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门诊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诊疗 > 就医·门诊

求医新方法——电话咨询、微博问诊

举报/反馈
2012-07-10 09:20:47新华网健康

  近日,重庆市中山医院宣布近30名医生开通微博,打造“微门诊”专家团,为网友提供呼吸、骨伤等方面的咨询。如今,排队5小时看病5分钟、挂号没挂对科室没找对专家等,都让不少人怕去医院看病。在就医难的大环境下,一些求医新方式悄然出现:就诊前可先跟专家电话沟通;就诊后遇到问题,通过网上提问、‘微门诊’等方法解决;去医院太麻烦,找个“准私人医生”则方便得多……那么,这些方式真能给我们带来健康和便利吗?

  电话、微博等成求医新方式

  7月4日23点34分,刘女士在微博上焦急地对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秀兰说:“鲍奶奶!我家宝宝96天,全母乳喂养,一天偶尔咳两声,体温、吃奶、睡眠都挺正常,精神也不错,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不到10个小时后,她得到了鲍秀兰的回复:“咳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防御反射,是清除呼吸道异物的唯一好方法,对身体是有利的。所以,宝宝有一声半声轻咳,家长不必担心。”刘女士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微博的快速和便捷让她避免带孩子去医院遭罪。尽管引发了诸多争议,像鲍秀兰大夫这样的“微门诊”,仍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成了不少人喜欢的新方法。

  湖北恩施市的王先生采用的方式也很新鲜。他在夫妻生活中出现了“难言之隐”,但因羞愧没敢去医院,却在虚假广告的诱骗下,自行买药治疗,结果反而病情加重。无奈之下,他想到去北京治疗。

  如果直接从恩施到北京就诊,王先生要跨越2324公里,花400多元买卧铺票,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这个病让他感到既难为情又恐惧,而更令他焦躁不安的是,北京的专家号难挂,他不知道去了要等多久,也经不起两地的来回折腾。

  此时,在某网站看到的“电话咨询”服务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花200元即可和专家通话15分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拨通了北京某三甲医院男科专家的电话,由此知道了自己的疾病情况,并得到先在当地医院做完基本检查,再来北京加号治疗的专家建议。“更重要的是,我心里踏实多了,”王先生说,这种新方式让他非常满意。

  虽然私人医生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完全破冰,但与此类似的“准私人医生”正在逐渐增多。近7年来,只要孩子一不舒服,上海的杨女士就找到那名长期联系的儿科大夫。她通过朋友认识了这位大夫,随后努力维系双方关系,慢慢将他发展成了“私人医生”。孩子小的时候,杨女士经常请大夫来家里诊治,现在大点了,自己积累的知识也多了,一般会先通过电话咨询解决。杨女士觉得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往医院跑的次数,大夫对孩子病情和用药情况的了解,也让她觉得更安全。上海市海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医学律师刘晔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越来越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人,愿意花钱“聘请”私人医生,双方还会私下签订协议。

  受遥远的距离、漫长的就诊等候时间、部分疾病性质等因素影响,这些“求医”新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拿“电话咨询”来说,记者在国内某知名医疗网站看到,该服务才开通一两年,已有6.2万多名患者通过该方式与专家直接联系,可供选择的全国专家也超过3300名。专家每次15分钟的电话咨询费,一般100—300元不等,个别高达500元。

  让就医少走弯路,但不能替代正常诊疗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些“求医”新方式的便捷赢得了患者的诸多认可。那么,医生们对此是怎么看的?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一科主任闫俊已开通电话咨询服务1年多,期间接受了2000多名患者的咨询,满意度接近100%。她说,出诊中常碰到很多外地患者,往返北京要花掉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患者病情确实需要指导,但看病又很不方便,是我开通这项服务的初衷。”

  “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身就是以沟通为主,往往需要长期随访,与其他疾病相比,采用电话沟通有一定的优势,能为患者解决一些应急问题,”闫俊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她从不会在电话中给患者确诊,主要为他们提供三种服务:一是帮助存在心理困惑的人分析原因,给出大概的判断和建议,如该去什么医院挂哪个科,推荐做哪些检查等;二是为一些患病时间长的老患者提供复诊建议;三是为存在情感和心理困扰但不一定是疾病的人,进行疏导。

  最近刚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郭军也对这一方式表示赞同,他此前一直在网上回答网友提问。“文字往往较难将病情描述清楚,电话咨询更有针对性些,15分钟比门诊时间还长,”郭军说,电话咨询一来可以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个初步了解;二来可以指导外地患者在当地先做完前期检查,再来北京就诊以便省时省钱。对于男科这种略带隐私性质的疾病,还能帮助一部分人放下心理负担,避免因乱投医上了虚假广告的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会长朱学骏自去年开通微博以来,已拥有5.1万多名粉丝,所发的1300多条微博都是在解答疾病咨询,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微门诊”。在几乎每条回复最后,他都会加上:“以上为根据你的陈述提出的咨询意见,供参考”。

  尽管有网友提醒他,南京某医生因在微博上开处方吃官司,有很大风险,朱教授还是很庆幸自己通过这个平台,普及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为一些患者解决了用药和就诊困惑。他说,“皮肤病是常见病,不少人习惯自己买药而不去医院,加上大部分皮肤药都是非处方药,老百姓买药时有很多困惑。我作为大夫,觉得自己有责任坚持下去。”

  不过,专家们也坦承这些新方式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与真正的诊疗差别较大。闫俊直言不讳地说:“电话沟通所得到的患者信息很单一,难以成系统,不能就此得出最终结论。况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也不能进行诊断与确诊。电话咨询不可能完全替代正常的诊疗。”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骨科大夫则表示,由于不能查体,仅依靠电话和传过来的资料照片,医生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给出客观指导。正因此,他多次拒绝开通电话咨询服务。此外,还有专家对提供医疗咨询业务的网站平台提出质疑,认为他们收费并不透明,很难为患者提供真正符合病情需要的服务。

  就像“导医小姐”,而不是“主治医师”

  “从目前的法律来讲,‘微门诊’、‘电话咨询’、‘准私人医生’等并不违法,这是医生执业自由权利的自然延伸。”上海市海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医学律师刘晔告诉记者,仅仅是提供信息咨询没问题,但如果涉及到具体治疗,那么就会有一定风险。因为医生在没有面见患者或进行相应检查之前,很难对病情有客观了解,这会为诊疗埋下隐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医师田向阳的比喻非常恰当,他说,“这些新方式都相当于‘导医小姐’,而非‘主治医师’,它为医患之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传递,是两者的中间环节。”

  田向阳建议,大家可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或咨询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用来咨询如何就医、联系专家、确诊后如何康复等。但如果涉及到具体诊疗,还是得去医院,这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做法。郭军也提醒,大家一定别奢望通过电话咨询等方式就能解决病痛,诊病其实是个非常缜密、复杂的过程,一定要慎重。

  而对“准私人医生”这一方式,刘晔认为,私人医生制度将是大趋势,它不仅能方便患者,而且更有利于医生发挥自己的价值。但目前我国缺少相关法律保护,所以一般只有在建立了信任的前提下才相对可行,否则医生将承担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被控“非法行医”。

(责任编辑:谭观生)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