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究竟应该减重多少才有好处?


  不少患有糖尿病的超重/肥胖人士会发现,在经过一年的“低热量饮食+运动”干预之后,或多或少都瘦了下来,同时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一旦松懈下来,复胖的几率相当大。

  “没关系,再重新减肥就是了。“你也许会这样想。对于抱着这种侥幸心理的人,小编先奉上两个特别扎心的大型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扎得粉碎!

  一个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营养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做的,荟萃分析涉及17项与体重及死亡相关的研究,主要针对60岁以上人群,结果提示老年人体重不断上下波动与较高的死亡风险有关[1]。

  一个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做的,他们综合了49项与体重及死亡相关的研究,涉及近80万人,年龄在40岁至65岁之间,结果显示,从中年到老年,与保持稳定体重相比,体重忽增忽减,都会导致癌症死亡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升高[2]。

  此外,研究人员还指出,有不少研究都提出体重减轻也有一定风险,因为随着年龄渐长,人体的肌肉质量下降,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和内脏),减肥可能导致中老年人肌肉质量更差,且骨量流失,导致骨质疏松症提早到来等。

  我把这些读给老爸听,正在抱怨饭菜太清淡、想吃红烧肉的他立马掀桌(╯‵□′)╯︵┻━┻

  “那还减个毛线肥,一直胖着算了!

  “不不不,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体重还是要努力减下去的。但到底减多少对心血管健康更有益呢?看看美国的一项名为“糖尿病健康行动:look AHEAD”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3]就知道了。

  减重,我们的口号是:

  一年内瘦他个20%!

  该试验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选取了约5000名年龄在45-74岁之间、BMI≥25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生活干预来看一年后的减重量与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情况的关系。

  研究人员给体重在250磅(约226斤)以内的制定每天1200大卡的饮食,体重大于250磅的可以增加300大卡的热量,且必须减少30%的饱和脂肪摄入;同时,前六个月内的运动强度,要达到每周至少17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最初两周的活动量不少于50分钟)。

  这样坚持一年后,不出意外,结果是减重幅度越大(减掉初始体重的10%~20%),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控制水平越好。血糖和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控制的好,血管死亡风险就相应降低。

  之后,为了搞清楚维持体重减轻长期效果,研究人员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长达10几年的随访。在一项4年随访观察研究结果中[4],研究人员提示我们,那些减重幅度较大(即初始体重减轻20%)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减重幅度较小(即体重减轻8%以内)的患者,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控制得更好,心血管死亡风险更低。

  这些结果,研究人员发表在我们熟知的《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杂志上。不过,有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那些减重幅度很大的患者,即使在第四年体重又反弹回去,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善效果仍然比减重幅度很小或没有减重的患者要好得多。

  复胖程度控制在不超过25%

  是我们的维持目标

  好了,我们知道了一年内减掉初始体重的10%~20%是比较健康的量,很多时候复胖又在所难免,糖尿病患者为了心血管健康和少吃药,要将减重效果维持到什么程度为好呢?

  近期,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弗里德曼营养科学与政策学院的研究人员为了搞清楚不同体重的变化对于上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在look AHEAD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又做了一项观察性研究[5],结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上。

  研究人员将look AHEAD试验中减重成功的患者分成2组观察,分别是减少初始体重<10%的和减重≥10%的,通过比较发现:

  从基线到第4年,参与试验的患者无论男女,初始减重≥10%的患者与减重<10%的相比,开始接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比例(3.1%vs7.5%)显著降低,而停止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比例(16.7%vs3.4%)显著升高(P<0.0001)。

  在男性患者中,从基线到第4年,初始减重≥10%的患者开始服用降压药的比例(15.5%对7.4%)明显低于减重<10%的患者,而停止服用降压药的比例(7.1%对4.0%)明显高于初始减重<10%的患者(P=0.003)。

  此外,该研究还将减重患者复胖的程度做了分层,分别是0%、25%、50%、75%和100%。特别指出,能100%的维持减重成果显然是对心血管健康最有益,但如果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那么,能将减肥成果持续保持在8成左右,益处也是很大的。

  “尤其是对那些减少初始体重较多的人来说,能维持75%的减重效果,对降低心血管代谢风险极有帮助“,研究人员在讨论部分总结道。也就是说,一个180斤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一年减轻体重36斤左右比较理想,三年后维持在减轻27斤左右——也就是体重150斤左右,对长期心血管代谢健康有益。

  “做这个研究,主要是为了提醒临床医生向广大糖尿病患者强调保持减重效果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要继续坚持低热量饮食加适量运动的生活干预。”

63
2019-11-28 00:51:23浏览5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肤痒一抓就红一片,起疙瘩用哪些药
针对皮肤出现瘙痒症状,并在搔抓后出现红疹和疙瘩的情况,可以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药物、抗真菌药物、中成药进行治疗。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更专业的诊断和治疗。1、抗组胺药物:对于由过敏反应引起的皮肤瘙痒和红疹,抗组胺药物是首选治疗方案。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常用药物包括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等。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嗜睡、口干等,并遵循医嘱进行剂量调整。2、糖皮质激素药物:当瘙痒和红疹症状严重时,糖皮质激素药物可发挥显著的抗炎和止痒作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是常用的外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局部涂抹。对于全身症状严重的患者,也可考虑口服糖皮质激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3、抗真菌药物:若皮肤瘙痒和红疹由真菌感染引起,如体癣、股癣等,应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盐酸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胶囊等药物能有效杀灭真菌,缓解症状。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确保疗程足够,以避免病情反复。4、中成药:如润燥止痒胶囊、防风通圣丸等,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缓解皮肤瘙痒症状。针对皮肤痒一抓就红一片、起疙瘩的情况,除了上述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日常护理和预防。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或化妆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同房后用纸擦外阴有淡红色血正常吗
同房后用纸擦外阴有淡红色血是否正常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如处女膜破裂、处于特殊生理时期或者性行为过于激烈等,也可能是由疾病因素引起,如阴道炎症、宫颈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一、正常生理现象:1、处女膜破裂:对于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女性,处女膜破裂可能导致少量出血,血液通常呈淡红色。这种出血一般量不多,可能仅在擦拭时发现淡红色血迹,通常会在短时间内自行停止,也不会伴有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2、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果女性处于排卵期或月经前后,同房后也可能出现淡红色血迹。这些时期子宫内膜已经开始准备脱落或还未完全修复,性行为的刺激也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少量出血。这种情况引起的出血一般也较少,且可能会伴有轻微的腹部不适,但通常不会有严重的疼痛等症状。3、性行为过于激烈:当性行为过程中动作过于粗暴、激烈时,可能会对外阴、阴道等生殖器官造成一定的摩擦损伤。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擦拭时有淡红色血的情况,可能会伴有轻微的疼痛或不适感,但一般损伤不严重,出血会逐渐停止,身体也会自行修复。二、疾病因素:1、阴道炎症: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阴道黏膜在炎症的刺激下会变得脆弱、充血,同房时的摩擦容易导致黏膜破损出血,从而出现擦拭有淡红色血的现象。同时,还可能伴有阴道瘙痒、白带增多、异味等症状。2、宫颈病变:常见的有宫颈炎、宫颈息肉、宫颈癌等。宫颈炎时,宫颈表面的柱状上皮外翻,受到性生活的刺激后容易出血;宫颈息肉是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质地较脆,同房时触碰容易引起出血;而宫颈癌则是由于宫颈细胞发生癌变,组织变得脆弱,性生活也可能导致出血。这些情况除了同房后出血外,还可能有白带异常、腹痛、接触性疼痛等症状。3、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盆腔、卵巢等。同房时可能会刺激到异位的子宫内膜,导致其出血。患者通常还会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针对同房后擦外阴有淡红色血的情况,如果是偶尔出现一次,且出血量少,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以先观察,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但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出现,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为什么说脚气是养生病
脚气并非所谓的养生病,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脚气医学上称为足癣,是一种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其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理性状态,而非养生的表现。足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等真菌引起,这些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繁殖。当足部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如穿着不透气的鞋子、袜子,或足部多汗时,真菌就容易侵入皮肤,引发足癣。足癣通常表现为足部皮肤瘙痒、脱皮、出现水疱或糜烂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因为瘙痒而抓破皮肤,导致继发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在症状方面,足癣可细分为多种类型,如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足癣主要表现为足部出现小水疱,伴有瘙痒;间擦糜烂型则多见于足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剥脱后可见潮红糜烂面;鳞屑角化型则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甚至皲裂。不同类型的足癣症状各有特点,但均由真菌感染引起,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足癣的方法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和口服药物。局部用药方面,可以遵医嘱选择抗真菌药膏或喷剂,如酮康唑乳膏,直接涂抹在患处,以杀灭真菌并缓解症状。口服药物则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局部用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常用的有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穿不透气的鞋子和袜子,以减少真菌的生长环境。针对足癣这一疾病,建议患者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同时,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是预防足癣的重要措施。通过科学的治疗和预防,可以有效控制足癣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晓茹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养生茶有哪些
养生茶种类繁多,包括菊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陈皮茶、荷叶茶等。在选择养生茶时,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求来决定。例如,体质偏寒的人应避免过多饮用金银花茶、菊花茶等寒性茶饮。1、菊花茶:菊花茶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之效,可用于缓解上火引起的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症状。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目眩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尤其适合容易上火、用眼过度的人群。2、玫瑰花茶:玫瑰花富含挥发油、花青素等成分。其挥发油气味芬芳,可以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花青素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减少皱纹产生,保持皮肤弹性。3、金银花茶:金银花含有绿原酸、木犀草素苷等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能帮助身体抵御病菌入侵。木犀草素苷也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4、陈皮茶:陈皮中含有挥发油、橙皮苷等成分。挥发油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增强脾胃功能,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橙皮苷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5、荷叶茶:荷叶含有荷叶碱、黄酮类等成分。荷叶碱能调节脂肪代谢,抑制脂肪吸收,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堆积,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同时,饮用养生茶也应适量,不宜过量饮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养生不能仅仅依赖于养生茶,还应结合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