始执行2017年版国家药品目录,参保人员使用包括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硼替佐米在内的36种谈判药品所产生的费用,可按相关规定支付,各地区落地或有一定时差。

  关于硼替佐米:

  2015年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 推荐以注射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为有症状骨髓瘤初始治疗中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及维持治疗等各阶段的核心方案,并强调硼替佐米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复发的关键药物。

2017-10-26 16:53:21浏览10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奶疙瘩的功效与作用对乙肝有用吗
奶疙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补充能量等多种功效与作用。奶疙瘩对乙肝并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因其富含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乙肝患者补充营养,间接对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起到辅助作用。1、补充优质蛋白:奶疙瘩由牛奶或羊奶制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身体多种生理功能,如酶的催化、抗体的形成、肌肉的构建等。食用奶疙瘩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以及术后康复人群补充营养,增强身体修复能力。2、增强饱腹感:奶疙瘩质地紧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食用后在胃内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长时间维持饱腹感。对于需要控制饮食量、管理体重的人群来说,奶疙瘩可以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在户外活动或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进餐时,奶疙瘩也能快速缓解饥饿感,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3、补充能量:奶疙瘩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脂肪是高能量物质,可为身体储备和提供热量,满足人体在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方面的能量需求;碳水化合物则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快速分解产生的能量可及时补充身体消耗,尤其适合体力劳动者和运动人群,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建议在食用奶疙瘩时,控制好摄入量,由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患有高血脂、肥胖症等人群,需谨慎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奶疙瘩作为营养补充的选择之一,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