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如何预防糖友冬季低血糖?

  入冬后,糖尿病患者须预防发生低血糖,应注意合理进餐、适量运动及正确使用降糖药物。

  很多糖尿病患者只关注高血糖,却忽视了低血糖的危害性。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8mmol/L称为低血糖。发生低血糖时,患者会出现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如果血糖更低,或者低血糖持续时间更长,患者就会出现精神和意识的障碍,甚至胡言乱语,再重者就会发生昏睡,甚至昏迷进而危及生命。

  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怎么又会有低血糖?这是许多糖尿病人的疑问。专家指出,糖尿病患者身上始终存在着低血糖与高血糖这对矛盾。

  糖尿病是以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低血糖则相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糖低于正常水平的症候群。

  冬季低血糖高发

  冬季,患者更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从临床上看,冬季是夜间低血糖的高发期。因为寒冷的冬季身体能量需求增加,夜长昼短,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如果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容易发生低血糖。有很多患者在冬季凌晨1—3点左右出现低血糖,除了饥饿感和心慌之外,第二天晨起还会感到头痛、乏力等不适。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并发症。目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但自我防护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低血糖常见症状

  1、糖尿病早期或确诊之前,尤其是肥胖者,用餐3-5小时后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测血糖低于正常。此时需做糖耐量试验,以确定有无早期糖尿病。

  2、用胰岛素治疗期间,因剂量过大或病情好转未及时减量,或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临时运动过量等,均是引起低血糖的原因。

  预防

  冬季夜长昼短,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能量补充,糖尿病患者更应该谨防夜间发生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一般出现在凌晨 1:00~3:00,患者若平素睡眠较好,但近期睡眠差或者在睡眠过程中经常做噩梦;夜间出汗,常汗湿衣服或第二天晨起头痛或乏力等。因此,当怀疑有夜间低血糖存在时,则应在次日午夜2:00~3:00检测血糖,以备采取相应措施。

  因夜间发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有的患者甚至会因为低血糖而在睡梦中失去生命。如能证实确实存在夜间低血糖,则可睡前少量加餐或调整晚间胰岛素剂量。同时建议患者可通过日常的饮食调节来预防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比如多吃水果、蔬菜、谷类食物、各种豆类、肉类、鱼类这些可缓慢吸收的食物,可帮助保持血糖稳定。

  为了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应高度警惕,老年人特别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更应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时、定量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准时就餐,若不能按时进餐,应在进餐时间吃些水果或饼干等;不宜空腹运动,运动量应适当;外出时,一定要备些饼干、糖果,出现低血糖先兆时及时食用;随身携带糖尿病信息卡(包括个人信息、联系方式等),并注明在意识不清时,请将口袋内糖果放入口中或立即送医院急诊室抢救;为预防夜间低血糖,睡前可选择饮用一杯酸奶或低脂牛奶,吃一份水果、3~5块饼干等;另外,定期到医院复查,并遵从医嘱,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特别要避免反复发生低血糖;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饮酒应少量,禁忌空腹时饮酒。

  因无法预知低血糖何时会发生,因此,对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发作时,应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坐下或者躺下,以免摔伤,尽快进食糖类食品饮料。若服糖5分钟后症状无改善或变得更糟,应立即吃更多的糖,如果10分钟内仍然无改善,就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同时,注意低血糖被纠正以后,还要在下一餐前吃少量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点心或水果、牛奶等,以预防血糖再度降至最低点。


如何预防糖友冬季低血糖?更多糖尿病最新资讯,请关注39糖尿病频道——中国第一糖尿病门户

(实习编辑:吴晓薇)

2009-01-05 23:27:00浏览7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低血糖吃什么中草药效果好
通常情况下,低血糖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芪、葛根、人参、桂圆、红枣等中草药进行治疗。1、黄芪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功效,在临床可以用于缓解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等症状,同时对于低血糖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2、葛根葛根味甘,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效,在临床可以用于缓解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等症状。低血糖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葛根进行治疗。3、人参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在临床可以用于缓解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脾气不足、中气下陷、肺虚喘咳等症状。4、桂圆桂圆味甘,性温,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在临床可以用于缓解心脾两虚引起的气血不足、心悸易惊、失眠健忘等症状,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低血糖的不适症状。5、红枣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在临床可以用于缓解脾虚食少、乏力便溏等症状。也可以用于治疗低血糖。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并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如果患者低血糖的情况比较严重,还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低血糖出虚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低血糖出虚汗可能是由于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脑功能失调、脑细胞缺糖、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等原因所引起的。 1、剧烈运动 如果患者进行了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能量被大量消耗,从而引起低血糖的情况,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虚汗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补充葡萄糖,如吃糖果、小面包等,可以缓解症状。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卧床休息,缓解不适症状。 2、交感神经兴奋 低血糖是指血浆中葡萄糖水平下降,当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起患者出现心慌、手抖、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适当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巧克力等,有助于缓解症状。必要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的方式进行治疗。 3、脑功能失调 如果低血糖的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引起脑功能失调的情况,从而引起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也可能会表现为出虚汗。建议患者适当饮用温水,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有利于改善低血糖的情况。必要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4、脑细胞缺糖 低血糖还可能会导致大脑缺乏足够的葡萄糖供应,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患者出现嗜睡、昏迷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表现为出虚汗。建议患者及时补充葡萄糖溶液来纠正低血糖的情况。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巧克力等。 5、肾上腺素分泌过多 如果低血糖的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过多,引起患者出现心慌、手抖、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饮用温水,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有利于血糖的恢复。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氢氯噻嗪片、呋塞米片等利尿剂进行治疗。 此外,该情况还可能与植物神经紊乱、焦虑症等原因有关。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治疗。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军训低血糖怎么办
军训低血糖可以通过停止训练、进食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口服药物、静脉补液、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低血糖是一组以多种病因引起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并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1、停止训练如果患者在军训时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需要及时停止训练,以免因过度劳累而加重病情。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2、进食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低血糖可能是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的,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能量消耗过多,从而引起低血糖的情况。建议患者适当进食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果等,有助于改善低血糖的情况。3、口服药物如果患者通过上述治疗方式效果不佳,且出现了心慌、手抖等症状,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等药物进行治疗。4、静脉补液如果患者出现了昏迷的情况,则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溶液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5、手术治疗如果低血糖的情况比较严重,且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则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或者挑食。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喝了咖啡心悸心慌是低血糖吗
喝了咖啡心悸心慌可能是低血糖,也可能是心动过速、心肌缺血等导致。1、低血糖低血糖是指血浆中葡萄糖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摄入糖分不足、消耗过多等情况导致,主要表现为进食时交感神经兴奋、面色苍白、饥饿等症状,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心悸、心慌的现象。患者可以食用糖盐水、糖果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缓解,如果症状较严重也可以遵医嘱服用葡萄糖溶液进行治疗。2、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是指心跳过快,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遗传、感染等原因导致,症状主要包括心率加快、胸闷、头晕等。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可以通过调整不良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喝酒,保持心情舒畅进行缓解。如果症状较重,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药物进行治疗。3、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供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严重贫血、心律失常等原因导致,患者会出现气短、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可伴有上述现象。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比较严重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此外,还可能是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导致的,患者需及时到医院检查并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