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并发症 你知多少?

糖尿病并发症 你知多少?


  糖尿病以其发病人群的庞大和发病率之高,在各种疾病中名列前茅,是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杀手”,值得引起广大医患人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糖尿病的致残致死率非常高,但一般说来,其严重后果往往并非糖尿病本身所致,而是由其并发症或伴发病引起,故对糖尿病并发症、伴发病,实有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必要,因知道这些知识,有利于人们对它们的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从而可遏制不良后果的发生。

    “病来如山倒”的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正常情况下,体内有足够的胰岛素分解代谢血糖,从而获得能,不需动用脂肪储备。患糖尿病后,若胰岛素严重缺乏,机体不得不通过分解脂肪获取能量,此时尿液和血液中可能出现酮体。大量酮体的产生和聚积,可使机体发生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若不及时救治将导致死亡。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昏迷。主要原因是在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引起血糖急剧升高的因素,同时伴有严重失水,导致血糖显著升高。本症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严重者昏迷,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乳酸性酸中毒。乳酸由丙酮酸还原而成,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当缺氧或丙酮酸未及时氧化时,即还原为乳酸。当乳酸浓度>2.0mmol/L、血液酸碱度<7.37,而无其他酸中毒存在时,可确诊乳酸性酸中毒。可出现神志模糊、嗜睡、昏迷等神经症状。

    糖尿病低血糖症。患糖尿病时发生低血糖见于以下情况:(1)服用某些降糖药物如优降糖、达美康、诺和龙和唐力等。(2)为了控制饮食,进食量太少。(3)胰岛素用量过大易发生低血糖。

    “病去如抽丝”的慢性并发症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肌梗死者是正常人的5~7倍,并发脑梗死者是非糖尿病者的12倍。这是因为糖尿病虽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但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甚至还可有水、盐代谢和酸碱失调、这些代谢障碍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基础。另外,患者因血糖浓度高,血黏度和血小板粘附率也高,此外,抗凝血活力下降,且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腔变窄,加上组织缺氧,血小板易沉着,以及脂质黏附血管壁致斑块形成,血流变慢,从而导致脑血栓、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病的发生。

    还有,2型糖尿病多有高胰高血糖素血症,此症本身可引起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也可引起高血压。

    糖尿病性心律失常。糖尿病时副交感神经受损而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心动过速,心跳频率随呼吸而改变。心电图R—R间期缩短,严重者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尤其在使用麻醉药及手术时更易发生。

    糖尿病性胃肠病。糖尿病时如出现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和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可能是糖尿病胃肠病的表现。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自主神经受损引起的胃轻瘫,以及肠功能紊乱(蠕动缓慢或亢进)所致。

    眼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视力下降和致盲的主要原因,失明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5倍。如血糖控制不理想,患糖尿病5年后,99%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部病变。

    首先是白内障:在所有的白内障患者中,由糖尿病所致者占30%~40%,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和眼的内房水中葡萄糖浓度增高,葡萄糖在代谢中转变为山梨醇物质积聚在眼的晶体内,造成晶体纤维肿胀,进而断裂、崩解,最终完全混浊,从而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63
2009-05-16 11:28:00浏览310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凯群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老年人骨质疏松疼痛难忍怎么缓解
老年人骨质疏松疼痛难忍可通过多种方法来缓解,主要包括热敷、按摩、体外冲击波治疗、使用止痛药物、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方面。1、热敷:通过热传递,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2、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度按摩,能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加重疼痛。3、体外冲击波治疗:利用冲击波的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等,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减轻疼痛,对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有一定效果。4、使用止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能抑制体内的炎症介质产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对于中重度疼痛,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等,但此类药物有一定成瘾性,需谨慎使用。5、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从根本上改善骨质疏松,缓解疼痛。降钙素类药物如鲑降钙素,能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骨吸收,还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止痛作用,但需遵医嘱使用。针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疼痛,建议老年人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和治疗,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治疗方式。定期到医院进行骨密度等检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居住环境的安全,减少地面杂物,防止滑倒摔伤,避免因骨折等意外加重疼痛和病情。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老年人一直睡觉会导致失智吗
现代人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很多人或许都想过,要是能天天自然醒该多好。虽然睡眠过少确实对健康有害,但也并非睡得越久就越好。根据2022年的一个研究结果,如果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患失智症的几率可能会更高。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睡眠和大脑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与影响,并提供4种方法帮助您预防失智症。【睡太久恐影响认知能力、提升失智症风险】美国迈阿密米勒大学医学院针对长期睡眠过长是否会影响认知能力,或者导致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和其他类型的失智症展开了研究。该研究对5000多名老年人进行了长期观察,结果发现,失眠和长时间睡眠似乎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神经认知功能下降存在关联。研究发现,每晚睡眠超过9小时,可能会导致记忆力和情节式学习表现下降,而这两方面的下降也都是引发失智症的危险因素。平均而言,研究对象的学习能力下降了22%,语言流利度下降了20%,记忆力下降了13%。研究专家表示,过多的睡眠与一种被称为白质病变的大脑病变有关。在磁共振成像中,这种病变会呈现出白色斑点,同时也会使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并增加患失智症和中风的风险。目前认为,其成因是流向大脑的血液减少。但目前证据多为观察性研究,无法确定是“睡太久导致失智”,还是“早期失智病变导致睡眠需求增加”。【好生活习惯会让大脑更健康】虽然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睡眠过多和失智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大家依然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降低晚年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延缓认知能力下降的最佳长期策略,是要让大脑有放松休息的时间,以及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维持稳固的社交网络以及保持情绪健康来实现。若想预防失智症,除了要适时让大脑休息并维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外,还可以从以下4种方法入手:1、多动脑:从事写作、绘画、打麻将、园艺、编织等能够刺激大脑功能的心智活动或创造性活动,可使患失智症的风险降低约50%。所以建议大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增强脑细胞之间有效的神经连接,预防失智症的发生。2、多运动:建议每周保持2至3次以上规律运动的习惯,比如走路、爬山、游泳、有氧运动、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失智症有保护作用。3、采用地中海饮食:地中海饮食不仅有助于降低患癌的风险,还能降低约70%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建议平时适量摄入蔬果、豆类、坚果及未精制谷类,并使用橄榄油等不饱和油脂进行烹饪或调制沙拉,以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以及三高(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的风险。4、多与人群互动:研究表明,多参加社交活动可使患失智症的风险降低,相对风险下降40%。例如参加社区活动、公益社团、同学会、当志愿者等。最后,如果大家发现自己经常睡眠过多或睡眠不正常,比如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或不足6小时,又或者即使睡眠时间正常,但总是感到疲倦、想休息,最好去咨询医生,并检查一下身体状况。
高勇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老年人性功能差正常吗
老年人性功能差通常是正常的,是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不用特殊处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这对性功能有着显著影响。以男性为例,其体内雄激素水平会逐渐下降,雄激素对于维持性欲、阴茎勃起功能等至关重要。睾酮分泌减少,可能使得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松弛能力下降,导致勃起功能障碍,性行为时阴茎难以达到足够硬度以完成性交。同时,老年人血管功能也会减退,包括阴茎海绵体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管弹性降低,血流灌注不足,这进一步加重了勃起困难。女性方面,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大幅减少,可能导致阴道黏膜变薄、干涩,性交时疼痛不适,从而降低了对性的兴趣和参与度。这种因生理变化导致的性功能下降通常是正常的。心理因素在老年人性功能变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年人生活中常面临各种压力事件,如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失落感、经济压力以及伴侣关系变化等。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理负担会分散注意力,抑制大脑性中枢的兴奋,使得性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建议老年人正确认识性需求,伴侣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分享彼此感受和需求,增进亲密关系。另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身体机能,对改善性功能有一定帮助。若存在心理问题,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提升性功能和生活质量。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老年人胸腔积液是严重的病吗
老年人胸腔积液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由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引发的,通常病情危重,严重威胁健康甚至生命;若是轻度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等所致且积液少,经有效治疗可控制,影响相对较小。胸腔积液的产生可能源于多种严重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本身就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胸腔积液的出现往往进一步加重了病情。例如,当老年人因心力衰竭而出现胸腔积液时,不仅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还可能因积液对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压迫而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往往提示病情已经处于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产生严重影响。然而,如果老年人胸腔积液是由轻度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等易于控制的疾病引起,且积液量较少,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积液通常可以被吸收,病情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胸腔积液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影响相对较小,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严重的疾病。针对老年人胸腔积液,无论是严重还是不严重,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老年人出现胸腔积液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对症治疗以及胸腔穿刺抽液等。同时,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