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四个最严”保证你舌尖安全

    春节将至,食品消费迎来高峰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吃得更放心、更健康。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要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四个最严”指示已出,但落实执行似乎仍有诸多困难。

  食品标准亟需理顺

  又脏又乱的小作坊、形同虚设的消毒区、布满污垢的生产设备……2015年,《生命时报》推出深度报道《一包辣条的制作真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辣条产业存在安全隐患的根源在于缺乏标准,目前仅湖南、河南、四川等地设有地方标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而存在类似问题的,远不止辣条这一类食品。

  概括来说,目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很多食品标准没有与时俱进,不合时宜、跟不上现代要求;

  2.一些食品标准还需细化和严格,和国际相关标准对比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农药残留方面,针对哪些农残不能检出、最大残留量是多少等问题,国外若有100项标准,我国就可能只有10项,存在10倍的差距;

  3.食品标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标准之间协调性不好,比如我国食品标准主要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还有进出口食品标准、有机食品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绿色食品标准等。多级标准不仅存在混乱、冲突的问题,还可能因为有些标准已经废除,有些标准必须要用等细节变化,让企业甚至专业人士无所适从。

  可以说,我国食品标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及时增添废止、整合理顺、互相协调。

  监管不力催生侥幸心理

  虽然食品标准存在一些问题,但比这更严重的是即使标准存在和明确,很多企业仍不按标准来做。究其原因,监管缺失是主因。

  监管的目的在于通过一次次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树立法律的威严,起到立规矩、做示范和震慑的作用。但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监管之下的漏网之鱼太多,即使出台严刑峻法,都起不了太大作用,从而导致很多企业侥幸心理越来越大,胆敢在食品生产中违法添加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胆敢让死猪肉走上餐桌,胆敢一次次铤而走险,久而久之,让法律失去了尊严。

  过去,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责任分工不明,各个部门“九龙治水”的问题,但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监管问题已经变成“一龙当家”,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当下,监管的主要疏漏在于基层执行力不够,如果基层监管人员的工作态度没有改变,没有主动出击的主人公意识,不能做到守土有责,地方的食品安全就很难抓好。

  因此,应加大力度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减少漏网之鱼和企业的侥幸心理,长期坚持,形成风气,让最轻的监管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基层监管人员的工作态度决定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希望和走向,要给他们体面的收入,激发其工作热情,而不是以消极、被动、应付的心情去工作。

  严惩不能理想主义

  过去,人们总是抱怨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太低,但新《食品安全法》明显加大了处罚力度,其变化不仅表现在罚款数额上,还将处罚延伸到了《刑法》。处罚在于执行,执行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很多企业不怕罚款,但怕抓人和坐牢,如果真能做到该罚就罚、该抓就抓、该关就关,该判就判,一点都不含糊,这才能叫最严处罚。

  当然,严厉处罚不能过于理想主义,应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适当变通。我国存在广大的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有多如牛毛的小摊贩、小作坊、小餐饮,如果监管人员严格按照是否具备生产许可证、健康证、技术人员、产品检验设备等标准要求,不符合就处罚和取缔,显然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处罚最好分地域、分阶段,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尊重现状,讲究分寸和尺度,不该一刀切,多对小摊贩进行帮扶教育,而不是单一的管、罚和问责,如此才能做到当地的最严。其实,国外的情况也是同样,并非一刀切似的“严”。监管是为了不管,处罚是为了不罚,那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多方问责不留情

    虽然近年来我国针对食品安全问责增添了不少规定,但总体来说,配套的法律还是不多,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且缺乏涵盖面广、可操作性强、很具体的法规,这就导致很难问责。另外,标准、监管、处罚和问责是层层递进的,如果前三步保障不了,后一步就难以实施。需要强调的是,问责不仅仅是针对企业,诸如检测机构造假、监管机构渎职、媒体捏造虚假信息等,都要面临不留情面的问责和处罚。

  “四个最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也指出了相关各方应该努力的方向,要想达到“最严”,不能简单说说,更需要切实执行。值得强调的是,改善食品安全环境需要“社会共建”,比如政府应推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完善,及其有效执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秉承责任和诚信,注重自律;媒体和社会大众应提高食品安全知识……大家各有各的责任,各有各的关口,没有主次之分,只要不同责任人都认认真真做事,食品安全问题自然就会减少。

  (本文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

APP_微信名片


2016-02-03 13:56:38浏览4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钟东亮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尿道结石是什么症状
尿道结石的症状主要包括疼痛、排尿异常、血尿、感染等表现。如果怀疑有尿道结石,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B超、X线、尿道造影等,以明确诊断。1、疼痛:结石在尿道内移动时,会刺激尿道黏膜,引起局部疼痛。疼痛通常为尖锐的刺痛或钝痛,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前尿道结石常表现为阴茎头部或会阴部疼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可放射至阴囊、阴茎或会阴部周围;后尿道结石则多引起会阴部和耻骨上区疼痛,在排尿时或排尿后疼痛可能会加剧,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下腹部坠胀感。2、排尿异常:尿道结石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排尿困难。患者可能出现尿线变细、尿流中断,严重时甚至无法排尿,出现尿潴留。在排尿过程中,由于结石对尿道的刺激,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3、血尿:尿道结石与尿道黏膜摩擦,会导致黏膜损伤出血,从而出现血尿。血尿的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仅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重者肉眼即可看到尿液呈红色,称为肉眼血尿。4、感染症状:尿道结石容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尿道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尿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黏液性,伴有异味。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炎症,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喝水,增加尿量,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和预防结石的形成。避免长期憋尿,保持良好的排尿习惯。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泌尿系统感染。若出现上述症状,不要自行用药或处理,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内膜息肉会引起尿路感染症状吗
当子宫内膜息肉体积大、位置特殊脱出宫腔压迫或堵塞尿道口,或并发感染引发宫腔感染、白带增多时,可能会增加尿路感染风险;但是并非所有子宫内膜息肉都会导致尿路感染,个体免疫力、尿道抵抗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发生,且息肉不直接侵犯尿道。子宫内膜息肉可能由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症状可能包括月经异常、阴道分泌物异常等。如果息肉体积较大或位置特殊,可能会脱出宫腔,对尿道口产生压迫或堵塞,可能导致排尿困难、尿频等尿路感染症状。此外,如果子宫内膜息肉并发感染,还可能引发宫腔感染,白带增多等症状,这也可能间接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然而,也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子宫内膜息肉都会导致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个体的身体条件、生活习惯、免疫力等。如果个体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尿道的抵抗力较高,即使患有子宫内膜息肉,也不一定会发生尿路感染。此外,子宫内膜息肉本身并不直接侵犯尿道,而是通过影响排尿功能或并发感染等方式间接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应遵医嘱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症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保守治疗、子宫切除术等合适的治疗方案。
郭凯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女性尿路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女性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可分为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大类。非疾病因素包括生理结构特点、不注意外阴清洁、性行为因素等;疾病因素包括糖尿病、尿路结构异常以及尿道结石等一、非疾病因素:1、生理结构特点:女性尿道较短且直,长度仅约3-5厘米,约为男性尿道长度的1/4,且尿道口紧邻阴道和肛门,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从外部侵入尿道,引发感染。2、不注意外阴清洁:如不及时更换内裤、不勤换卫生巾等,会导致外阴滋生细菌,从而感染到尿道。3、性行为因素:频繁的性生活或性伴侣较多时,细菌容易通过性交过程进入尿道,引起感染。性生活后未及时排尿,无法冲刷尿道内的细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二、疾病因素:1、糖尿病:当女性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免疫力下降,抵抗细菌入侵的能力减弱,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2、尿路结构异常:部分女性可能存在尿路结构异常,如尿道狭窄、膀胱憩室等,这些异常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增加细菌在尿路内滞留和繁殖的机会,从而引发反复感染。3、尿道结石:如果尿道内存在有结石,排尿的时候会导致尿道划伤,从而出现尿路感染的现象。女性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内衣裤,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定期体检,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郭凯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女性经常尿路感染是怎么回事
女性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可分为非疾病原因和疾病原因。非疾病原因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以及特殊时期等;疾病原因包括尿路梗阻、糖尿病以及尿路结构异常等。一、非疾病原因:1、个人卫生习惯:排便后擦拭方向错误,容易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入尿道口,增加感染风险。2、生活习惯: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的细菌有更多时间繁殖,增加感染的风险。 穿着不透气的紧身裤或内裤,会使外阴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细菌繁殖加快。3、特殊时期:月经期:经血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若卫生用品使用不当,如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会增加感染风险。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和尿道自净能力减弱,抗菌能力降低,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二、疾病原因:1、尿路梗阻:比如尿道畸形、妊娠或者肿瘤等,可引起尿液排出障碍,从而导致尿液无法及时冲刷尿道,促使尿道的病菌生长与繁殖,引发尿路感染。2、糖尿病:当女性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免疫力下降,抵抗细菌入侵的能力减弱,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3、尿路结构异常:部分女性可能存在尿路结构异常,如尿道狭窄、膀胱憩室等,这些异常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增加细菌在尿路内滞留和繁殖的机会,从而引发反复感染。女性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内衣裤,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定期体检,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