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牛奶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到底该不该喝


  导读: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给予人体“完美”的营养补充。糖尿病患者是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而牛奶是膳食中钙质的重要来源,因此适量饮用牛奶对健康十分重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除了补充营养物质之外,牛奶和糖尿病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期发布的两项研究报告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牛奶蛋白有助于胰岛素分泌

  2019年5月20日发表于Diabetes 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研究发现,牛奶蛋白能够明显促进胰岛素分泌,并且降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在日常饮食中加入牛奶蛋白也许能够作为改善血糖控制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认为,牛奶中含有的乳清蛋白(约占蛋白总量20%)和酪蛋白(约占蛋白总量80%)分别能够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分泌和提高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对血糖控制有益。乳清蛋白的摄入可提高健康人群以及T2DM人群血清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水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并且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加入牛奶蛋白可能会带来改善血糖控制的获益。但研究人员强调,牛奶蛋白并不是“灵丹妙药”,健康均衡的饮食方案、适量运动才是预防和管理T2DM的基石。

  牛奶在提供给人体丰富营养成分的同时还能预防糖尿病,这听起来真得挺不错,但谁能料想时隔仅一个月,踢馆的来了!

  饮奶增加糖尿病风险?

  2019年6月29日在相同期刊(Diabetes 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发表的名为” Milk consumption does not prevent but induc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的研究报告表明,饮用牛奶不但不能预防T2DM,反而会增加T2DM的发生风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1.牛奶中这种成分会增加T2DM风险

  上文中提到,牛奶蛋白主要包括乳清蛋白和酪蛋白,乳清蛋白中的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是起到促胰岛素分泌作用的主要成分。而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同属于支链氨基酸(BCAAs)家族。有研究显示,减少BCAAs的摄入可以降低小鼠肥胖风险,并且可以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和寿命,血清BCAAs水平升高是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T2DM的代谢特征,而在所有动物源性蛋白质中,牛奶蛋白中的BCAAs含量最高(亮氨酸含量约占10%-11%)。

  高浓度的亮氨酸能够激活mTORC1信号通路,抑制胰岛β细胞的分化。持续性高水平的葡萄糖和亮氨酸会增强细胞内质网(ER)应激,导致胰岛β细胞的早期凋亡,这也是T2DM发病的关键机制。所以简单来讲牛奶中含有的BCAAs(尤其是亮氨酸)有可能导致T2DM风险增加。

  2.牛奶的生产过程与T2DM风险增加有关

  灭菌是牛奶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用的方法包括巴氏灭菌法(78℃)和超高温灭菌法(135℃)。研究发现,巴氏杀菌乳(以新鲜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灭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中含有可导致T2DM发病的microRNA-29b,食用巴氏杀菌乳后,人体血清中的microRNA-29b水平会显著升高。并且,巴氏杀菌乳能够提供丰富的BCAAs,同时令BCAAs分解受阻(BCAAs会导致T2DM风险增加)。因此,巴氏灭菌乳从两个方面增加了肥胖、胰岛素抵抗和T2DM的发生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这类牛奶并不少见。

  研究表明,能够增加T2DM风险的microRNA-29b可以在巴氏杀菌乳中存活,但是在高温灭菌和发酵过程中会被降解失活,因此生产工艺的不同可能导致牛奶的T2DM风险不同。但目前有关不同灭菌、生产工艺的牛奶与T2DM相关性的研究目前几乎没有,研究人员指出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列举了一些研究报告,这些报告表明牛奶的饮用似乎与T2DM风险增加有相关性。

  到底要不要饮奶

  牛奶是性价比非常高的天然补钙剂和优质蛋白来源,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对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非常好的作用。有研究显示,一名普通美国人,一生大概要喝掉6吨牛奶,而根据《2018年中国人奶商指数报告》的结果来看,中国人的牛奶摄入量不到美国人的1/3。

  虽然上文有关于牛奶增加T2DM风险的研究结论,但是我们仍然有相对应的措施,比如可以选择超高温灭菌奶,或者避免大量饮奶(相比国外居民,我国居民存在饮奶量不足的问题,而不是饮奶量超标),况且,亦有文章指出牛奶蛋白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血糖控制,不管怎样,关于牛奶是否能预防糖尿病尚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大家还是应该积极响应“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号召,坚持每日饮奶,预防骨质疏松等相关疾病,糖尿病患者更应如是。

  科研总是在不断推翻前人、甚至否定自己的过程中进步,相信有关牛奶摄入与T2DM风险的相关性讨论不会就此终止,未来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结果出炉,让我们“边喝奶,边等待”。

2019-07-12 00:56:47浏览5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张欣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乙肝不能吃什么食物有哪些
乙肝患者应避免食用高油脂食物、高糖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加工肉类等。如果乙肝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1、高油脂食物: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以及动物内脏、肥肉等都属于高油脂食物。乙肝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对脂肪的代谢能力下降。过多摄入高油脂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引发脂肪肝,进一步损害肝脏功能,甚至可能影响乙肝病情的控制。2、高糖食物:糖果、蛋糕、甜饮料等高糖食物,乙肝患者应谨慎食用。大量糖分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同样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促使肝脏脂肪变性,不利于乙肝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与病情稳定。3、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不适,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乙肝患者本身肝脏功能欠佳,消化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食用这类食物后,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间接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还可能诱发或加重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4、加工肉类:像腊肉、香肠、火腿等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添加大量的盐和防腐剂等添加剂。乙肝患者食用后,过多的盐分摄入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其中的添加剂中含有某些可能对肝脏产生潜在损害的成分,影响肝脏正常功能。乙肝患者日常饮食应保持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为身体提供必要营养。遵循清淡饮食原则,避免食用上述不利于肝脏健康的食物。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肝功能正常
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强,也可能是疾病感染早期。建议患者遵医嘱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发展。乙肝大三阳通常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出现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肝功能正常则意味着肝脏的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在检测时处于正常范围,表明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未受明显影响。乙肝大三阳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强,能够在病毒复制活跃的情况下,仍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外,这也可能处于乙肝感染的早期阶段或免疫耐受期,此时免疫系统尚未对病毒产生强烈的应答,或者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肝功能得以保持正常。但是尽管肝功能正常,乙肝大三阳且病毒量高的患者仍然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因为肝脏的炎症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且病毒复制活跃增加了肝细胞受损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治疗方面,若乙肝大三阳患者病毒复制活跃且肝功能正常,但存在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或纤维化进展的风险,可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需定期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大三阳有什么明显症状吗
乙肝大三阳患者症状有差异,部分有症状者,因肝脏功能受损,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隐痛、黄疸等表现。但也有部分患者,虽病毒复制活跃,却因肝脏代偿能力强而无症状。乙肝大三阳患者在有症状的情况下,可能会表现出一系列与肝脏功能受损相关的临床表现。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着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肝脏炎症明显。具体来说,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胆汁分泌减少,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此外,患者还可能感到肝区隐痛或胀痛,这是由于肝脏炎症导致肝脏肿大,肝包膜被牵拉所致。黄疸也是乙肝大三阳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呈深黄色,这是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下降,胆红素在体内堆积所致。然而,并非所有乙肝大三阳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有一部分患者,虽然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但肝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患者可能没有与肝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此类患者可能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偶然发现乙肝大三阳,但由于没有症状,往往容易忽视病情,从而延误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无症状乙肝大三阳携带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乙肝病毒的持续存在和复制,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潜在的损害,长期下去可能导致肝硬化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所有乙肝大三阳患者,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病毒载量检测以及肝脏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