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死亡风险!我们连果汁都不能喝了?
这是怎么回事?糖尿病让人闻不出味道!
假期不想变胖?每天称称体重可能就行!
1
增加死亡风险!我们连果汁都不能喝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添加糖或甜味剂的含糖饮料(SSBs)肯定不是好东西,12盎司(355ml)的饮料中就可能含有140-150 kcal的能量和35-37.5 g的糖。SSBs已经成为了美国人饮食中添加糖最大的来源,美国已经采取了相关的税收政策并限制其向儿童的营销。然而,万万没想到,原来100%的果汁可能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健康!
最近人们对美国REGARDS研究的数据进行了二次分析,在这项研究中共涉及30183名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参与者,其中在基线已有冠心病、糖尿病或卒中的患者被排除在了本次研究之外,最终纳入分析的参与者有13440名。研究使用经过验证的食物频率问卷估算参与者含糖饮料和100%果汁的摄入量并对实际摄入量和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计算了添加糖占总能量的百分比(TE)和每增加12盎司摄入的相应增量。
在经过平均6.0年的随访之后,共出现了1000例死亡以及168例冠心病相关的死亡。参与者每天摄入的添加糖占全天推荐两的比例平均为8.4%,其中4.4%来自于SSBs,4.0%来自100%果汁。在每天添加糖摄入比例较高(TE≥10%)的参与者与较低(TE<5%)的参与者相比,因为冠心病死亡的风险风险增加了44%(aHR 1.44, 95%CI 0.97-2.15),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4%(1.14, 0.97-1.33);每增加12盎司的SSBs摄入风险增加11%(1.11, 1.03-1.19);每增加12盎司的100%果汁摄入风险增加24%(1.24, 1.09-1.42)。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包括果汁在内的SSBs可能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并且有必要开展长期的研究探索这些饮料摄入与冠心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同时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SSBs与体重增加的关系及其对心血管代谢健康的不良影响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公认。一系列的研究充分表明了SSBs与蛀牙、体重增加、2型糖尿病、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但果汁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并没有那么丰富,结果也并不一致。虽然有研究显示果汁与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关,但水果的摄入却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降低有关,也有研究显示适当摄入果汁则有可能对预防卒中和认知功能下降有效果。
100%果汁中含有的抗氧化物质以及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和多酚等,或可减少氧化应激,改善炎症指标、内皮细胞功能,然而这些果汁中的物质能否有效地抵消体重增加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却尚未可知。虽然果汁中的糖分天然存在,但一旦进入人体代谢,带来的生物反应其实基本相同。相比之下,水果由于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同时,咖啡、茶等饮料同样富含抗氧化的成分,可能会有益于心血管代谢,应该被视为比果汁更为健康的选择。此外,不同果汁对健康的影响可能也有所不同。
虽然果汁的危害可能并没有SSBs这么大,但热衷于喝果汁的人们应该缓缓了,尤其是想要控制体重的人群更应该慎重。接下去的研究应该考察某些特定的果汁种类对于健康的影响——果汁好喝,但不要贪杯哦!
2
这是怎么回事?糖尿病让人闻不出味道!
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被认为是糖尿病相关的脑部并发症,这些患者通常会出现局部脑萎缩、小血管病变等改变,出现大脑的异常激活和功能性连接障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进一步出现皮质萎缩和白质破坏。最近来自中国的研究从糖尿病患者的嗅觉功能出发,进一步探索了患者的认知、嗅觉、大脑的改变以及对于GLP-1RA治疗的关系。
这项来自南京鼓楼医院的研究共纳入了各35名肥胖/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35名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匹配的对照。所有人都接受了认知功能、嗅觉和气味诱导后的大脑激活检测,随后有20名在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接受了3个月的GLP-1RA治疗并进行了重新评估。
结果发现,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不肥胖的患者相比,认知功能和嗅觉的评分更低,左侧海马的激活减少,与右侧岛叶的功能性连接中断,其中嗅觉功能和左侧海马的激活情况介导了肥胖和情景记忆以及空腹胰岛素水平与加工速度测试之间的负向关系。这意味着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不仅更难体会到食物的香气,还提示其认知功能的下降。不过,在经过3个月的GLP-1RA治疗之后,患者的嗅觉测试评分和气味诱导的右侧海马的激活增加,可能提示其病情改善。
研究人员指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可能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嗅觉阈值评分降低、气味诱导的大脑激活降低以及大脑功能连接减少,而胰岛素释放则与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呈正相关。嗅觉在这些关系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实际上,嗅觉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神经变性疾病的早期预测因子,并且与晚年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借助嗅觉测试能够有效的筛查认知功能衰退,我们因此得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嗅觉功能减退,相应的认知功能也更差。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些联系背后的机制。
在应用GLP-1RA之后,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这可能在研究人员的意料之中,因为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除了减轻患者体重,改善血糖控制以及心血管功能之外,GLP-1R还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GLP-1RA具有改善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潜力,因此长期评估并确定这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闻不出味道,可没有这么简单!
3
假期不想变胖?每天称称体重可能就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不是每天胖上一点点,是没法变成个大胖子的。从刚刚成年开始就每年胖上0.4-1.0 kg已经成为人们的常态,这每年一点点的积累到最后就会让人不经意之间胖了起来。不过,体重的这种增长似乎并不是每天努力一点点的结果,而是在几个节日里突飞猛进的成果。因此,如何在假期不要胖出来,就成为了控制体重的重点——最近的研究发现,每天称称体重就行!
这项来自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研究共纳入了111名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成年人,随机分配至对照组或每日自我称重(DSW)+视觉图形反馈(GF)组并分别在感恩节前(v1)、元旦后(v2)和元旦后14周(v3)对参与者进行了随访。在DSW+GF组的参与者被要求在节日期间每天称重并被要求保持体重,但对于体重的控制全凭自觉,研究人员并没有告诉参与者该怎么做;而对照组则没有得到任何提示。
结果发现,靠着每天称称重“佛系”减肥的DSW+GF组的参与者体重居然真的没有什么变化,但对照组的体重在感恩节前后却出现了明显增加(-0.13±0.27 vs 2.65±0.33 kg, p <0.001),足足胖出了五斤多肉来。在对照组中,超重/肥胖的参与者的体重增加与体重正常的参与者相近(2.71±0.48 vs 2.62±0.43 kg)。虽然已经成为胖子的人们并没有表现格外出众,但这更给暂时体重正常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再胖下去就可能要买入超重的行列了!
在DSW+GF组中,体重正常的参与者得以幸免于难,没有在假期里胖出来;而超重/肥胖的参与者甚至还靠着称体重成功减肥(0.33±0.27 vs -1.46±0.62 kg, p = 0.01),掉了快三斤肉。虽然在元旦后的随访期间,对照组的参与者悔不当初,及时止损,开始努力减肥也成功减去了两斤多肉(-1.14±0.43 kg, p = 0.01),但还有57%的肉却还是贴在肚皮上,甩也甩不走——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每逢佳节胖三斤(1.51±0.39kg,p < 0.001)!
研究人员表示,DSW+GF组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体重变化,因此他们更会努力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保持体重的目标,既可以是今天买开腿走上几步,也可以是晚饭管住嘴少吃几口。由于人们对于自我目前的状况和标准/目标之间的差异非常敏感,因此在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差异的时候,这些参与者会自己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也能够通过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得到解释。
人们的肥胖很大程度上与假期放纵自己变胖有关,因此控制假期的体重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研究中的干预简单有效地促进了参与者采用自己的方法,自觉自愿地保持体重,这对于未来的减肥干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毕竟不可能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所有人都瘦下来。