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讯·上海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诊疗 > 医讯·上海

上千家医院设心梗急救网络 生死时速仅在2小时内!

举报/反馈
2015-12-31 09:00:2439健康网

  心梗高发人群,过去集中于五六十岁,然而如今患病年龄已经大大年轻化,四五十岁、乃至三十岁就发病越来越常见,甚至经常锻炼的人群也不能幸免。伴随着跑步和马拉松的流行,年轻人长跑中心梗猝死的例子屡见报端。如福州国际马拉松赛中,选手卢某突发心梗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香港国际马拉松,24岁大学毕业生在距离终点数百米处突发心梗晕倒,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些悲剧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患者突发急性心梗时急救的重要性。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急性心梗抢救疗效取决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时间越短,预后越佳,国际标准是从进入医院到血管开通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上千家医院设心梗急救网络 生死时速仅在2小时内!

  为此,我国15个省(区、市)的1000家医院共同启动了“急性心梗基层救治网络项目”,积极推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实现“心梗急救地图”联网、增加急救车的心电图的传输、配备心梗急救药物等,将重点从院前、院中环节改善抢救流程,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成立背景——

  “救”在身边 黄金急救时间仅2小时

  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人至少有50万,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且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而急性心梗发作后,黄金急救时间只有2个小时,12个小时是心梗急救的底线时间。然而,目前我国心梗患者在12个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的比例,只有30%。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安表示,很多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后几小时内死亡,主要原因是发病初期救治不当,治疗不规范。有些心肌梗死患者到医院后,因为救治流程等原因,耽误了抢救时间。一些医院内部急诊流程与胸痛救治流程不匹配,诊疗流程的规范化有待改进。

  为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我国于2012年启动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工程。该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实施重点为医院环节,通过完善医院内部绿色通道建设等举措,使入院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比例大幅提高;第二期实施重点在于构建政府、社会、院前急救及医院“四位一体”的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区域救治网络,加强医务人员技能培训、提高群众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意识等。

  “急性心梗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时间。抢救的黄金时间是2小时内,之后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随之增加10%。”王建安指出,急救中心与医院,特别是有心梗救治能力的医院需要开通更加便捷的信息沟通和患者转运绿色通道。而实现“救心地图”联网、增加急救车的心电图传输、配备心梗救治“一包药”等,则是“心梗急救网络”要推进的重要内容。

  经过3年努力,我国心肌梗死救治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的1000家医院加入急性心梗区域救治网络,近14万人参加急性心梗的规范化救治培训。

  典型案例——

  浙江:120电话指导家属如何急救处理

  据39健康网了解,浙江省是“急性心梗基层救治网络项目”首批开展区域。以杭州、宁波、温州、台州、金华5个地区的11家医院为核心,省内60家拥有急诊介入条件的医院,形成了区域救治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率。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介绍,急性心梗后,留给抢救的时间其实很短。心梗后,心肌的血液供应被中断,如果不及时恢复,心肌坏死的面积就会一点一点变大,这也是心梗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葛教授介绍说,很多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后几小时内死亡,主要原因是发病初期救治不当,治疗不规范。“要提高心梗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应该从120急救电话接通的时候就启动院前急救。如果患者可能是心肌梗死,120工作人员就要在电话中指导,让家属在120救护车到达之前做必要的救治,如解开衣领、为患者做心肺复苏等。”

  但这只是第一步,根据浙江省心梗急救网的构思,医院将进一步加强急救网络的建设。浙江急救中心与区域内所有拥有急诊介入条件的医院联网,通过定位,将患者送往最近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治疗;在每辆“120”救护车上配备用于抢救急性心梗的“一包药”,及时缓解症状,可为到达医院抢救争取时间;改善“120”救护车设备,实现患者在救护车上就能做心电图检查,并在第一时间将患者数据发送到医院。

  上海:打造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连接新模式,

  自今年5月“急性心梗基层救治网络项目”启动以来,上海市已经有30家医院加入该救治项目,覆盖中心城区及嘉定、奉贤、松江、崇明等较偏远区域,30家医院均开通24小时心血管急诊绿色通道,即一旦病人发生心梗,按照就近原则送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分析指出:“正是由于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再到治疗的耗时平均需13小时~15小时,相距2小时的抢救黄金时间甚远,才导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远高于欧美。”·

  为了缩短这段足以致命的时间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与市内相关医院的心脏中心从2011年开始探索实施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连接的新模式,即“120—导管室”模式。通过信息网络化建设将120急救与院内专科急救相结合,建立心脏事件发生地到医院急救中心(导管室)的信息双向传输系统和移动PACS系统,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连接,缩短临床诊断时间,全天候实时监护病人,随时随地研讨会诊疑难病例,从而提高急性心梗的救治率及降低死亡率。

  此外,上海救护车上安装有全景摄像头信号、单兵设备信号、心电、血压等监护信号,通过3G/4G或无线网上传至互联网,将采集到的数据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发送至急救指挥中心或专家的移动设备上。

  途中,救护车与单兵均具有精确的GPS定位功能,指挥中心可以实时看到救护车及救护医生在任意时刻所处的位置,并可根据交通路况指导救护车选择最佳路线行驶。运送途中可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心电图、快速酶学检查结果及患者病史信息实时传输至医院导管室(急救中心),减少急诊滞留过程,缩短D2B时间。专业医生可据此指导救护车随车医生,且可提前做好治疗或检查准备,院前采集病史并记录,提高医患沟通效率及提早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时间,减少医患矛盾,为病人抢得宝贵的急救时间。

  霍勇教授指出,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的急性心梗的救治水平是非常先进的,然而很多时候由于老百姓对急性心梗的紧迫性认识不够,犹豫不决导致耽误救治而没能挽救生命。在医生竭尽全力、力争更科学更规范的救治,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医疗水平提升到更高台阶的同时,也希望市民加强自我保护,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意识。

  发展未来——

  专家:心梗急救需由患者“撒网”

  专家强调,心梗急救要闯三道关:第一道关把握在患者自己手里,也是最关键的一关。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人,出现胸痛等心梗症状,一旦发病就应立刻停止任何活动,马上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二道关,是指急救中心迅速出动救护车,将患者快速运往有相关救治能力的医院。第三道关则是患者来到医院后,急诊科、心脏科等相关专科医生迅速诊治,争取在发病120分钟内让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

  心梗网络建设项目在我国刚起步不久,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建平指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单纯是一个医学的问题,应该是全社会的问题,是一个事关民生的问题。如何在各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做好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工作,提高救治率,是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关键在于尽早对梗死相关的血管进行血运重建,即“再灌注治疗”,早期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可使急性心梗的死亡率降至4~8%以下,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在降低死亡率、再梗死、复发缺血和卒中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溶栓治疗。因此,急性心梗的尽早介入治疗是最为快速和有效的急救措施。

  但据统计,我国目前只有不到全国10%的急性心梗患者接受了直接PCI治疗,与欧美国家有很大差距。公众宣教不足,患者缺乏对急性心梗的认识,院前急救系统不健全,院内绿色通道不通畅,医患之间信任度不高,医患沟通困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就诊的医院没有介入资质或介入治疗水平有限等因素均会导致心梗救治时间的延误。

  医疗急救体系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流畅、院前和医院能否“无缝衔接”,直接决定了急性心梗的救治结果。而这不仅要求急救中心与医院、基层医院与有心梗救治能力的医院需要更便捷的信息沟通和患者转运绿色通道,还需要民众掌握心梗救治的基本常识与基础急救技能。

  李建平说:“为了切实有效的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成功率和救治水平,缩小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强硬件的建设、专业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指导患者如何正确配合和遵从急救中心人员的建议,接受最合理的治疗。”

成功住院医师介入血管外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