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磅研究实锤!别再胖了,会生病的!
肥胖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但由于不可能开展一项肥胖对于健康影响的临床试验,因此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就被提上了日程。最近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数据驱动的研究手段通过评估体重指数(BMI)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证明了肥胖的确与多种疾病具有因果关系。
这项研究使用了来自UK BioBank超过33.7万人的遗传学数据,对其76个BMI相关的基因组数据以及925个与17组72种疾病相关的表型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表型组关联分析(PheWAS)。研究同时使用了5种统计学方法来对结果进行验证,以确定因果关系之间的真实强度,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优点在于其能够通过遗传数据证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证明肥胖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并与之前的观察性研究的结果相印证。由于不可能开展一项通过干预使人变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因此需要这样的研究来为较高的BMI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背书。
结果发现,在72种疾病中有26种经过至少4种统计学方法验证与遗传决定的BMI升高有关,其中更是有14种被5种统计学方法证明与肥胖有关。BM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SD),即4.1 kg/m2,2型糖尿病的风险上升172%,1型糖尿病风险上升111%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上升46%;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风险上升96%,心脏扩大风险上升89%,充血性心力衰竭风险上升68%,高血压风险上升55%,心率不齐风险上升25%;
浅表性蜂窝织炎和脓肿风险上升100%,慢性下肢及足部溃疡风险上升237%,坏疽风险上升399%,特异反应性皮炎风险上升124%。
此外,BMI上升与肾功能衰竭、骨关节病、失眠和周围神经障碍、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疝气和膝关节紊乱的因果关系也得到这一研究的支持。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研究还证实了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许多疾病既与肥胖有关也与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有关,比如周围神经疾病、慢性下肢和足部溃疡等糖尿病并发症也与肥胖有关,表明想要降低肥胖相关的疾病风险,监测血糖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会是重要的一环。
此外,研究进一步强调了基因研究对于患者的重要性。肥胖受到遗传的重大影响,这使得部分人可能更难控制体重,同样的干预措施可能对这些肥胖高危人群效果不佳。同时,基因研究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肥胖发生的内在机制。这些结果将会反哺肥胖的管理和预防,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
2
颠不破的真理!运动减肥,多吃会胖!
想要瘦,怎么办?当然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不过,究竟什么样的运动才最适合减肥,管不住自己的嘴又该怎么办呢?最近的两项研究分别从如何远离食物的诱惑和如何选择运动来减肥两个角度来解答大家的问题,发现远离上班路上的快餐店可能就不那么容易胖,还推荐了五种最容易减肥的运动。
之前的研究发现家里附近的快餐店可能会让人更容易变胖,最近一项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的研究则关注到了工作场所和通勤路上的店铺对于人们BMI的影响。研究共纳入了710名参与者,研究人员调查了他们的住宅、工作场所和通勤路上1公里范围内的店铺。
结果发现,在上班路上的快餐店与参与者的BMI正相关,每增加一个快餐店都与BMI的上升有关(β = 0.80, p <0.05)。同时,所有的超市(β=0.56, p<0.01)以及住宅附近的杂货店(β=0.24, p<0.01)均与更高的BMI相关,但住宅附近的全餐餐厅反而与BMI负相关(β=-0.15, p<0.001)。研究认为,通勤路上的快餐店为我们获得快速、廉价和不健康的饮食提供了无数“机会”,从而让我们的BMI节节攀升。
胖了就想要减肥,那么如何运动最容易瘦呢?最近来自中国台湾的的研究探索了最能减弱遗传肥胖易感性的运动。研究共纳入了台湾生物银行数据库的超过1.8万名30-70岁汉族成年人的数据,调查了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比(BFP)、腰围(WC)、臀围(HC)和腰臀比(WHR)5项肥胖指标与18种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18种运动中,经常运动能够减轻所有5种肥胖指标的遗传效应,而爬山、散步、快步走、国标舞以及长时间的瑜伽练习则能减弱了遗传对于BMI的影响,但自行车、伸展运动、游泳、跳舞机和气功等运动对肥胖的易感性没有影响。研究指出,遗传并不意味着注定要肥胖,通过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遗传所导致的肥胖风险。此外,由于本次研究基于中国人群,因此对于我们更具有借鉴的意义。
3
杨教授改行了?电击脑袋,不想吃饭!
杨教授要改行了?电击治疗网瘾没用,但研究发现的确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欲,减少食物的摄入并减轻体重。最近一项来自巴西的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发现了部分人群对于这一治疗手段更为敏感,减轻体重的效果更好。
研究共纳入了38名38名BMI在30-35kg/m2的女性,其中干预组通过两个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接受电流的刺激,改变大脑在感兴趣区域的电活动。在实际的研究中,肥胖女性接受了来自2mA电流对于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的刺激,以改变其中神经元的兴奋性;对照组则接受了“假电击”,电流持续时间并不足以改变神经的兴奋性。在颅直流电刺激的前后,参与者接受了食欲、食物摄入和体重的评估;同时,研究这还检测了相关的基因表达。
结果显示,参与者的食欲的确随着接受治疗的次数增加明显减少。然而,这一结果在具有COMT的Met等位基因的参与者中效果更好,但在未携带这一基因的参与者中,这一系列的治疗却增加了她们饥饿感和食欲,增加了食物摄入。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现象可能是用于多巴胺在这两种人群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多巴胺在调节食物、饮食和体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口的食物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而电刺激所导致的神经调节显然能够模仿这种效应。不同人群的基因型差异会影响多巴胺的水平和作用并极大地影响电流神经刺激的效果,从而导致了研究中两类人治疗效果大相径庭。
电刺激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仍然具有实验性质,但这一手段其实已经被用于治疗神经与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并被认为是安全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电刺激的神经调节导致的大脑功能改变是否会对大脑可塑性产生长期的影响?如果要将这项技术真是应用到肥胖治疗之中,那么我们必须回答这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