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泛酸”是预警信号

  日常生活中,有些女性胸部常出现“烧心”,感到有一股“酸气”从口腔涌出,严重的酸水直冲喉部、口腔,非常不好受,这种现象在医学上通常称为“泛酸”。一般来说,美酒佳肴饱餐一顿后,有可能出现这种症状。如常发作,则是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关闭无力的表现。

  常人的胃与食管连接处有一类似阀门样的结构,其功能是允许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防止胃内食物和胃酸、胃蛋白酶以及胆汁等逆行到食管。一旦“阀门”失灵,胃内容物就易倒流到食管乃至口腔。而体内的胃酸、胃蛋白酶等能对包括动物性在内的各种食物,甚至较粗糙的食品发起“攻击”,将其消化吸收。因此,这对食管黏膜则是一种“强腐蚀剂”,时常反酸可导致返流性食管炎。

  据研究,长期频发的病人有可能引起食管癌变。泛酸的常见症状有:烧心感,餐后躺卧或腹压增加时尤为明显,严重者可使患者夜间醒来;食物、酸性和苦味液体返流到口腔;部分患者可感到下咽困难,严重者食管(胸骨后)疼痛甚至出血。

  胃与“两性”关系

  不过,话得说回来,胃泛酸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并非一表现即是胃病。当胃酸过多时,酸性分泌物会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泛酸,让人有烧心的感觉。造成胃酸过多和泛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种:

  (1)生理性。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不佳时,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不能很好地管辖胃酸分泌的神经,促使分泌增多。饮食不当,如服用过于甜、咸、辣、酸、冷、烫的食物,都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某些粗粮、红薯、马铃薯等含有丰富的淀粉、糖、酸等成分,会刺激胃产生大量胃酸,不易消化的食物中剩余的糖分在胃肠道里发酵,也要诱发泛酸。此外,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保泰松等,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生理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消除诱发的因素即可解决。

  (2)病理性。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等,可促使胃酸增多,常常出现泛酸。

  病理性的除了要寻找病因外,可服用抑制酸的药物如碳酸钙、胃舒平以及中药乌贝散、左金九等,效果也不错。另外,摄入过多的脂肪,特别是在饱餐后和食用巧克力及使用吗啡药物等,均可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无力,造成泛酸。

  主动锻炼

  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堆积和胃酸的分泌,减少胃的发病几率。

  保健专家指出,情绪不良、精神紧张都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胃酸的分泌,影响胃肠道黏膜的血液营养供应,从而引起溃疡病。因此,要保持乐观,避免患得患失、紧张、忧伤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加强保健

  现代人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家庭都备有小药箱,免得"药到用时方恨少"。有资料表明,目前有六成以上的胃病是由胃酸分泌异常引起的。因此,如平时感到胃部有些反酸,或有点胃潮、烧心的时,可服用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如OTC药物--洛赛克10毫克,可缓解不适的症状。

  另外,腹部按摩也有助于健康。用掌心贴附肚脐,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画圈至全腹,约80下~100下,再倒回到肚脐,按摩同样次数。此法能改善肠胃功能,让其受到负载压力,倘若长期坚持,肠胃排泄功能也能有所改善。但要注意,空腹或饱肚时不能进行。

  还有,防治泛酸,每餐不要过饱,特别是在睡前。要选择合适的睡姿。睡倾斜床(头侧的床脚用物垫起15厘米~20厘米)可大大减少夜间胃内容物返流。尽可能减少日常生活中增加腹压的活动,即不穿过紧的内衣、不参加重体力劳动等。而频频发作的患者,应少吃多餐,要抵得住美味佳肴的诱惑。肥胖者因腹内压增加,经常泛酸,故需减肥。

  总之,对任何人来说,一旦出现泛酸,特别是胃内容物倒流到口腔,应立即用清水漱口,并饮些温开水,尽可能缩短胃酸等强腐蚀剂与食管的接触时间。即便夜间因泛酸醒来,也应这样做。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08-11-30 08:09:00浏览4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微量元素障碍是什么意思
微量元素障碍是指机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如微量元素缺乏还是微量元素过量,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相应临床症状的病症。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中所占比重微小,但其对于维持生命活动、保障机体正常运转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微量元素缺乏的原因较为多样,首先饮食摄入不足是常见因素,例如贫困地区人群因食物种类单一,长期无法摄取富含锌、铁、硒等微量元素的食物,部分患者可能因挑食、偏食,不吃肉类、海产品、坚果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导致铁缺乏引发缺铁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锌缺乏则影响味觉和食欲,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另外吸收不良也会引发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感染,会破坏肠道黏膜,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使得机体无法从食物中有效摄取钙、镁等元素,长期可能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手足抽搐等情况。微量元素过量也会危害健康。某些地区土壤、水源中含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如铅、汞,当地居民长期接触,体内蓄积过多,铅过量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患者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汞中毒可影响肾脏、神经系统功能,出现蛋白尿、震颤等症状。此外,不合理用药、误服含微量元素的物质等也会造成体内微量元素失衡,如过量补充维生素D会促使钙吸收过多,引发高钙血症,危害心脏、血管等器官。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微量元素检测,根据结果合理补充相应微量元素。生活中要注意远离污染环境,避免接触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减少微量元素过量摄入的风险。一旦怀疑出现微量元素障碍,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测确诊后,遵医嘱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调整体内微量元素水平,恢复身体健康。 如何预防微量元素障碍均衡饮食:食物是微量元素主要来源。要确保膳食多样,主食粗细搭配,如糙米、全麦面含多种微量元素;多吃新鲜蔬果,像菠菜补铁、橙子补维C促进铁吸收;肉类如牛肉、猪肝富含锌、铁,海产品如海带含碘丰富,应注意不挑食偏食,每日摄入种类尽量超12种,每周超25种,全面满足身体需求。合理补充:特殊人群要按需补充微量元素。孕妇、哺乳期妇女因孕育、哺乳消耗大,需额外关注。如在医生指导下补叶酸、铁、钙等。婴幼儿生长快,4-6个月后辅食可添高铁米粉,再逐步引入蛋黄、肉泥,按生长阶段补营养。老人消化吸收差,可补适量维生素D助钙吸收,补前咨询医生,以防过量。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微量元素障碍跟微量元素检查一样吗
微量元素障碍和微量元素检查是不一样的。如果发现微量元素检查结果有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从概念范畴维度来看,微量元素障碍是指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出现异常,包括缺乏、过量或比例失调等情况,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生理功能异常或疾病状态。而微量元素检查则是一种医学检测手段,通过采集血液、头发等样本,运用特定的仪器和方法来测定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以了解其在体内的水平,为诊断微量元素相关问题提供依据。其只是对微量元素状况的一种检测评估方式,本身并不等同于微量元素出现的实际障碍情况。从临床意义上来讲,微量元素障碍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意义,意味着身体已经因微量元素的异常而出现了健康问题,需要针对具体的障碍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微量元素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于辅助诊断,通过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微量元素异常的可能性,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检查结果可能提示某种微量元素含量偏低,但并不一定能直接诊断为微量元素障碍,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对于关注微量元素状况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尤其是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但不能仅依赖检查结果来判断健康状况,要将检查结果与自身的身体表现相结合。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多动症缺乏什么微量元素
多动症可能与缺乏铁、锌、镁等微量元素有关。微量元素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其缺乏时,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与多动症的发生发展存在联系。1、铁:铁元素对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意义重大。缺乏铁会影响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多巴胺在大脑中参与调节注意力、行为控制等功能。缺铁时,多巴胺合成不足,可能导致大脑对注意力和行为的调控出现问题,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多动不安等症状。2、锌: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与激活,在大脑发育和神经功能维持方面不可或缺。缺乏锌会干扰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正常的神经信号传递对于保持良好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十分关键,一旦因缺锌受影响,就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多动等类似多动症的表现。3、镁:镁能够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在大脑中,其有助于稳定神经元的活动。当体内镁缺乏时,神经细胞的稳定性被打破,可能导致神经信号传导紊乱。这会影响大脑对行为和情绪的控制,引发多动、冲动等行为,与多动症的某些症状相似。若怀疑有多动症倾向,不要自行判断微量元素缺乏情况。及时前往正规医院,通过专业检查评估是否患病及微量元素水平。日常饮食中,注意营养均衡,多吃瘦肉、坚果、绿叶蔬菜等富含各类微量元素的食物。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微量元素障碍症能治好吗
微量元素障碍症部分能治好,因摄入不足等引发的,调整饮食或补充相应制剂可改善,如锌、铁缺乏症。但由遗传性或慢性疾病引起的,治疗难度大增,单纯补元素难奏效,需复杂方案。微量元素障碍症通常是由于机体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排泄过多等原因导致的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对于这类情况,如果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锌缺乏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锌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坚果、牡蛎等,或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锌制剂,可以有效补充体内锌元素,从而缓解因锌缺乏导致的症状。同样,对于铁缺乏引起的贫血,增加富含铁质的食物摄入,如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或者服用铁剂,也可以显著改善贫血状况。然而,如果微量元素障碍症是由于遗传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治疗难度可能会大大增加。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体内铜代谢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这类情况,单纯依靠补充铜元素可能无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需要采用更加复杂的治疗方案,如基因治疗或酶替代疗法等。此外,如果患者存在慢性疾病或吸收障碍,也可能导致微量元素持续缺乏,此时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更严格的监测。对于患者而言,一旦发现微量元素障碍症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测确定缺乏或过量的元素种类及程度,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液中的微量元素水平,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