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各型糖尿病 “胖瘦”有别!

  糖尿病人,该胖还是瘦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各型糖尿病 “胖瘦”有别!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少),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继续下降,且较为明显。

  1型糖尿病患者终身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经过合理治疗后,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也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体质指数BMI大于28)或超重(BMI大于25)。2型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及恶化与脂肪代谢密切关联,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不少糖尿病患者的BMI都在25、26左右。所以,即使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1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上文中提到,中国及所有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为何糖尿病的发病率却一路走高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腹内脂肪。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为“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2009-07-14 07:19:00浏览2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徐文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饮食调护原则是什么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是指2型糖尿病,此类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遵循控制总热量、少量多餐、均衡营养、避免暴饮暴食、适量摄入含糖量低的食物等原则。1.控制总热量:建议每天摄入的总热量要小于消耗的总热量。如果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大于消耗的总热量,则会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等,并且还要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以免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2.少量多餐:由于此类患者的胰岛功能受损,所以容易出现饥饿感,可以采取少量多次进食的方式进行缓解,比如每顿饭少吃一些,一天多吃几顿,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吃得太饱,否则也有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从而影响到身体健康。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治疗。3.均衡营养:平时还要注意补充身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以适当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瘦肉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且也不会对病情造成不利的影响。4.避免暴饮暴食:在患病期间,还需要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食,避免一次性食用过多食物。5.适量摄入含糖量低的食物:对于部分血糖波动不大的患者,可以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苹果、梨子、草莓、樱桃等,但需注意不宜过多,因为大量摄入也会转化为葡萄糖而使血糖明显增高。此外,务必完全避免酒精摄入,因酒精可能影响血糖稳定,同时,建立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至关重要,可通过家庭血糖仪或专业医疗检查,确保血糖水平在健康范围内。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2型糖尿病掉头发严重
2型糖尿病掉头发严重主要是由于体内血糖水平控制不良所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再配合日常管理改善症状。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或体重减轻等症状。 1、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掉头发严重的患者应遵医嘱服用格列苯脲等磺酰脲类、二甲双胍等双胍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阿卡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DPP-4抑制剂等药物控制血糖。此外,2型糖尿病掉头发严重的患者可遵医嘱适当使用非那雄胺、螺内酯等药物改善脱发的情况。必要时,还可以选择外涂米诺地尔进行治疗。 2、日常管理 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患者需要低盐饮食,无并发症时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过高,伴有肾脏疾病或高血压的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相应减少。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进食黄瓜、绿豆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延缓糖类吸收,并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低糖的食物如火龙果、猕猴桃、草莓等。患者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及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定期糖尿病监测,有利于判定并掌握病情控制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病情获得最佳控制。有利于改善2型糖尿病掉头发严重的情况。 2型糖尿病掉头发严重的患者还需注意平日的生活养护,注意保护头发,避免在洗头时过度挠抓头皮等,以免加重脱发的情况。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一型糖尿病吃什么药效果好
一型糖尿病指的是1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们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而且在临床当中这种疾病的病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磺胺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1、胰岛素 因为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患者体内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出现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不足。所以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上最常使用胰岛素。 2、磺脲类 常见的药物有格列本脲片、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等,药物服用之后能够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脲类药物受体相结合,可以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从而能够达到降糖的作用。 3、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也是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在临床当中最常用的双胍类主要包括了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等。双胍类降糖药适用于2型糖尿病和运动疗法未达标者,但年龄>65岁、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疾病患者禁止服用,以免增加肝脏、肾脏负担。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该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这类药物包括伏格列波糖胶囊、阿卡波糖片、米格列醇片等,需要遵医嘱用药。 5、胰岛素增敏剂 主要口服降糖药物包括噻唑烷二酮类和双胍类药物,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还能改善血脂、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等。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物治疗,而是注意做好血糖监测,进行综合全面的调理治疗,才可让血糖平稳降低。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1型糖尿病身体越来越瘦是什么原因
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越来越瘦可能是由于胰岛素缺乏、药物作用、胃肠功能紊乱、运动量减少、肝功能损伤等原因所导致。 1、胰岛素缺乏 1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遗传、病毒感染等原因所引起,由于胰岛素缺乏,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导致血糖持续升高,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如果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身体越来越瘦。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药物进行治疗。 2、药物作用 患者通常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如果患者不按时注射胰岛素,或者是注射胰岛素之后没有按时吃饭,就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血糖水平升高。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注射胰岛素。 3、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通常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等原因所引起,由于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胃肠道消化和吸收能力减弱,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无法被人体吸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药物进行治疗。 4、运动量减少 患者如果日常运动量减少,会导致摄入的热量无法消耗。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如游泳、慢跑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有助于减肥。 5、肝功能损伤 肝功能损伤会导致肝脏的代谢功能下降,使肝糖原的合成减少。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双环醇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加重肝功能损伤的情况。 另外,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通过检查明确病因后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