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JAMA:连续血糖监测对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与标准血糖监测相比,连续血糖监测对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统计发现患有I型糖尿病的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血糖控制效果较差,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连续血糖监测(CGM)对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153名14至24岁的I型糖尿病患者参与研究,其血红蛋白A1c(HbA1c)水平为7.5%至10.9%,随机接受接受CGM(CGM组;n=74)或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常规护理(BGM组;n=79)。主要结果是从基线到26周HbA1c的变化,次要结果包括额外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CGM血糖指标和患者报告的结果等。

  患者平均年龄17岁,50%为女性,平均糖尿病持续时间9年,142名(93%)患者完成了研究。在CGM组中,68%的参与者在6个月每周至少使用5天CGM。CGM组的平均HbA1c在基线时为8.9%,26周时为8.5%,而BGM组的基线和26周时均为8.9%(组间差异为-0.37%)。在20个预先指定的次要结果中,7个HbA1c结果中的3个、9个CGM指标中的8个和4个患者报告的结果中的1个有统计学差异。CGM组和BGM组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是严重低血糖(CGM组有3例,BGM组有2例)、高血糖/酮症(CGM组有1例,BGM组有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CGM组3例,BGM组1例)。

  研究认为,与标准血糖监测相比,连续血糖监测对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020-06-19 08:58:18浏览4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邹燕敦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病因可能包括自身免疫、遗传、病毒感染、胰岛素缺乏和环境因素。由于两者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也有所区别。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 1.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对自身的组织、器官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由于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无法正常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从而引发高血糖。建议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天主食中粗粮可占三分之一左右,多吃蔬菜,如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 2.遗传 遗传是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一种特征,可能导致某些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如果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有糖尿病,则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如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3.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可能诱发胰岛炎,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这会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病的症状。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可用于治疗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通常整粒用温水送服,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并遵循医嘱使用。 4.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缺乏可能是由于胰腺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此时,身体无法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治疗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例如使用短效或长效胰岛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 5.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加速其衰竭,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建议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每天瘦肉不超过100克,鱼类100-150克。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以降低糖尿病风险。
徐文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1型糖尿病是几型超敏反应
1型糖尿病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性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不同的类型。Ⅳ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一般在接触抗原后24至72小时出现,与抗体和补体无关,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而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1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Ⅳ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在1型糖尿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并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另外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识别并结合胰岛β细胞表面的抗原,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1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疲劳等。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水平升高,患者会出现频繁排尿以排出多余的糖分,同时感到极度口渴。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减轻和疲乏无力。 诊断1型糖尿病通常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胰岛素水平测定。此外,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C-肽测定,以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注射胰岛素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短效胰岛素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可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一般在餐前注射,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患者需按医嘱使用胰岛素笔或其他注射器将胰岛素注入皮下,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应定期测量血糖值,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血糖稳定。
邹燕敦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1型糖尿病是几型超敏反应
1型糖尿病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性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不同的类型。Ⅳ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一般在接触抗原后24至72小时出现,与抗体和补体无关,是由致敏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而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1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Ⅳ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在1型糖尿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并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另外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被激活,识别并结合胰岛β细胞表面的抗原,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1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疲劳等。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水平升高,患者会出现频繁排尿以排出多余的糖分,同时感到极度口渴。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减轻和疲乏无力。 诊断1型糖尿病通常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胰岛素水平测定。此外,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C-肽测定,以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注射胰岛素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短效胰岛素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可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一般在餐前注射,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患者需按医嘱使用胰岛素笔或其他注射器将胰岛素注入皮下,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应定期测量血糖值,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血糖稳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