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李益明教授:高血糖和相关内分泌疾病,临床诊治中注意这几点

  血糖升高与糖尿病诊断

  机体内有很多激素与血糖相关,与甲状腺激素、皮质激素等其他激素不同,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当体内升糖激素的作用超过了降糖的胰岛素,就会引起血糖升高,但是血糖升高和糖尿病并不能划等号,血糖升高包括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前者是指血糖升高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而糖尿病则是血糖更高的病理状态。

  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以静脉血浆葡萄糖值为准,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7.0mmol/L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为其诊断切点。

  当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就被称为糖调节受损:当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被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OGTT2小时血糖>7.8mmol/L,而<11.1mmol/L则为糖耐量减低(IGT)。这部分患者需要积极干预,避免其进一步进展到糖尿病。这些患者在使用其他药物时,要谨慎选择一些对血糖有影响的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小剂量长期使用和大剂量短期使用,都会升高血糖,甚至成为糖尿病。

  应激因素导致血糖升高:李益明教授提到,在评估高血糖和诊断糖尿病时,不但要参考血糖水平,还要了解血糖升高的原因,要排除一些导致血糖短时变化的继发性因素,以做好鉴别诊断。像感染、发热等应激因素导致的高血糖,机体血糖短暂升高,等应激因素解除后,血糖会自然下降,尤其对于住院患者出现的高血糖,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一个长期禁食的成人行OGTT试验时,也有可能血糖明显升高。因此,对于没有“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症状的人出现血糖检测指标异常,一般需要在非同日重复进行上述任一指标的检测,来确证糖尿病的诊断。

  内分泌疾病与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之后,还需要分型,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诊疗方案不同,除了大家熟悉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之外,还有一类发病率不高的糖尿病,即特殊类型糖尿病,比如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以及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此外药物和化学品也会导致糖尿病。李益明教授着重介绍了一些内分泌疾病引起血糖升高的特点,这些内分泌疾病往往导致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打破了机体的血糖调节平衡,从而引起血糖的异常,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包括:

  1. 肢端肥大症  这类患者生长激素(GH)分泌过多,GH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引起软组织、骨骼及内脏的增生肥大。同时,生长激素会加重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肪和糖原分解,大约有35%的肢端肥大症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尤其见于病程长或年长者。                                        

  2. 皮质醇增多症  主要包括垂体ACTH瘤和肾上腺腺瘤,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糖皮质激素所致,临床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等。有比较典型的体征,皮质醇有拮抗胰岛素,又有促进糖异生的作用,同时也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因此临床上会出现血糖升高,一些患者有糖尿病相关症状,被称为类固醇性糖尿病。

  3. 胰高糖素瘤 其是一种非分泌胰岛素的罕见胰腺内分泌肿瘤,以中老年女性多见,胰腺的肿瘤产生过多的胰高糖素。胰高糖素瘤患者中普遍存在糖耐量异常,但是74%-96%的患者是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糖尿病,而首诊时存在糖尿病的患者仅为38%。

  4. 嗜铬细胞瘤 为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的肿瘤,这种瘤能持续或间歇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儿茶酚胺类激素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并可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但这类激素在糖尿病病因学中并不占重要地位,有部分嗜铬细胞瘤患者出现高血糖,但是糖尿病发生少见。不过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可加重原有的糖尿病代谢紊乱,甚至诱发急性并发症,因此在临床上要引起警惕。

  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主要的临床特点是高代谢表现,因此会出现多食、消瘦等症状。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能量和营养代谢,一方面增加周围组织糖的消耗,另一方面又促进糖的异生,因此甲亢患者也容易发生血糖异常,这部分患者一般空腹胰岛素水平正常,而餐后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可存在餐后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共存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甲亢,那么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并在一定情况下诱发酮症酸中毒。

  6. 醛固酮增多症 之前人们认为醛固醇增多症有高血压、低血钾和糖耐量异常的三联征,但数据表明血糖异常的情况不到一半,且程度较轻,但值得一提的是缺钾性肾病引起多尿、夜尿增多和口渴等症状,以及缺钾引起的糖代谢紊乱,可以导致患者被误诊为真性糖尿病,需要注意查找原发病症,正确处理。

  如何在诊疗中找到真凶?

  在临床上,很多疾病的症状不一定典型,遇到初诊糖尿病的患者要仔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尤其对于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年轻起病非肥胖者,需要排除继发性糖尿病。此外,当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数值不匹配,或者常规降糖治疗效果不佳时,都需要仔细梳理,在蛛丝马迹中查找真凶。

2020-01-09 00:56:52浏览7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心脾两虚吃归脾丸上火怎么办
心脾两虚吃归脾丸上火,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治疗。1、一般治疗归脾丸属于一种中成药,是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通常用于改善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多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服用归脾丸后出现上火症状,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建议患者及时停止用药,并密切关注身体情况。同时,患者应多喝温水,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病情的恢复。2、物理治疗如果服用归脾丸后出现上火症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可以选择心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有利于改善上火引起的不适症状。3、药物治疗如果上火症状比较严重,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牛黄清胃丸、黄连上清丸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药物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按摩、刮痧等方式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服用归脾丸时,需要严格遵医嘱,不可私自盲目服用。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就医治疗。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脾胃虚弱、上火吃什么中成药
通常情况下,脾胃虚弱、上火可以吃参苓白术散、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黄连清胃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盲目服用。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主要是由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等多种中药材组成,具有补脾胃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便溏等症状。2.香砂养胃丸:该药物主要成分有木香、陈皮、半夏曲以及党参等中药制成,具有温中和胃的作用,对于改善脾胃虚寒所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者是腹胀腹泻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3.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中成药制剂,药品类型为扶正剂,通常是由干姜、甘草、大枣以及制附子等药材组成的,具有温阳祛湿、益气健脾的功效与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手足不温等症状。4.人参健脾丸:人参健脾丸属于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人参、麸炒枳实、山楂、六神曲、炙黄芪、当归、酸枣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饮食不化、嗳腐吞酸、消化不良等症状。5.黄连清胃丸:黄连清胃丸的主要成分是人工牛黄、栀子、玄参、地黄、牡丹皮、黄芩、石膏、冰片等,能够起到清热解毒、凉血降火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心烦口渴、牙龈肿痛、咽喉疼痛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擅自服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出现不适症状。如果脾胃虚弱上火严重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辨证下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怎么调理
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一般可以通过规律饮食、适当运动、生活护理、药物治疗、艾灸疗法调理。1、规律饮食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可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原因所引起,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需要避免食用寒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烧烤等。这样对脾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还可以预防上火。2、适当运动如果患者平时缺乏运动,导致抵抗力低下,则会产生脾胃虚寒又容易上火的情况。患者需要在平时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做一些如打太极、慢跑等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血液的循环,可以使脾胃功能逐渐恢复且增强。3、生活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着凉受风。还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阴暗、潮湿的环境对恢复造成影响。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不适症状。4、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遵医嘱服用一些健脾养胃的药物进行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以及山楂丸等药物,容易上火的患者可以吃牛黄解毒丸、三黄片和黄连上清丸等药物降火。5、艾灸疗法若通过以上方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患者可以到正规医院接受中医艾灸的方式进行处理,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也能够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除以上方法外,也可以通过艾叶泡脚来调理,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更快地将体内的虚火和寒气排出体外。建议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避免吃得过饱,尽量少食多餐,以免加重病情。平时还应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以免影响疾病的恢复。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中医为什么说吃鱼是上火的
大部分鱼肉都会生热,鱼肉属于温性食物,在中医角度上分析,对于阴虚内热之人食用鱼肉都会引起上火的症状出现,一般建议阴虚内热的人不要食用。容易引起上火的鱼有带鱼、鲢鱼、鳝鱼等,这些鱼吃多了容易出现上火的现象。 1、带鱼 带鱼是温性食物,过多食用容易引起上火。出现上火的症状后,可以通过口服清热、解毒、凉血的药物进行改善,如穿心莲片、牛黄解毒片等。还应做到忌辛辣刺激、海鲜、烧烤类食物,饮食清淡。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青菜水果,比如苹果,香蕉等进行调节,并且应当注意多喝水。 2、鲢鱼 鲢鱼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暖胃,过多食用会上火。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既能健身,又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改善疗效。吃鲢鱼上火期间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花椒、大蒜等,并且注意清淡饮食,多样化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有效地减少上火的症状,临床上火一般表现为口腔溃疡,口角炎等,常用的药物有蒲地蓝、金银花、甘草等。 3、鳝鱼 虽然黄鳝营养丰富,具有保护视力的作用,但鳝鱼性温,吃多也容易上火。若本身上火的人,不宜吃黄鳝,黄鳝是一种偏燥的食物,上火的人吃了之后,容易加重体内的火气,出现大便干燥等症状。上火应多喝水,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促进肠蠕动以帮助消化。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