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人的“护牙保卫战”!

糖尿病人的“护牙保卫战”!


  糖尿病患者面对的问题很多,如果病情恶化,将面对“截腿”的命运。平时,患者的口腔与牙齿问题,也带来不少烦恼。

  嘴巴里,牙龈最先受到伤害,接着就是牙齿掉落。安微尼亚山医院的牙科医生吴仕正说,嘴巴是人们吃东西时的“通道”,如果口腔不健康的话,将影响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的吸收,特别是一些口腔问题如abcesses,更会对葡萄糖的控制造成更大的破坏。

  不过,只要好好控制糖尿病病情,口腔和牙齿问题是可以找到医疗途径。通常,那些大部分得依靠自然痊愈的疗法如移植手术,将不适合患者,因为被感染的机会相当大,疗程失败率也高。 最常见的糖尿病患者的口腔问题包括口干、感染、伤患复原较慢、更易患严重的牙龈疾病。

  吴医生说,一个无法很好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其牙龈疾病将增加17倍,牙齿脱落也增至3倍。如果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糖尿病患者面对上述问题的机会可减少很多。

  牙龈疾病由遗留在牙齿和牙龈间累积的食物碎屑造成。这些食物碎屑中的细菌,不断“攻击”牙龈,引起发炎,破坏内部组织。这将影响牙龈,或其下的骨层。

  如果牙龈下的骨层受到影响,在逐渐的侵蚀下,牙齿将失去支撑的“靠山”,也就是说,受波及的牙齿将松脱,最后向你告别。

  他说,受到严重牙龈疾病破坏的牙齿,保存的机会非常低,即使不是蛀齿,也得“连根拔起”。他说:“我们可以停止牙龈疾病继续蔓延,但是其破坏力是无法挽救的。因为一旦失去了牙齿,人们在吃食物时,咀嚼能力将受到影响,得借助齿桥或假牙的协助,才能吃东西。” “另外,由于病人抵抗感染的能力减弱,因此一类如念珠菌属的感染酵母菌,会在病人的口腔里找到“立足点”。病人对口腔伤患如溃疡、手术伤口,甚至是普通的割伤、抓伤等,也非常容易受到感染。这就是为什么病人接受医治时,牙医有时会配给预防剂的抗生素。” 唾液的功用相当多。 它包含抗体,具滋润作用,可清除死皮细胞,吃食物时,也能感觉其美味。如果唾液一旦减少,糖尿病患者受感染的机会也增加。

  装假牙者,少了唾液的润滑作用,将会造成溃疡及摩擦时所带来的口腔不适。此外,少了唾液的“清洗”,口腔里的死皮细胞日益沉积,除了容易受感染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令人恶心的口臭

  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装有假牙,更必须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感染与组织受到进一步的破坏。同时,病人得配一副适合与舒服的假牙,减低牙龈与牙齿受伤的机率。

  糖尿病患者,除了得注意每天的口腔清洁外,每三四个月,就得给牙医检查口腔与牙齿。

  病人平日得根据医生指示,照样服用糖尿病药物,找牙医前,不要因为要给牙医好印象,要口腔清洁而不吃东西。吴医生说,东西应该照吃,只要把牙齿刷干净就行了。他建议病人早上去看牙医,因为那时葡萄糖的需求较低。

  在等待看牙医时,病人会感到担心与忧虑,这压力会造成体内对葡萄糖的需求增加。病人如果觉得头晕,应通知牙医,这可能是低血糖所造成的。病人可携带糖果或葡萄糖饮料以备用。

(实习编辑:李杏)

2009-07-14 07:45:00浏览4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类天疱疮会有什么并发症
类天疱疮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皮肤感染、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建议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避免盲目自行使用药物。同时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和摩擦皮肤,防止水疱破裂继发感染。1、皮肤感染:类天疱疮患者皮肤会出现水疱、大疱,疱壁破裂后会形成糜烂面,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外界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从而引发皮肤感染,如脓疱疮、丹毒等。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皮肤症状,延长病程,还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全身性感染,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营养不良:由于类天疱疮患者皮肤损害广泛,尤其是口腔等黏膜部位受累时,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和消化功能。患者可能因疼痛而不愿进食,或者由于口腔黏膜糜烂、溃疡导致咀嚼和吞咽困难,长期下去会引起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3、水电解质紊乱:皮肤大疱破溃后会有大量组织液渗出,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水电解质紊乱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同时,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骨盆骨折最危险的并发症是什么
骨盆骨折比较危险的并发症有出血性休克、尿道及膀胱损伤、直肠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1、出血性休克:骨盆骨折时,骨盆内丰富的血管易受损破裂,如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由于骨盆骨质松脆,骨折后出血不易自行停止,短时间内可形成大量血肿。出血量多时,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发出血性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较高。2、尿道及膀胱损伤:骨盆骨折移位可能直接损伤尿道或膀胱。后尿道损伤在骨盆骨折中较为常见,多因骨折断端的直接刺伤或骨盆变形的牵拉所致。患者会出现排尿困难、尿道口滴血等症状。膀胱损伤时,尿液可外渗至周围组织,引起下腹部疼痛、压痛及反跳痛,严重时可导致腹膜炎,增加感染风险,影响患者康复。3、直肠损伤:骨盆骨折累及后环时,有可能损伤直肠。尤其是骨折断端向后移位,容易刺破直肠。直肠损伤后,肠内容物会进入盆腔,引发严重的盆腔感染,出现高热、寒战、腹痛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感染可能扩散,导致感染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若发生骨盆骨折,建议家属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以免加重损伤和出血。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在等待过程中,尽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出现明显出血,家属可在伤口处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等适当按压止血,但避免过度用力。
胡志伟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心脏支架手术后最怕什么并发症
心脏支架手术是通过介入手段将支架置入冠状动脉,以扩张狭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的治疗方法。心脏支架手术后较怕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再狭窄等。1、出血:这是心脏支架手术后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但这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可能表现为穿刺部位出血、皮下淤血,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如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脑出血则可能导致头痛、头晕、肢体偏瘫甚至昏迷等严重后果,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2、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虽然撑开了狭窄的血管,但在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细胞需要一段时间来覆盖支架表面。在此期间,如果患者没有遵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或者存在其他导致血液高凝的因素,就容易在支架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再次堵塞,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3、再狭窄:虽然支架能够有效扩张血管,但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支架内或支架两端血管的再狭窄。这可能与血管弹性回缩、内膜增生、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因素有关。一旦发生再狭窄,会再次影响心肌供血,导致心绞痛等症状复发,严重者可能需要再次进行介入手术或心脏搭桥手术,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为减少心脏支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术后应该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要注意观察身体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黄兆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糖尿病并发症脚烂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并发症脚烂,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足溃疡,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下肢神经和血管发生病变,进而引发足部感染、溃疡甚至坏死。该疾病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高血糖环境会损害神经,特别是下肢的神经,导致患者感觉减退或丧失。这使得患者难以察觉脚部的损伤、压力或感染,从而容易忽视初期的小伤口或不适。另外长期的高血糖状态还会损伤血管,导致血管狭窄、堵塞,进而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血液供应不足会使受伤部位愈合变慢,增加感染的风险。而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较为脆弱,这使得此类人群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并且感染后的愈合过程也会比正常人更长。发生感染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可能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除了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免疫功能下降外,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还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例如,穿着不合适的鞋子、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都可能增加脚部受到压力和摩擦的风险,从而引发溃疡。此外,足部外伤、烫伤、冻伤等也可能导致糖尿病脚烂。针对糖尿病足溃疡这一并发症,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这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关键。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如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要定期检查足部,包括自我检查和专业医生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同时,保持足部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穿着舒适、合适的鞋子,并使用护垫等辅助工具减轻压力。若发生感染或溃疡,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