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胃肠道脂肪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脂肪瘤为胃肠道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因其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术前误诊率较高。现报告本院1981~2002年诊断的胃肠道脂肪瘤13例(其中外院送检4例),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发病年龄为26~76岁,平均54.77岁。腹痛11例,伴血便6例,腹部包块1例,无明显症状1例。辅助检查:13例中5例曾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诊断结肠新生物2例,伴肠套叠1例,十二指肠多发性息肉并肠套叠1例,肠套叠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本组中5例曾行消化道电子内窥镜检查,诊断为息肉2例,胃肠道新生物2例,1例未见明显异常。部位:胃2例、小肠3例、结直肠5例、回盲部3例。单发12例,多发1例。瘤体直径0.55~6cm,平均3.05cm。术前临床诊断:息肉3例、平滑肌瘤2例、结直肠癌4例、胃肠道新生物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其中4例伴肠套叠。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均为胃肠道脂肪瘤。伴肠套叠6例、平滑肌瘤1例、直肠乳头状腺癌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治疗:本组除1例行经内窥镜高频电刀切除外,其余12例均行开腹手术,其中5例行肿物加局部肠段切除,单纯肿物切除2例,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及横结肠切除各1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

胃肠道脂肪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2 讨论


  2.1 胃肠道脂肪瘤的病因及发病率

  本病病因尚不明,有学者认为主要与炎症刺激致结缔组织变性,组织内纤维小梁的腺管周围浸润或由于组织的淋巴供应和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脂肪沉积有关 [1] 。脂肪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发生于胃肠道少见。本组13例占同期胃肠道肿瘤的0.4%(13/3267),占胃肠道良性肿瘤的1.32%(13/985)。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原发于胃的脂肪瘤极少见,国内曾报道其发生率占消化道肿瘤的5% [2] ,本组为0.04%(2/5267),远低于报道的发病率。国内亦有文献报道胃肠道脂肪瘤约半数以上发生在小肠 [3] 。本组中发生于小肠者占全部脂肪瘤的23.08%、结直肠占38.46%、回盲部占23.08%、胃占15.38%。


  2.2 性别及年龄

  据国外报道,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无性别差异;国内报告男女发病率为2∶1。本组为7:6,本组病例平均年龄54.77岁,40岁以上患者占77%(10/13),均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


  2.3 胃肠道脂肪瘤的分型及病理特点

  胃肠道脂肪瘤按生长方式分4型:腔内型、腔外型、壁间型、混合型。根据脂肪瘤数目多少分为单发性、多发性。据其分布情况分为:弥漫性、粘膜下脂肪组织浸润性脂肪瘤。肉眼观肿瘤大多位于粘膜下层(腔内型),仅少数位于浆膜,本组13例均为腔内型;大多为单发,仅少数为多发。腔内型脂肪瘤体积一般较小,直径多在数厘米以内,少数可达拳头大,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可见菲薄的包膜,质软,肿块常突向肠腔呈息肉状,无蒂或有蒂,有的肿瘤蒂长而呈悬垂状,其表面胃肠粘膜可有溃疡形成,切面往往呈分叶状,黄色有油腻光泽;浆膜下脂肪瘤可见菲薄包膜,亦呈分叶状。由于其生长较少受阻,故在出现症状之前往往已长得较大。光镜见肿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细胞浆内充满脂滴。常规切片细胞互相挤压呈多角形空泡状,核被挤压于一边,卵圆形,浓染,肿瘤中常有很薄的结缔组织间隔,将瘤细胞分成小叶结构。


  2.4 胃肠道脂肪瘤的诊断

  由于胃肠道脂肪瘤发病率低,发病年龄较高,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发生于肠道者常并发肠套叠(本组13例中有6例并发),患者出现梗阻症状及体征。因此易同胃肠道其它肿瘤相混淆,常被误诊为癌、平滑肌瘤及息肉(本组13例中临床无1例确诊,误诊率达100%)。


  胃肠道脂肪瘤行X线钡剂造影和电子内窥镜检查对于确定肿瘤部位、大小、个数和粘膜溃疡均有一定作用。X线钡剂造影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腔内卵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成轻度分叶,透光度高,密度较低,加压检查充盈缺损有形态变化。附近肠壁柔软,周围粘膜皱襞受压稍变平,部分可并发肠套叠。遗憾的是本组中无1例加压并得到确诊。电子内窥镜检查当肿瘤表面有糜烂、溃疡、坏死时不易与癌相鉴别。由于90%的脂肪瘤位于粘膜下,活检不易取到肿瘤组织,易诊断为息肉等良性占位性病变。以下几点可提示为脂肪瘤:(1)向腔内突出的类似乒乓球样粘膜下隆起,可有蒂、亚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或顶端有糜烂、溃疡。 (2)多呈橘红或与正常肠粘膜色泽一致,可看到脂肪瘤特征性黄色。(3)用活检钳探触脂肪瘤可见所谓“枕垫征”(Cushion sign),即肿块富有弹性,加压能使之凹陷,离开后能恢复原状;或见到帐篷效应(Tenting effect);或可看到脂肪突破周围组织面外露,即“裸脂征”(Thenake fat sign)[4] 。遗憾的是本组中有5例术前曾行电子内窥镜检查,4例发现肿块但无1例确诊。确诊主要靠病理学诊断。


  2.5 鉴别诊断

  胃肠道脂肪瘤要与回盲瓣脂肪瘤病相鉴别。二者均好发于中老年人,但前者生长在粘膜下层,大体呈鲜黄或淡黄色,圆形或分叶状,具有薄层包膜,该处粘膜糜烂或表浅溃疡;后者多发生于回盲瓣,肉眼可见回盲瓣增厚,呈息肉状突起,大体见淡黄色不规则形脂肪弥漫分布,边界不清且无纤维性包膜,该处粘膜完整,极少发生溃疡。


  2.6 治疗

  胃肠道脂肪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若肿物为单发且有蒂或直径<2cm可行经电子内窥镜电切术。有报道称若(1)肿瘤直径>2cm;(2)伴有临床症状;(3)诊断不明不能除外结肠癌者 [4] 可行手术治疗。若术前诊断明确或术中肿瘤经快速冰冻切片确诊者只需行肿瘤切除术或肿瘤加部分胃肠道切除术。若出现肠套叠并发肠壁坏死时应切除相应病变范围的肠管。


  参考文献


  1 陈志平,潘群雄,庄建良.结肠脂肪瘤7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1):137.


  2 周连高,李方坤,汪志杰.胃肠脂肪瘤的X线诊断(附7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8):490-492.


  3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外科病理学第二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2.


  4 孙淑明,许建衡,马涛,等.结肠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01,3(3):176.


  作者单位:4 4300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

 

2007-08-22 23:45:00浏览9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食道淋巴瘤的症状
食道淋巴瘤的症状主要包括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消化道症状等。该疾病是起源于食管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会影响食管正常功能及全身状态。若出现进食梗阻、不明原因发热等异常应及时就医,通过食管内镜、病理检查等明确诊断。1、吞咽困难:这是食道淋巴瘤常见症状。早期表现为进食固体食物时有哽噎感,食物通过食管速度变缓,症状间歇性发作,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增大导致食管管腔狭窄,吞咽困难逐渐加重,从难以咽下较硬食物发展到半流质、流质食物也难以下咽,严重影响营养摄入。2、胸骨后不适:患者常感胸骨后隐痛、闷痛或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在吞咽食物时出现,也可能在安静状态下发作。部分患者疼痛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剧,且随着肿瘤进展,疼痛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3、消化道症状:食道淋巴瘤会引发多种消化道表现。患者常有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恶心、呕吐也较为常见,肿瘤导致食管狭窄或胃食管反流时,呕吐症状更明显;部分患者因肿瘤侵犯食管黏膜或影响消化功能,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建议患者保持健康饮食,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粗糙、过烫食物,减少对食管的刺激。对于有淋巴瘤家族史、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食管内镜、胸部CT、肿瘤标志物检测等。若出现吞咽困难加重、发热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就医。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食管肉瘤比单纯的食道癌严重吗
食管肉瘤通常比单纯的食道癌严重。这两种疾病虽然都起源于食管,但食管肉瘤作为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相较于起源于上皮组织的食道癌,其细胞分化程度更低、侵袭性更强,且早期诊断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更差。食管肉瘤起源于食管的间叶组织,如平滑肌、纤维组织、血管等,其肿瘤细胞形态多样且异型性明显,与正常间叶细胞差异巨大。这些肿瘤细胞往往呈无序、弥漫性生长,缺乏明显边界,容易突破食管壁的层次结构,早期即可侵犯周围的大血管、气管等重要结构,增加手术切除难度。相比之下,食道癌多为鳞状细胞癌或腺癌,虽然也具有侵袭性,但生长相对局限,早期多沿食管壁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蔓延。食管肉瘤还具有更强的远处转移倾向,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肺、肝、骨等器官,而食道癌的转移以淋巴转移为主,血行转移相对较晚,这种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使得食管肉瘤病情更为凶险。食管肉瘤在临床症状上与食道癌相似,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缺乏特异性,加之发病率较低,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在治疗方面,食道癌目前已有相对成熟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部分早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较好预后。然而,食管肉瘤对传统的放疗和化疗敏感性较低,缺乏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手术切除后复发率极高。同时,由于食管肉瘤的恶性程度高,患者身体状况恶化迅速,难以耐受高强度的治疗,这进一步限制了治疗效果,使得病情难以控制,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的食道癌患者。一旦怀疑食管肉瘤,需尽快完善食管镜检查、病理活检及影像学检查(如CT、MRI)明确诊断和分期。治疗通常以手术切除为主,如食管癌切除术,争取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受侵犯组织。术后可尝试联合化疗、放疗或新兴的免疫治疗,但需充分评估耐受性。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气管狭窄外科手术效果怎么样
气管狭窄外科手术的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较好,也可能不太好。对于考虑进行气管狭窄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和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治疗。气管狭窄外科手术效果可能比较好。首先,对于一些由明确病因导致的局限性气管狭窄,如外伤、良性肿瘤等引起的,手术可以直接切除狭窄部位,然后进行端端吻合,能够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恢复气管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其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方式和器械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如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气管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然而,气管狭窄外科手术效果也可能比较差。一方面,气管狭窄的原因多种多样,对于一些由复杂病因引起的广泛性气管狭窄,如气管软化症、长段气管瘢痕狭窄等,手术难度较大,可能无法完全切除狭窄段,或者切除后难以进行理想的重建,导致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气道梗阻,影响呼吸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手术风险较高,气管周围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脏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这些结构,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气胸、喉返神经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术前要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包括气管CT、支气管镜等,以准确了解狭窄的部位、程度和病因,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康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外科皮脂腺囊肿切除手术会推迟例假吗
外科皮脂腺囊肿切除手术一般不会推迟例假。不过,虽然手术本身不会推迟例假,但如果患者在术后出现精神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或者因术后疼痛、休息不好等因素,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卵巢轴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进而影响月经周期。首先,皮脂腺囊肿切除术是一种局部的小手术,主要是在局部麻醉下对皮肤表面的皮脂腺囊肿进行切除,手术范围局限于皮肤及皮下组织,不涉及到女性的生殖系统以及内分泌调节的关键器官。手术过程中对身体整体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小,不会直接干扰女性体内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因此通常不会对月经周期产生影响。其次,月经周期主要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来调节的,这一轴系通过分泌各种激素来控制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形成月经周期。皮脂腺囊肿切除手术既不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等器官的功能,也不会改变激素的分泌水平和正常的反馈调节机制,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不会导致例假推迟。建议患者在术后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的恢复。如果出现月经推迟或其他月经异常情况,且排除了怀孕等其他因素,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