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常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胃病 > 胃癌常识

胃癌脾虚证的现代研究

举报/反馈
2009-03-14 08:35:0039健康网社区

  临床报告已经证实,胃癌以脾虚证为主,从中医本身来讲,胃癌脾虚的概念是无法具体化的,目前多采用西医的研究方法,用具体的数据来使中医脾虚证具体化,胃癌中医证型的研究正在向广度深度发展,从近10年的发展变化来看已经从简单的病理形态、胃酸pH值等逐渐深人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出现了从胃癌相关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此是胃癌证型研究或者说中医证型研究中可喜的进步,这给进一步从更深层次揭示胃癌脾虚证的本质带来了可能。也使中西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一、中医胃癌脾虚分型与cyclinE (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的关系

  中医有关胃癌脾虚的分型是根据症状判断而来,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可以从西医的量化指标尝试性地将其分型。胃癌脾虚分型包括脾虚表现的脾阳虚、脾阴虚患者和具有脾实表现的脾胃湿热、寒湿困脾患者,分析表明上述四种脾证分型的cyclinE (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有显著性差异,阳性百分率分别为7。9%,27。3%,31。4%和14。3%,提示不同中医脾证cyclinE (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明显不同,在脾胃湿热和脾阴虚证型中较高,在寒湿困脾和脾阳虚证型中较低。

  二、中医胃癌脾虚证的相关量化指标

  中医认为“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说明脾与西医血象与免疫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血象指标主要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血沉,免疫指标主要包括:补体、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

  通过对153例进展期胃癌脾虚证患者的相关量化指标检测结果的观察,结果发现中重度脾虚组和轻度脾虚组相比较,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下降,白细胞、血小板、血沉则上升;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妙上升;T 细胞亚群CD3, CD8下降,在将中医理论量化的同时,也可以指导临床通过这些项目可作为胃癌脾虚程度的参考指标。

  三、中医胃癌脾虚证与临床病人临床生物学行为

  根据中医辨证标准患者分为胃癌无脾虚证和有脾虚证2组,分析统计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等,将有脾虚组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与手术加健脾益肾颗粒治疗组,分别检测红细胞Cab受体花环(PBC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含量以及细胞活性,结果发现102例中63例(61。8%)合并不同程度的脾虚证,脾虚组与无脾虚组患者相比,其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的构成比不同,有脾虚证组T3-T4、低分化腺癌以及3,4站淋巴结转移患者较多,TNM分期II。N 期者较多。

  四、有关胃癌脾虚模型的建立

  利用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对宿主脾虚证进行探讨,观察肿瘤生长、转移及宿主体重、进食、NK细胞活性、红细胞免疫的变化,结果单纯造模组出现较多肝脏、胰腺、横Am等脏器部位的肿瘤转移,动物进食量减少,体重明显下降, NK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较造模前显著增加,而复方组则相反,提示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可造成宿主消化、免疫功能低下等脾虚证表现,该模型作为病证结合的胃癌模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39胃病频道

  (实习编辑:陈占利)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